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

时间:2018-04-19 19:01:28 论文 我要投稿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

  摘要:本文認為:制度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思想屬於文化範疇,也屬於內在制度體系,法律屬於政治範疇,也屬於外在制度。民主制誕生在歐洲的根本原因在於:基督教文化中內含的絕對不平等和絕對平等的思想。對於社會發展而言,只有思想等內在制度體系是不充分的。社會的進步最終決定于政治的建設和外在制度的安排。美國社會的成功屬於政治的成功,外在制度成功的典範。中國傳統社會的衰微不是因為思想的衰微,內在制度的衰微,而是由於外在政治制度落後造成的。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

  關鍵字:制度、政治,民主,平等。

  說到美國,人們就為民主制--外在制度體系的成功而歡呼,但是民主制背後的波瀾,民主背後的衝突往往被忽略。那麼,美國人的成功到底是外在制度的成功,還是內在制度--思想的傑作呢?

  當然討論民主首先應該明確民主的概念定義,我認為:民主是制度化的平等,平等的制度化。而美國政治制度建設中的分權制和權利間的制衡機制就是體現著平等精神的最佳範例。

  本人雖不是專業人士,也對西方的文化文明發展沒有進行過系統研究,但耳濡目染,道?塗?的事實,也多少令我略知一二,把自己的關於以上的問題的思考的拙見筆錄下來供參考。

  一為什麼歐洲大陸是民主制度的發源地,而不是誕生地呢?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美國的文化源於歐洲,更確切的說是英國,為什麼民主制不是首先建立在他的思想發源地歐洲,而是首先誕生在美洲大陸呢?

  基督教文化中隱含著兩大絕對對立的思想:絕對的平等和絕對的不平等,即在人和上帝的關係中人和上帝之間是絕對不平等的關係,這導致了歐洲中世紀的等級制;在上帝面前,人和人之間又是絕對平等的關係,這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文藝復興的歐洲,在他的基督教文化根基上誕生的一個新文化的種子就是平等。上帝死了,人對上帝的絕對不平等關係被打破了,平等的觀念在深入人心,而現實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中的絕對不平等依然存在,且是根深蒂固。為了將平等的理念現實化,把存在於思想中的平等轉化為現實中的政治平等,生活中的平等,英國革命屍橫遍野,最後通過妥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法國大革命的累累白骨堆積出的是人權宣言的光輝篇章。平等這個幽靈儘管縱橫在歐洲大陸也沒有在歐洲大陸誕生出民主制。

  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一場獨立革命成功之後,身上充滿平等幽靈的革命勝利者們面臨著制度建設的選擇,華盛頓面臨著是選擇君主立憲制,還是選擇民主制建立這個新國家。這場制度的競爭是以民主制的獲勝而宣告結束。平等被制度化,被現實化,一個全新的政治制度誕生了。

  為什麼華盛頓選擇了民主制,而沒有選擇君主立憲制呢?如果華盛頓不選擇民主制,而是選擇君主立憲制,美國還會是今天的美國嗎?

  二制度和思想

  歐洲文藝復興源於人對上帝的反抗,源於人對人和上帝之間絕對不平等關係的反抗,人的這種反抗的過程就是追求平等的過程。反抗上帝,追求平等,使平等的理念象一場風暴席捲了整個的歐洲,歐洲在這場風暴中蘇醒了。在血腥中成長的平等理念深入人心,在歐洲生根。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美洲這塊沒有歷史包袱的清白土地上,來自歐洲的反叛者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夢聚攏在一起,他們根據平等的原則和理念構建了一個全新國家政治基礎和社會生活的信條原則。通過分權和權利之間的相互制衡和監督,把簡單的平等理念制度化和現實化,一個全新的國家也隨之誕生了。制度化的平等為思想的活躍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平等的信條和民主的精神不斷深入人心。

  思想重要,還是制度重要?內在制度重要,還是外在制度重要?沒有思想,制度難以發生,但是沒有制度思想就會枯竭。對於現實生活而言,外在制度更重要。有了制度必能產生思想,而有了思想未必就能自然發生相應的外在制度。雖然現代平等的思想源於歐洲,且歐洲在通向平等的道路上堆積了累累白骨,但在歐洲平等並沒有完全制度化,僅僅實現了妥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三中國呢?

