- 相关推荐
社会学的论文
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关注于当下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社会学的论文,供参考阅读!
引言
国际建筑学界有句名言:“城市建筑是长官、开发商、建筑师和市民合谋的产物。”[1]这句名言可以推广到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的各个环节。城市建筑就是一种制衡与博弈,在这场“制衡”之中,城市市民作为这场“战争”的主体,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开始进行城市运动。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中小城镇,大约有1.6亿的农民改变阶层性质,转变成为工人、城市居民、商人等,这些农民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就是中国农民造城运动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社会阶层出现了极端化的分离,产生了更加严重的收入微薄、生活条件艰苦的底层群众。 [2]近年来,不少学术界的研究人员针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减轻贫富差距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减少此类现象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大城市化的进程。目前,由于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城中村的流动人口被边缘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纠正歧视民工的心态,通过政府不断改进政策,才有可能逐步解决民工潮和农民进城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走向稳定、积极向上的道路。
一、底层社会研究的意义
(一)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的农村人口,一般指农民,聚集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并且改变原有的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从而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对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城市化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农民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世界上本没有城,没有市,通过人口的迁徙、聚集起来共同生产、生活,由点到线到面的组成过程。城市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对城市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4]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从目前的土地面积上看,已经无法满足我国70%的农民数量,加上现代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民无法依靠农业生产得到充足的收入来源,往往需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才能满足。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的阻碍,[5]所以分析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改善城乡劳动力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合理规划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更高城市化的水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则有利于促进实现全面小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开辟一条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2008年,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为“基尼系数”,城乡差别的指示为“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两项指标自2000年以来持续扩大,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程度上的差距,[6]使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存在诸多的阻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要解决城市化面临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要善待进城农民,要关心和保护农民和市民的利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二、市民化面临的障碍
由于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农民为告别落后的农田生产耕作享受现代城市快捷方便的生活而进行的“跳龙门”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使得国内亿万农民汇成浩浩“民工潮”。[7]然而从目前国内城乡制度和政策上来看,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面临着地域、收入条件的阻碍,同时由于落后思想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使得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缓慢。
(一)思想观念的障碍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众多大中小城市的政策的影响,农民用地被很大程度地限制。由于教育条件的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程度低,这就造成了农民在与城市居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加上城市居民为保护自身的城市不受伤害,在思想、行为上无法接受农民,进而形成了一道道的人为壁垒。[8]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加上长期受到压力,造成农民自身转化成市民的矛盾心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农民与市民之间相互排斥,因而使城市化进程的主题出现矛盾,严重地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二)利益的障碍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在城市中享受到了现有的现实利益,一方面从农民身份上的依附得到了现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加上当前的二元制城乡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得到了双重的福利。这样使得农民不仅享受着城市所给予的待遇,同时又享受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所给予的特殊政策利益。由于农民工对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与城市居民在很多方面无法融合,农民工们也开始排斥城市市民,从而造成城市市民与农民工相互排斥现象。[9] (三)城市发展政策的限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3月,国务院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0年10月,又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0]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农民进城的现象,同时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以及城市化,这就大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限制政策也在阻碍农民发展,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四)经济发展的内在障碍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科技、文化、交通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促使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导向的集约型经济模式。用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代替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前者开始发生矛盾。企业倒闭了,改革,合并等一系列形式的转变,大量的农民下岗失业了。部分农民工被迫返乡,回家后强烈要求当地政府解决其工作、生活和经济保障,这就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问题。 [11]
(五)户口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体制,采用二元制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较大的状态,并且长期造成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的关系,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在这样的对立中,城市市民由于承受心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我膨胀的错误思想,将农民阻挡在城市的门外。农民为了城市的建设以及自身的发展,纷纷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建设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生。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六)保障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房价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主要针对高要求、高薪资的客户。[12]其次,由于社会分层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在享受教育资源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由于当地出台的对农民工子女占用教育资源的反补偿政策,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支付超出数倍的借读费用等,由于高额度的教育支出,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失学和辍学。第三,在今后几年,我国新增的劳动力市场不足,使得就业率仅在40%-50%之间。[13]这就使那些无法改善就业的底层人民生存、生活条件。这些问题都成了阻碍农民工进城的关键性问题。
(七)文化素质的障碍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教育资源却相对不足,许多农民本身对教育也缺乏重视,受教育程度低,这就使农民与现代城市的高科技、高水平的生活格格不入。农民的精神生活依旧贫困,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始终保持着落后的习俗和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陋习,同时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规划措施和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规划体系
由于社会的失衡,构建城市规划的过程就需要建设者从失衡中走出来,走向惠普,同时密切联系农民,关注他们的心声,既要尊重市民,又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和地位,提高农民、市民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一个能统筹兼顾的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
1.规划注重需求关系
出于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尊重和考虑,针对社会底层群体所面临的生活成本、居住条件要求高,使得他们的支付能力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范围 ,加之生活压力的存在,因此出现了生存危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的居住、就业、公共活动空间的供给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最大的发挥城市功能的作用,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密切人们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降低人们出行的速度,减缓生活的节奏,同时还能够减少出行的时间、成本,解除人们的出行压力以及选择出行方式的限制,同时促进底层群体的生存与发展。[14]
2. 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住房供应充足是合理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政府在加强调控城市规划时,就应该充分城市住房的供应,合理供应结构。从改善底层农民的住房条件出发,大力加强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及建设住房的建设,同时加强对房价的宏观控制,缓慢房价的上涨速度。同时从房屋的根本出发,严格土地的管理,加强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合理土地开发,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同时降低土地开发的成本,提高房屋的供给能力,确立和完善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的标准,加大在普通住房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提高住房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发挥住房的根本性作用。[15]
3.加大公共设施投入
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和改善底层群体生活区及聚居区的城市公交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的配套,缩小居住环境之间的各部分差异,重点抓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让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优质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
4.公众参与机制
遏制运动式规划,在“前规划”上下功夫,城市规划不应“闭门造车”,不能只依靠“墙上宣传”,要改变原来的弊端机制。新的规划机制应采取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开门”的方法,同时加大公众参与社会规划的机制,拓宽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规划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深度以及层次,并更好地将公众利益作为工作的重心,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规划管理制度。[16]
四、结语
昔日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新主人,城市化进程引发的中底层社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坚持底层群体的利益为本,使其始终保持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学论文:民族社会学04-01
社会学的宏观思索论文04-28
实践教学社会学论文01-29
社会学论文选题汇总06-29
社会体育发展社会学论文02-13
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论文04-25
从社会学视觉读情绪论文04-27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论文06-22
社会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