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与孩子一样高论文

时间:2021-06-13 15:47:46 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与孩子一样高论文

  论文提要:

浅谈与孩子一样高论文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进步,教师和家长的思想也在进步。在高科技与文明同在的现代社会,成人的思想和方法是否适合用在孩子身上,我们怎样才能站在与孩子同样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去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教育呢?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相互尊重

  (一)、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选择

  (二)、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

  (三)、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二、放下“主观”专制,实行“民主”决策

  (一)让孩子享受平等

  (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

  1、学会为孩子“伴奏”

  2、把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三)享受“民主”

  1、让孩子自己定目标

  2、允许孩子说“不”

  三、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孩子,你需要:

  (一)、什么样的父母?

  (二)、什么样的老师?

  参考书目:

  《教育学》 廖时人 朱新春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徐汉林编著,海豚出版社。

  《发现孩子》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学前家庭教育》 周俐君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孩子一样高

  所谓“与孩子一样高”,是说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思维等出发,思考孩子在想什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实这个话题已不再新鲜,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对于幼教工作者和许多家长来说,也明白这个道理。甚至有时我们还能侃侃而谈,摆出一大堆的理论。然而我们知道了,是否做到了?做了,是否做得好?效果怎么样?……恐怕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寥寥无几。

  我觉得要做到“与孩子一样高”,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相互尊重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只有彼此尊重,才有可能认识和了解对方。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或父母,没有不想了解孩子的,因为不了解孩子就难以教育孩子。但在尊重孩子的问题上,你是否做到了:

  (一)、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选择,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他会坚持做下去,并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父母或教师都觉得自己了解孩子,因为孩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每天做些什么事,他都了如指掌。甚至有的父母说:孩子是我一手养大的,连他身上哪里有疤,哪里有痣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还有许多父母为孩子费尽心血,给予了孩子他们认为的“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给他们吃一切可以买到的营养品,给他们穿最好最名牌的衣服。然而这些是真正了解孩子吗?孩子需要大人的“援手”,但不需要填塞;需要大人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帮他好好地长大成人。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对孩子本能的行为和活动保持一种关注、尊重、耐心和不带任何审判的态度,那么,你就能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

  有这样一副熟悉的画面:当孩子正要兴致勃勃地讲述某件事时,大人会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打断他,如“好,我已经知道了。”“别烦了,去玩吧。”等等。孰不知这几句简单的话语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越小越喜欢倾说,这也是提高他语言口述能力的一种训练。即使孩子讲的话题你并不感兴趣,也要认真听他讲完,只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你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你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反之,则会打消孩子倾诉的积极性,将沟通的桥梁毁于一旦。

  曾经有个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知怎么搞的,前段时间还叽叽喳喳的,这段时间简直没什么语言。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啊?”我仔细询问了近段时间他与孩子的一些情况后,才明白:他无心地打断过孩子的几次倾诉,让孩子产生了不愿意和他交谈的想法。家长后悔不已,一直责怪自己,希望他的无心之失别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一起引以为戒吧!

  (三)、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惩罚≠体罚,惩罚应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不能做出刺伤幼儿自尊心,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过分行为。尤其不能对孩子进行心理打击。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塞德兹说过:一个心理受到打击的孩子必然会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人。有很多成人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身边时常会听见这样一些言语:“你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做”。“又是你捣乱,到一边站着去。”“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当初还不如把你丢到垃圾堆里。”……惩罚,是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里,并以此为戒,不可再犯。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明白,不犯错误,那还要我们家长和教师做什么呢?所以,不管孩子作错了什么,记住: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二、放下“主观”专制,实行“民主”决策

  (一)让孩子享受平等

  平等,——谈到这个词时,可能大多数成人会产生这样的反应“我是他父母(老师、长辈),怎么可能平等?”,“我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饭还多,他听我的没错”……在这儿所说的“平等”,是指孩子与成人一样具有的独立人格和权利。不要把孩子当成“附属品”,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希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样做决定。让孩子享受平等,要沟通而不是镇压,要商量而不是命令,要信任而不是一味的担心。给孩子以人格上的尊重,尊重儿童的权利。这样,你才能真正平等地与孩子相处,去认识他,去了解他。

  (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

  1、学会为孩子“伴奏”

