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论文

时间:2021-06-10 19:16:13 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创业有关的论文

  大学生的创业引导工作很重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创业有关的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大学生创业有关的论文

  大学生创业有关的论文一

  一、研究现状

  中国正成为拥有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与实践,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中国崛起的必须一步。2004年12月,教育部长周济指出,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要“通过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创业政策,训练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求。由此全国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各种形式向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但缺乏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和大学生创业园区及没有形成固定成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和开设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等种种各方面的原因,使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水平不高,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上与国内一些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自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各高校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就更为艰难,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相对狭窄。为了拓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缓解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维护地区的和谐稳定,就必须深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真实状况。

  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真实状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九个边疆区域之一,区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37.18℅。据了解,广西区内有20所普通本科院校,8所独立学院和41所高职(专科)院校,随着各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广西在近几年来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为促进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其中就包括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所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贷款贴息、减免税收和免收部分注册管理费用等;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有了政府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提出和激励,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始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首先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区内各高校教师进行讲课培训,继而启动广西“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工程”为区内各城市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这也使更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逐渐将创业教育列入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选修课,使在校大学生都能得到创业教育。这些实例成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在广西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发展,但从整体而言与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大多数只是依赖外部经验,没有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相结合,而教学模式也比较单调,实践性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在区内各高校还未得到真正的普及与实施,整体社会创业文化氛围不浓,且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只有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市区得到重视与发展。

  三、从各方面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进行创业教育,必须摒弃落后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创新为主,树立一个良好而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首先,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性,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其次,培养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学习观念。再者,边疆民族地区各高校要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以各种形式宣传创业理念。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校要着重构建并完善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可参考和借鉴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较少,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构建并完善具有本地区民族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学会借鉴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则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加以制定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要加强学生的实业训练,从而增加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纳入高校常规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开设创业学、经济管理学等课程,以及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规学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提高创业认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如:经营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必修课、选修课、实地调研等多形式手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创业论坛,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在课程内容上,要思考怎样将地区创业特色文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利用区域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同时还要逐渐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当中,使之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关键,也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培养力度,选派一些有这方面基础的老师到国内外创业教育领先的地区进行学习深造,或是聘请一些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定期来校开展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选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了解并掌握企业的运作、管理与经营,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再者,可以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有创业经历的校友利用自身的实例来校为师生做讲座并指导创业实践,利用社会资源快速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四)建构和谐的创业文化氛围

  和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对于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和培养创业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构一个和谐的创业文化氛围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努力。边疆民族地区各高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提高校园创业文化的影响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使创业教育在高校内得到很好的发展。除了各项校园创业活动外,还要加深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如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者学术论坛、创业者培训班、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高专业指导力度,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鼓励其参与其中积累实践经验。各高校还可成立就业与创业协会类的组织,通过社团的组织管理、相关活动的设计组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就业与创业知识,锻炼创业技能。从而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服务于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有创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逐渐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及各方面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区是比较落后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这些保守的家庭观念也深深制约、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创业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在家庭方面,父母及长辈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重视创业教育,能充分理解、引导、支持孩子的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信心。同样的,社会各界思想上应形成对自主创业的认同感,推动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更应多一份宽容与鼓励,使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不可否认,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各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使国家政策在地区间真正实施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为了使国家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能惠及到更多的人,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地方政府则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国家的政策地区化、民族化、具体化,建立并完善地区政府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有关的论文二

  一、多元主体参与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创业教育对象的普及化要求多元化主体参与

  从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届比赛吸引了全国千余所高校参加,参赛学生达到数百万人,以“挑战杯”为龙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升。2004年,SYB在中国高校推广,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37所大学进行以SYB为中心的创业教育。2005年,KAB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生根。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以高教司、科技司、高校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联动的创业教育机制。2011年以来,全国有近50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有12.34万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以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截止2010年全省高校开展各类创业培训570余场,参与学生57700余人次。39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增加,创业教育的普及范围日益扩大的现实要求创业教育本身的多元化发展。

  (二)创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

  如果以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起点,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仅有12年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从最初引进国外的竞赛方式开始。如今,各高校纷纷成立创业学院(如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浙江大学)、创业教育和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以“挑战杯”、“赛伯乐杯”、“昆山杯”等为代表的创业计划大赛层出不穷;“天使基金”(上海)、“创业扶持基金”(武汉)等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创业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优秀民营企业家创业讲堂进校园”(2005)、“浙江大学紫金创业论坛”(2009)等创业交流活动先后开展。

  二、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及其启示

  创业教育诞生于美国1947年迈尔斯梅斯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课程“新企业的管理”,标志着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诞生。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

