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现存文物比海外追讨更有现实意义论文
最近,两则有关文物的报道引人关注。一则是圆明园赴海外寻宝小组近日低调起程,首站到美国摸底流失文物及资料。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回应,海外寻访不是追讨,而是为了搜集一些文物资料,摸清家底。另外一则消息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有23600余处上次文物普查登记的文物消失。对比两则报道,就看到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我们一边努力在国外搜寻流失文物,一边又让国内文物在眼皮底下迅速消失。
追讨被掠夺到国外的圆明园宝物是我们的夙愿。特别是前不久,佳士得公司公开拍卖圆明园12生肖兽首中的兔首和鼠首铜像后,国内舆论反应强烈,让流失文物“回家”的`企盼也日益增强。从情理上讲,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索回被抢走的文物。但是,实际运作起来,文物追讨工作困难重重,诸多问题也有待厘清。因此,追回流失文物需要耐心,更需要理性。
实际上,我们追讨圆明园流失文物的目的已不是单纯的洗刷“国耻”,而是妥善保护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认真履行作为继承者的义务。从这一点来说,保护好国内现存的文物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令人堪忧的现状,让保护现存文物既十分紧迫,又更具现实意义。
圆明园遭受列强浩劫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如今,我们的国力已今非昔比,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在此环境下,文物古迹理应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但遗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遭到野蛮破坏,走向消亡。当前,许多地方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富丽堂皇的表象,大搞“政绩工程”,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导致大量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和毁灭。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加之违法成本较低,一些单位和个人更是恣意破坏文物,即便是中华文明的代表长城,也未能免遭厄运。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雨果先生的笔端充斥着愤怒和惋惜。如果说强盗的掠夺行径令人愤恨,一些人破坏文物的“自残”行为则更加可悲。如果说圆明园失守让中华文明的硕果遭到抢夺,那么,这种破坏行为则是在丢弃仅存的果实。对于流失文物,即使无法全部追回,它们仍在世界各国博物馆里被妥善地保护着,仍是宝贵的“有形资产”;而如果我们任由自己手上仅存的文物被毁灭,将来却只有在良心上接受前人与后辈的声讨。
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迫在眉睫,这需要提高全民意识,也需要加大对破坏文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还需要有关决策者对待文物的心胸豁达一些、目光长远一些,对祖宗的责任心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