  與基督教相對應的自由的中國解是中國的宗法制。宗法制沉澱在人的文化心理中,沒有形成絕對的不平等觀念,而平等的觀念也是潛移默化的。關於這一點,讀一讀中國古代的文學和文化作品,從經典學術著作到文學藝術,從正史到野史就會發現平等和差別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很模糊的。人們都認為在傳統中國社會生活中,女人的地位最低下,但是在名著《紅樓夢》中,地位最顯貴和最高的卻是女人,奇怪嗎?!在政治制度體系內,除了皇權不是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以外,其他的政治權利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科舉制度體系登上除皇位以外的任何權力寶座,"今日放牛娃,明朝狀元朗"就是中國傳統社

  會中平等的具體表現。

  孔孟之道承載儒家文化中禮樂文明體系中,平等的理念更是俯拾即是,但最直接的表白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萬章章句下》:"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異位。"王勃然變

  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孟子以正對,王勃然變色;孟子以邏輯推理隱諱的述說,則王顧左右而言他。孔夫子呢?則是通過極力美化古代的先聖王,促使王位的開放,皇權的開放,相對於孟子的"正對",孔夫子的推崇堯舜禹相讓不是一種"非正對"嗎?然而正是這種"非正對"的平等理念才體現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高不可測。孔夫子的漂泊一生中,或許平等就是他言行中的靈魂,他才有那麼多的追隨者。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和當代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不同而已,兩者間共同的都是在受教育上:人人是生而平等的。

  "正對"平等必是血流成河,歐洲的歷史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在美洲大陸上,平等的和平試驗的成功豈不是人類的一種機緣嗎?一種具有偶然性成就嗎?!

  四平等是中國文化昌盛的基礎和保證

  通過以血緣為紐帶解決人的自由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建設的宗法製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生命力。以血緣為紐帶的周朝的禮樂體制崩壞之後,整個社會面臨著無序和陷入無序狀態中,為了恢復社會秩序,諸侯國之間戰亂頻繁,演義了一部充滿驚濤駭浪的春秋戰國圖,而與此同時文化界的諸子百家也都粉墨登場,在思想文化領域縱橫馳騁。為什麼最終秦國一統天下呢?在文化。

  《呂氏春秋》是一部秦國的官書,顯示著國家意志力的思想精華。在《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中的《貴公.去私》就是論述平等和公平的中國式的典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這種平等精神要比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更加寬泛和深刻,這是一種萬物皆平等的觀念。如果翻譯成英語,用意譯的方法或許就可以轉化為:人人生而平等,萬物皆平等。在文化上,點化了歐洲文藝復興聖火的微光或許就是中國古老的文明,而不是什麼希臘文明,只是由於民族自尊心和種族自尊的虛榮使歐洲人隱去了這段歷史罷了?正是這種文化的進步促成了秦國的政治改革,使得整個秦國的政治制度擺脫了周禮的以血緣為標準選賢任能,變為向整個社會全開放的狀態,秦國也因此統一天下,囊括海內,重新建立了社會秩序。英國的君主立憲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耀武揚威,美國的民主奠定了美利堅橫行霸道。

  秦國的平等觀是有限的平等觀,相對於天而言,萬物皆平等,但天是不開放的,因此皇權是封閉的,而皇權以外的一切都應是開放的,這被當權者所接受,使秦國走向了有限的開放(封閉皇權,也就是只有皇權是以血緣為標準選任的)。但是學者身份的孔夫子和孟子他們的平等觀相對而言就是全開放的,因此當權者很難接受他們的平等理論,他們也就沒有機會把他們的平等理論推向社會實踐,只能在戰慄中看著他人的眼色說那麼一兩句無關痛癢的話,即使是無關痛癢的話都令王者,不是"顧左右而言他",就是"勃然變乎色"!。孔孟的平等觀不能直接的表述,否則就有性命之憂,因此他們通過智慧選擇了美化前朝聖王:堯舜禹

