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的论文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
狭义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类的伟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够创造城市的智慧动物。城市文化除了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独特的历史与传统。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标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标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变得趋同。经济发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但是以牺牲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代价的建设,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中国各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一片的旧城区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代替了原来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小路。然而,绝大多数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原本属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历史渐渐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一律,设施、风格、创意趋于同一化。有一位国外人士曾经就北京市的旧城区改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将来会有我们现在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现在有的。”这说明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在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对一些名胜古迹及特别建筑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必须重新进行整体布局,改变思路,由点及面,对能够反映和代表特殊历史文化区域以及能够彰显一种生活环境的范围进行保护。有些建筑尽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包含了一个不容复制、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经济必须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须得到保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群众都必须积极参与,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主要涵盖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而在行政区划概念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六省区。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形成的特殊背景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疆土辽阔,横跨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布在各个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地处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过慢、劳动者素质不高、地形难以进入、制度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缚。
(一)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东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区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类型造就了丰富的农业与生物资源,其中广西就拥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云南、贵州等地的动物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西南民族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厚重
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让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图腾、建筑等。西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随之产生的新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延续下来。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的总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物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上述任何一种资源的缺乏都将使得城镇化无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区有些资源相当丰富,但有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直接导致城镇化推进的滞后;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难以进入,制约着城镇化规模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资本资源不足,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相对东部地区均处于劣势;城市服务功能低,城市基础弱;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污染等都不利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
(四)西南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独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地区人民抓住机遇正在逐渐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项利好的政策,这也使得该地区发展更加有优势。再次,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可以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扶持。最后,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大后方”,其中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2,总长度为1539公里,拥有3个深水港,这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有效提升了各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步伐过快及影响广泛,各个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明显。“城市特色文化危机”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为自我标识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正逐步消失。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影响更深入、更广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和文化保护更多地以单个的方式进行,缺失对整体的关注。单体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已被破坏,城市规划缺乏大局观,因此城市风貌未能形成整体,现代建筑缺乏本民族特色,许多特色建筑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来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过视觉观察,开阔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俗与节庆。但是,民族文化却往往被以现代艺术的包装形式来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丧失了其精髓与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内部作用与外部影响下逐渐消失,被异地或者是异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部分村落远离城市,与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然而,与异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区,因受现代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风俗与习惯存在传承的危机,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建筑与街区,饮食与服饰,节庆与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民族价值观退化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古朴诚实、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然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影响和不良商人的诱导,许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完全摒弃,个人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其中西南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尤其明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以稻作文化闻名,由于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热情好客,然而由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踏步迈进,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牟取利润而背离优良的品德,导致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明显退化。
(五)城市特色文化处于弱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与之齐头并进。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处于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地冲击,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渐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随着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文化正改变着各个民族城市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城市文化价值观,从而使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弃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城市特色文化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六)城市特色文化肤浅平庸
由于当下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对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在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中就没有能够深入地挖掘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没有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特色文化。对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转而投向简单易学的“现代文化”、“西洋文化”,并千篇一律地加以学习。很多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将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生搬硬套过来,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当下流行的风格元素当成是发展的指标,完全不挖掘自我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了大多数城市特色文化变得肤浅平庸,这样的快节奏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丧失信心。
四、对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标识。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发扬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鲜明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阶段、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来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与解读。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定位,从城市整体规划大局上追求风格的大致统一,城市的各个局部避免重复与单调,可分区域、分层次、分系列地在重点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与文化成果,营造特色鲜明的环境或是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等。在向游客展示一个多元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化色彩,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因受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逐渐消失。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珍贵的瑰宝,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应挖掘与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民族语言与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土习俗、民族建筑风格、民族舞蹈与声乐、民族绘画与图腾等。只有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当中去,使之成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当今社会,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国,对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地冲击。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丧失。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世界各国,是各国对于生存、发展和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华民族素来有厚德载物和奋斗自强的精神,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有选择性地进行接受和吸纳。对于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积极接受和补充,而对于与本土文化差异过大且认识不同的文化则要尽快的摒除。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对于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适应全球发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长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数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的特色建筑。当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建筑往往以古城、古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广西贺州的临贺故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等。许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遗迹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机铲平,遗留下的古城、古镇也多多少少地被现代化文明所侵蚀。因此,对于城市中遗留下的古城、老城应予以关注与保护。在城市规划时,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古城、老城进行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把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安排在对原始建筑破坏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符合现代审美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将会逐渐被历史淘汰,应该在继承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并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迹,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须在延续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性质的,有选择性地继承,创新地继承,而不是过度地追求传统或是过度地追求创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等,将这些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资源与物质文明资源充分地有机融合,让其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通过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元素提炼到城市的产品成果中来,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产品成果更好地包装与宣传,以形成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俗,让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更好地感受当地民族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俗,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七)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城市,城市人民是使用城市设施的主体,有权参与城市面貌的设计、城市规划的制定与旧城改造方案的选取等决策。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管理者应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使城市发展决策更透明、更公开。例如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组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多层次参与不仅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制定出更合理、更具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更符合人民心声的城市规划,同时也对政府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城市特色空间设计论文04-20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论文06-22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06-22
论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融入论文06-22
城市公共文化论文参考06-08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精选06-06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论文04-04
榆林小曲文化保护的论文06-08
关于城市街道特色景观设计论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