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的论文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指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教师再次进行提问,以进一步实现下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追问好比一条小船,将学生从疑问的此岸引渡到成功的彼岸;追问好比一架梯子,引导学生从思维的低处提升至思想的高处。要使追问及时而有效,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火候的掌握。
一、课堂教学追问重在把握时机
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追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间才是最有效的。
1.追问于思维混沌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思考问题并非一帆风顺、畅通无阻,暂时停滞、相持不下的情况时不时会发生。尤其当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脚手架相机诱导,再配以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进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我问到课文关于编织毛衣的事写得详细,而举办时装展的事写得简单,可不可以干脆不写呢?学生爽快地回答不行,当我间为什么不行时,可能是因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答不上来,课堂上出现了二三秒钟的僵持。我马上改变策略,在屏幕上展示: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一一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再提问时给予提示:从这两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由于得到提示,很多学生想到如果不写第二件事就没说服力,就不能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道理。当再问到把第二件事也像第一件事那样写详细,行不行时,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写得详细反而是画蛇添足,有的说写得再详细都突出不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道理,还有的说那样就详略不当了。详略得当,应该是有利于突出中心的就详细写,联系不太大但又有必要交代的应该略写。教师适当的提示和追向,为学生打开了思路。
2.追问于思考不深时,让智慧走向深处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社会经验缺乏,在语文学习中,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认识难免停留于表面,思考不深。这时,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间题,更深人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3.追问于偏差发生时,使理解走向精准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在思考回答语文问题时,时常会思考得不周密或者由于本身认知上的错误,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或者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可抓准时机适当追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主旨。学生的回答偏离目标时,进行矫正追问;回答不完整时,追问提醒学生完善回答;答非所问时,追问定向;回答凌乱时,追间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荷花》时,起先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学生回答:全部绽开的荷花。学生没能准确描写出荷花的特点,不贴切。于是教师以是吗反间,提醒学生注意。马上有学生纠正:老师,应该说是形状各异的荷花!教师趁机追问:说得再具体一点!学生:作者先写叶,再写花。写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写花,分类写。有的已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绽开了,有的才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教师肯定的同时,继续打破砂锅问到底:说得很好!哪位能把叶子的形状特点和花开的三种类型再简练一下?叶子的形状是密,形状是圆。花有三种类型:半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骨朵)。教师仍穷问不舍:请大家再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手法或者说方法将荷花写得如此形象、逼真?这样,比喻手法的运用被启然引出。这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追问的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精准。
4.追间于意外发生时,演绎课堂之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是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可能是学生思维的亮点,或创造性学习的体现。教师如善于捕捉,善用教学机智,巧妙利用追问,就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如(颐和园》的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美丽景色,尔后问学生:游客们,当你漫步在这样的长廊上,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出乎预料,一生回答想睡觉!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教师的课堂处理不但没有使课堂秩序走向糟糕,而是将学生巧妙地引向对仙境的赏析中。师:你是想说游玩这样的长廊,心情很惬意,很放松,是吗?生:是。生:就像仙境一样,感觉精神一下子又有了。师:神清气爽。生:很舒适,忍不住想拍照留念。师:拍了一张又一张,不拍可惜。
二、把握追问时机遵循的原则:三性和.,三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笔者体会到,要巧妙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的时机,应该遵循三性和三度。
1.三性: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
目的性。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围绕课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追问,追问要有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尤其要多关注那些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追问切忌散漫性、盲目性,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使学生能听懂,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回答。追问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信心,打开思路,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启发性。教师的追问不应是白开水一杯,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而应是一杯让人回味无穷的功夫茶,引发学生深深地思考,带给学生诸多启发。追问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能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或类比追问,或对比追问,或逆向追问,或顺向追问,或层进追问等,因课制宜,灵活运用。
三度:适度、梯度和灵活度
有效的巧妙的追问还应做到三度:
适度。即追问难易要适度。太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过易,学生不屑回答,均会失去追问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堂追问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注意不同的追问设计,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讨中,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梯度。对于由多个提问组成的追伺要讲究层次性。要根据语文课文的不同体裁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梯式推进,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人,使J清感体验走向深刻。
灵活度。不但注重前面提及的提问方式上的多样运用,而且能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意外情况、突发事件,灵活追问。借助灵活追问,将看似学生的课堂捣蛋转化成精彩的赏析,将看似学生的惜懂无知演绎成智慧的碰撞。
问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时机的掌握。教师应该让追间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动力、推动学生情感升华的钥匙,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进而成就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的论文】相关文章:
例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论文04-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分析论文06-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论文04-2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分析论文06-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论文06-23
把握评价时机促进全面发展的论文02-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以及实施对策论文03-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05-0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