  規勸現實中的當權者開放政治權利。孔夫子推出禪讓制,美化禪讓制是無奈的選擇,也是智慧的選擇,更是智慧的光輝典範。

  中國文化缺乏平等精神嗎?不缺乏,甚至可以說是很豐富。不缺乏平等精神就不缺乏民主思想。豐富的平等思想意味著豐富的民主精神。

  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完善的內在制度的典範。

  五總結

  思想為制度奠基,制度為思想添翅。制度和思想的互動為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

  春秋戰國時代,動盪和血腥的社會現實中,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繁榮背後是嚴酷的政治環境。在這種嚴酷和血腥的政治環境下縱橫馳騁的思想家們,可謂難矣?!孔夫子通過美化堯舜禹的禪讓制,希望社會走向全開放,結果是"惶惶如喪家之犬"!孟子呢?在為孔夫子的禪讓制辯護的同時,積極的為是社會走向全開放東奔西走,結果不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王勃然變乎色"。但是秦國的思想家們解說的平等理念得到了當權者的認可,並付諸社會實踐,使秦國進入有限開放的社會而一統天下,中國也從此走進了社會有限開放的時代,獨領風騷兩千年。在歐洲,基督教文明內部為追求平等血流成河,雖然沒有誕生出民主制的國家,卻也誕生了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一種有限開放的社會,然而源自歐洲的平等的種子,漂洋過海之後來到美洲大陸,在那裏生根發芽,誕生了民主制的美國--一個全開放的社會,最終使美國超越了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中心。

  然而,使歐洲基督教文明受精的精子來源於哪里?很可能來自中國,那也未必不是事實。中國沒有實現民主制,既有文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政治選擇的原因。美國民主制的民主思想的種子源於歐洲,那為什麼民主制不是首先在歐洲誕生呢?就是例證。完美的內在制度只是盡善的外在制度必要條件和基礎,而不是充要條件和絕對保證。

  由於人的本性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質屬性之一就是平等,因此平等與人同生死,平等的思想無處不在,而民主的幽靈也就四處飄蕩,但是民主卻是最難產的果實。故,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美國的成功是制度建設的典範,而非思想的傑作。那麼,中國的問題何在?相應的也可以這樣陳述:中國社會衰落的原因不在思想、不在文化,不在內在制度體系,而是由於外在制度、外在地政治制度。

  美國的民主制雖好,但不也是在從歐洲--她的發源地勝利大逃亡之後才在美洲--文化的荒漠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嗎?因此,當我們為民主歡呼時,又何必自慚形穢呢?!在思想的推動之下,中華民族離民主制的全開放社會僅僅是一步之遙,但就是這一步我們民族走了將近兩千年!?

  但是後發者的優勢,必將使我們後來居上。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相关文章:

1.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反思论文

2.对会计目标的反思论文

3.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思论文

4.对抛体运动的教学反思教育论文

5.从“差不多”反思对语文态度论文

6.关于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7.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精选论文

8.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语文论文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

  摘要:本文認為:制度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思想屬於文化範疇,也屬於內在制度體系,法律屬於政治範疇,也屬於外在制度。民主制誕生在歐洲的根本原因在於:基督教文化中內含的絕對不平等和絕對平等的思想。對於社會發展而言,只有思想等內在制度體系是不充分的。社會的進步最終決定于政治的建設和外在制度的安排。美國社會的成功屬於政治的成功,外在制度成功的典範。中國傳統社會的衰微不是因為思想的衰微,內在制度的衰微,而是由於外在政治制度落後造成的。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

  關鍵字:制度、政治,民主,平等。

  說到美國,人們就為民主制--外在制度體系的成功而歡呼,但是民主制背後的波瀾,民主背後的衝突往往被忽略。那麼,美國人的成功到底是外在制度的成功,還是內在制度--思想的傑作呢?

  當然討論民主首先應該明確民主的概念定義,我認為:民主是制度化的平等,平等的制度化。而美國政治制度建設中的分權制和權利間的制衡機制就是體現著平等精神的最佳範例。

  本人雖不是專業人士,也對西方的文化文明發展沒有進行過系統研究,但耳濡目染,道?塗?的事實,也多少令我略知一二,把自己的關於以上的問題的思考的拙見筆錄下來供參考。

  一為什麼歐洲大陸是民主制度的發源地,而不是誕生地呢?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美國的文化源於歐洲,更確切的說是英國,為什麼民主制不是首先建立在他的思想發源地歐洲,而是首先誕生在美洲大陸呢?

  基督教文化中隱含著兩大絕對對立的思想:絕對的平等和絕對的不平等,即在人和上帝的關係中人和上帝之間是絕對不平等的關係,這導致了歐洲中世紀的等級制;在上帝面前,人和人之間又是絕對平等的關係,這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文藝復興的歐洲,在他的基督教文化根基上誕生的一個新文化的種子就是平等。上帝死了,人對上帝的絕對不平等關係被打破了,平等的觀念在深入人心,而現實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中的絕對不平等依然存在,且是根深蒂固。為了將平等的理念現實化,把存在於思想中的平等轉化為現實中的政治平等,生活中的平等,英國革命屍橫遍野,最後通過妥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法國大革命的累累白骨堆積出的是人權宣言的光輝篇章。平等這個幽靈儘管縱橫在歐洲大陸也沒有在歐洲大陸誕生出民主制。