  1.政府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创业教育实现网络化覆盖。20世纪80年代美国颁布了《贝多法案》,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并在1958年被美国国会确定为“永久性联邦机构”,这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设置为美国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可以说,创业教育已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2.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成立于1992年的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是众多非营利组织中的代表,其经营理念是“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知识和资源,并且鼓励创业者回报社区与社会”,涵盖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阶段,很多世界权威的大学生创业研究数据均来自于该中心。较为典型的非营利组织还有创业家学会、智囊团、家庭企业研究所等。

  3.社会力量与学校力量相互融合支持,创业教育整体氛围浓厚。在美国约有1176所社区学院,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包括有关商业的信息课程。有些社区学院提供了小商业、写商业计划或者创业精神方面的课程。社区学院把为了促进劳动力提升而提供教育机会视为自己的天职,创业课程或小商业课程旨在帮助个人建立适合他们自己才能的小商业。

  4.高校主体作用发挥明显,创业教育资源丰富。美国高校不乏创业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被无数学者所研究,在此不予以赘述。概括而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高效率的技术转移中介。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西方的经典文献中,创业又被称作“企业家精神”。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企业家精神”的过程。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传统观念中一直将创业教育视为“精英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1.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不难得知,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创业家,那样只会使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功利化”的恶性循环。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虽然我国高校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图,而应该定位在如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身的创业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环境和客观环境,评估自身特质与创业活动的匹配度。

  2.优化创业教育的知识转化机制。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实践的体验和实战能力的提升。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有过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创业活动的切身体验,他们在过程中经常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将创新和创业的思维更多地转化为创业的具体项目和实际行动。

  3.积极构建创业教育的多元化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更多地置于广阔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发展创业教育。虽然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但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是较为封闭的组织,很难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人才、创业平台和创业信息的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顶层设计不够,创业教育难以形成系统

  教育部虽然确定了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但整体力度依然不够,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导致各个地区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全民教育计划内容,还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缺乏相应的学科支撑和课程体系,这往往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后劲不足。

  (二)社会整体支持不足,创业教育文化缺失

  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对创业教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鼓励创新、接受失败、容纳失败的文化氛围缺失。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在银行贷款、场地租赁、费用减免等方面有众多的鼓励政策,但审批难、落实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大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成本。

  (三)高校依赖性较强,创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独立创造性,缺乏统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培训师资标准、创业教育评价与反馈体系等。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只是通过讲座和创业计划竞赛等表面化的操作,缺乏学科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和研究;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对于什么样的才是成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是否有效等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和反馈机制。

  四、推进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建议

  我国高校自1997年正式开展创业教育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达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真正创业的只有0.01%。要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就必须从政府、社会、高校、非营利组织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一)政府完善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

  政府在创业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不断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体系。政府不仅要从宏观性的战略层面提出指示性的要求,更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修改不适宜的规章制度;重点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行和可操作性,避免让政策流于形式。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需要健全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创业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各级政府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背信弃义的违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创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推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创业教育要想整体推进、形成氛围就必须引导全体社会转变“铁饭碗”的传统思想观念,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聘用管理、选拔制度等,引导年轻人投身到创新创业、创造社会财富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社会广泛参与,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1.改变传统的社会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目前社会各界往往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一所高校好与坏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标准明显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不符的,创业文化的缺失不仅埋没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斗志,也对具有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创业教育要想真正发展下去,必须团结一切力量,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2.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各种中介服务。创业教育的成功需要其他支撑服务体系的互动与配合,比如:各方组织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资质评定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新闻媒体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创业实务指导以及创业能力提升等服务。

  (三)高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是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努力开发适合我国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衡量标准,借鉴国内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先进高校的做法,统一研究,整体部署。高校应加强创业师资培训投入,大力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避免“游击战”式的创业培训,推进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地、可持续发展。

  2.发挥学科优势,加快“政产学研用”的对接转化。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加快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如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与闵行区人民政府、紫江集团等七家股东单位共同集资建成上海紫竹科技园区,通过校企联动,使得其学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调动高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实现创业教育的“多级联动”。创业教育离不开二级学院、学生、教师、家长、校友等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可以通过“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家校互动”项目、“校友会”等实现创业教育的“多级联动”。2007年12月,《光明日报》专门报道了温州大学构建的“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平台:根植于以自主创业为核心的温州经济模式,温州大学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论文精选03-31

大学生创业素质论文04-09

大学生创业前景论文04-09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本02-18

大学生合作创业论文02-18

大学生创业要点的论文03-31

大学生创业条件论文03-31

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03-31

关于大学生的创业论文03-31

大学生农村创业论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