  无论是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还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都喜欢充当同一个角色——“独奏者”。他们常常会不顾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思想、行为、经验等,像输液一样输进孩子的脑子里,忽略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权利。就如科学“沉与浮”,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孩子: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整个课程都由老师一人操纵,按他的思路进行着。却没有给孩子机会去观察、探索:物体放到水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可不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让沉的浮起来,浮的沉下去?在我们的蒙台梭利实验班中,孩子是教室的主人,也是教具的主人,他们要进行什么样的工作都由自己决定。在工作过程中,如果他不需要教师的帮助,也没有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我们只能站在一旁观察,即使他的操作出现错误,也让他自己通过实践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由此可见,与讲授知识相比,启发、鼓励、引导孩子探索、思考,而非塑造他们,才是我们更大的责任。

  2、把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讲到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溺爱孩子的比率是相当高的。孩子的生存能力,独立自主性都很差。当然,孩子要在爱中成长,没有爱,孩子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在爱的同时,我们更多的责任是教会他们各种能力,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而不是将他们囚禁在“爱的堡垒”中,没有一点处理问题的主动权。

  有这样一篇报道:两兄弟同时带自己的儿子出去玩,大哥一直跟着儿子追,怕他不小心会摔倒,还会弄脏新衣服。弟弟则对儿子说:“宝贝,去玩吧,不过得小心摔跤。”结果,大哥的儿子不但摔了跤,还把衣服挂破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弟弟的儿子虽然也摔跤了,把衣服弄脏了,但他却学会了摔倒了要勇敢地站起来,能自己面对困难。

  多湖辉曾说过:“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我们常常会看到,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或老师会马上出面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自己先想办法去解决,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实在无法解决,我们再提出解决的办法,供孩子参考,这样,他们才会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渐渐长大。

  (三)享受“民主”

  “民主”并不是要我们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让孩子享有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发表他们的看法与思想,做他们可以做的事。

  1、让孩子自己定目标

  古时候有个雕刻师,为了让他的手艺后继有人,就天天逼着儿子学习雕刻。然而儿子却喜欢种花,对父亲的雕刻毫无兴趣,直到雕刻师死去,儿子都没将他的手艺学成。现在很多家长把未来和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为孩子报了各种“学习班”,如舞蹈班、英语班、钢琴班等等,这无疑给孩子套上了一个个重重的枷锁,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也都有不同的能力和水平。父母必须懂得教孩子学什么不是时期的问题,而应该看孩子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与其让孩子漫无目的,无精打采地学习1个小时,不如让他轻松、愉快地学习10分钟或15分钟。

  遵守孩子的标准,放弃过高的期望,让孩子选择一个切实可行,适合他实际能力的目标,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享受“民主”权利。

  2、允许孩子说“不”

  教师或家长常常会对孩子说“不行”、“这不可以”……然而当孩子对我们说“不”时,很有可能遭到制止和镇压。那我们是否反思过,对孩子的管束太多?对孩子的态度太强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教育孩子不是制造商品,我们不需要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乖娃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他有权利发表与成人不同的意见,把自己的思想进行诠释。只要孩子说的有道理,我们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有一句格言说“欲速则不达。”孩子都是有逆返心理的,当你给他的压力越大,他的反抗力就越强,甚至会适得其反。试着缓解孩子的压力,允许孩子说“不”吧!

  三、换位思考

  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成人的背影成长的。”由此可以看出成人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成人老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早就在心中为孩子设定好了模式,却没有想过孩子对成人也一样会有要求。现在就让我们来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孩子,你需要:

  (一)什么样的父母?

  如果你是孩子,可能你不会选择为你报了多个学习班的父母,因为你已经没有了游戏的时间和自己的儿童乐园;可能你也不会选择成天把你一人丢在家,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父母,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交流与沟通,更别说了解你的想法和满足你情感的需求;还可能你不会选择什么都不让你做,处处保护你的父母,因为你得不到尝试,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将永远经不起风吹雨打……

  (二)什么样的老师?

  如果你是孩子,也许你会选择帮助你改正错误,引导你正确发展,而不是一味批评你错了的老师,因为他让你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今后应该怎么做;也许你也会选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不是直接告诉你1+1=2的老师,因为他让你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也许你还会选择能与你交流、沟通,倾听你的老师,因为他尊重你,在以心交心地了解你……

  常言说的好:将心比心,才能感同身受。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事情,可能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将不会是一件难事。

  综上所述,调整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与“高度”是势在必行。教育不是追赶潮流,一阵风过后,就偃旗息鼓;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也在实践和改革中前进。当然要真正做到与孩子一样高,仅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不断地观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找出一条成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之路!

【浅谈与孩子一样高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孩子读书先从“四书”开始论文05-16

浅谈“侠义”论文05-06

浅谈孔子的论文04-13

浅谈审计论文03-10

浅谈教与学的论文06-12

浅谈感恩论文11-08

关于高英的论文06-01

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论文05-06

浅谈学术论文的摘要论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