  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一場獨立革命成功之後,身上充滿平等幽靈的革命勝利者們面臨著制度建設的選擇,華盛頓面臨著是選擇君主立憲制,還是選擇民主制建立這個新國家。這場制度的競爭是以民主制的獲勝而宣告結束。平等被制度化,被現實化,一個全新的政治制度誕生了。

  為什麼華盛頓選擇了民主制,而沒有選擇君主立憲制呢?如果華盛頓不選擇民主制,而是選擇君主立憲制,美國還會是今天的美國嗎?

  二制度和思想

  歐洲文藝復興源於人對上帝的反抗,源於人對人和上帝之間絕對不平等關係的反抗,人的這種反抗的過程就是追求平等的過程。反抗上帝,追求平等,使平等的理念象一場風暴席捲了整個的歐洲,歐洲在這場風暴中蘇醒了。在血腥中成長的平等理念深入人心,在歐洲生根。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美洲這塊沒有歷史包袱的清白土地上,來自歐洲的反叛者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夢聚攏在一起,他們根據平等的原則和理念構建了一個全新國家政治基礎和社會生活的信條原則。通過分權和權利之間的相互制衡和監督,把簡單的平等理念制度化和現實化,一個全新的國家也隨之誕生了。制度化的平等為思想的活躍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平等的信條和民主的精神不斷深入人心。

  思想重要,還是制度重要?內在制度重要,還是外在制度重要?沒有思想,制度難以發生,但是沒有制度思想就會枯竭。對於現實生活而言,外在制度更重要。有了制度必能產生思想,而有了思想未必就能自然發生相應的外在制度。雖然現代平等的思想源於歐洲,且歐洲在通向平等的道路上堆積了累累白骨,但在歐洲平等並沒有完全制度化,僅僅實現了妥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三中國呢?

  與基督教相對應的自由的中國解是中國的宗法制。宗法制沉澱在人的文化心理中,沒有形成絕對的不平等觀念,而平等的觀念也是潛移默化的。關於這一點,讀一讀中國古代的文學和文化作品,從經典學術著作到文學藝術,從正史到野史就會發現平等和差別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很模糊的。人們都認為在傳統中國社會生活中,女人的地位最低下,但是在名著《紅樓夢》中,地位最顯貴和最高的卻是女人,奇怪嗎?!在政治制度體系內,除了皇權不是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以外,其他的政治權利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科舉制度體系登上除皇位以外的任何權力寶座,"今日放牛娃,明朝狀元朗"就是中國傳統社

  會中平等的具體表現。

  孔孟之道承載儒家文化中禮樂文明體系中,平等的理念更是俯拾即是,但最直接的表白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萬章章句下》:"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異位。"王勃然變

  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孟子以正對,王勃然變色;孟子以邏輯推理隱諱的述說,則王顧左右而言他。孔夫子呢?則是通過極力美化古代的先聖王,促使王位的開放,皇權的開放,相對於孟子的"正對",孔夫子的推崇堯舜禹相讓不是一種"非正對"嗎?然而正是這種"非正對"的平等理念才體現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高不可測。孔夫子的漂泊一生中,或許平等就是他言行中的靈魂,他才有那麼多的追隨者。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和當代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不同而已,兩者間共同的都是在受教育上:人人是生而平等的。

  "正對"平等必是血流成河,歐洲的歷史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在美洲大陸上,平等的和平試驗的成功豈不是人類的一種機緣嗎?一種具有偶然性成就嗎?!

  四平等是中國文化昌盛的基礎和保證

  通過以血緣為紐帶解決人的自由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建設的宗法製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生命力。以血緣為紐帶的周朝的禮樂體制崩壞之後,整個社會面臨著無序和陷入無序狀態中,為了恢復社會秩序,諸侯國之間戰亂頻繁,演義了一部充滿驚濤駭浪的春秋戰國圖,而與此同時文化界的諸子百家也都粉墨登場,在思想文化領域縱橫馳騁。為什麼最終秦國一統天下呢?在文化。

  《呂氏春秋》是一部秦國的官書,顯示著國家意志力的思想精華。在《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中的《貴公.去私》就是論述平等和公平的中國式的典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這種平等精神要比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更加寬泛和深刻,這是一種萬物皆平等的觀念。如果翻譯成英語,用意譯的方法或許就可以轉化為:人人生而平等,萬物皆平等。在文化上,點化了歐洲文藝復興聖火的微光或許就是中國古老的文明,而不是什麼希臘文明,只是由於民族自尊心和種族自尊的虛榮使歐洲人隱去了這段歷史罷了?正是這種文化的進步促成了秦國的政治改革,使得整個秦國的政治制度擺脫了周禮的以血緣為標準選賢任能,變為向整個社會全開放的狀態,秦國也因此統一天下,囊括海內,重新建立了社會秩序。英國的君主立憲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耀武揚威,美國的民主奠定了美利堅橫行霸道。

  秦國的平等觀是有限的平等觀,相對於天而言,萬物皆平等,但天是不開放的,因此皇權是封閉的,而皇權以外的一切都應是開放的,這被當權者所接受,使秦國走向了有限的開放(封閉皇權,也就是只有皇權是以血緣為標準選任的)。但是學者身份的孔夫子和孟子他們的平等觀相對而言就是全開放的,因此當權者很難接受他們的平等理論,他們也就沒有機會把他們的平等理論推向社會實踐,只能在戰慄中看著他人的眼色說那麼一兩句無關痛癢的話,即使是無關痛癢的話都令王者,不是"顧左右而言他",就是"勃然變乎色"!。孔孟的平等觀不能直接的表述,否則就有性命之憂,因此他們通過智慧選擇了美化前朝聖王:堯舜禹

  規勸現實中的當權者開放政治權利。孔夫子推出禪讓制,美化禪讓制是無奈的選擇,也是智慧的選擇,更是智慧的光輝典範。

  中國文化缺乏平等精神嗎?不缺乏,甚至可以說是很豐富。不缺乏平等精神就不缺乏民主思想。豐富的平等思想意味著豐富的民主精神。

  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完善的內在制度的典範。

  五總結

  思想為制度奠基,制度為思想添翅。制度和思想的互動為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

  春秋戰國時代,動盪和血腥的社會現實中,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繁榮背後是嚴酷的政治環境。在這種嚴酷和血腥的政治環境下縱橫馳騁的思想家們,可謂難矣?!孔夫子通過美化堯舜禹的禪讓制,希望社會走向全開放,結果是"惶惶如喪家之犬"!孟子呢?在為孔夫子的禪讓制辯護的同時,積極的為是社會走向全開放東奔西走,結果不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王勃然變乎色"。但是秦國的思想家們解說的平等理念得到了當權者的認可,並付諸社會實踐,使秦國進入有限開放的社會而一統天下,中國也從此走進了社會有限開放的時代,獨領風騷兩千年。在歐洲,基督教文明內部為追求平等血流成河,雖然沒有誕生出民主制的國家,卻也誕生了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一種有限開放的社會,然而源自歐洲的平等的種子,漂洋過海之後來到美洲大陸,在那裏生根發芽,誕生了民主制的美國--一個全開放的社會,最終使美國超越了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中心。

  然而,使歐洲基督教文明受精的精子來源於哪里?很可能來自中國,那也未必不是事實。中國沒有實現民主制,既有文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政治選擇的原因。美國民主制的民主思想的種子源於歐洲,那為什麼民主制不是首先在歐洲誕生呢?就是例證。完美的內在制度只是盡善的外在制度必要條件和基礎,而不是充要條件和絕對保證。

  由於人的本性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質屬性之一就是平等,因此平等與人同生死,平等的思想無處不在,而民主的幽靈也就四處飄蕩,但是民主卻是最難產的果實。故,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美國的成功是制度建設的典範,而非思想的傑作。那麼,中國的問題何在?相應的也可以這樣陳述:中國社會衰落的原因不在思想、不在文化,不在內在制度體系,而是由於外在制度、外在地政治制度。

  美國的民主制雖好,但不也是在從歐洲--她的發源地勝利大逃亡之後才在美洲--文化的荒漠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嗎?因此,當我們為民主歡呼時,又何必自慚形穢呢?!在思想的推動之下,中華民族離民主制的全開放社會僅僅是一步之遙,但就是這一步我們民族走了將近兩千年!?

  但是後發者的優勢,必將使我們後來居上。

【对民主的反思论文】相关文章:

1.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反思论文

2.对会计目标的反思论文

3.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思论文

4.对抛体运动的教学反思教育论文

5.从“差不多”反思对语文态度论文

6.关于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7.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精选论文

8.对课件空间的反思与探索 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