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道德的目标以及生态道德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1-06-13 09:32:32 论文 我要投稿

环境伦理道德的目标以及生态道德的培养论文

  摘要:道德信仰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是非判断,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环境行为习惯和平等的价值观的培养,更多的属于生态道德培养范畴。而生态道德的培养是中学道德教育生态教学论文枪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世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

环境伦理道德的目标以及生态道德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生态道德;平等的价值观;道德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

  现今,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濒危等一系列生态学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世纪,解决摆在人们面前的环境问题不仅需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需要有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环境道德概念,它可以作为指导人类新生活的行为模式。

  一、环境道德的提出

  传统的伦理学用于调节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涉及人与自然和其它生命的关系,它讲的善、恶、公正等伦理行为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根源于传统的伦理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转变成“人是自然的主宰”。可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已造成全球性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因而需要制定一种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对自然的行为,这就是保护环境和保护生命的道德原则。1933年美国莱奥波尔德在《大地伦理》一文中首次提出要把道德的对象从人扩大到所有生命和自然界,要尊重所有生物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生存的权利,因而莱奥波尔德被认为是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1975年澳大利亚学者彼德辛格出版了《动物解放》一书,进一步认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体验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而具有道德权利,动物也应得到同样的关心。在这期间,西方其他生态伦理学家也认为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也必须从人扩大到自然界;对生命和自然界表示道德上的关心,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1991年lo月联合国发表了一个重要文件《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的战略》,这是人类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一种新的环境道德标准一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原则。其要点有:人类现在和将来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每种生命形式以它对人类的价值有理由得到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人类应该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此后,关注环境、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成为各国政府更加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国在2001年11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民在社会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中国保护环境第一次成为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生态环境道德?团中央概括为12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这使我国人民对生态环境道德的理解更加具体化。

  二、环境伦理道德的目标

  (一)树立平等的价值观

  1.现代人与子孙之间的平等关系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了它”。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属于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我们没有权利提前支取,只有在既满足了当代人类生存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保护环境,不污染和破坏环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道德上必须履行的责任。为此,在教学中可举出许多实例,例如,由于人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急功近利的行为,造成了森林滥伐、土地破坏、水土流失、水源和大气污染、土壤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危及我们及后代的生存。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没有生态观念将会给后人带来什么恶果,通过体验、反思形成初步的生态道德品质。

  2.人与自然的平等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人类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家园里,共享地球的生态资源;生物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人类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力图去控制和统治其他物种,而应当尊重生命和自然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人类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了文化价值。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例子,如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现象;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草原、乱挖发菜造成我国北方出现罕见的“沙尘暴”;由于对森林的乱砍乱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道德出发,树立一种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

  (二)形成生态环境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所谓环境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倾向和实践能力。因此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团中央在近期把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概括为“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习惯落实或定位在两个具体的层次上:遵守环境规则,自觉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甚至放弃一些个人的方便。如要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珍惜一草一木,购买绿色产品,回收和重复利用资源,乘坐环保的交通工具等;推动和影响他人采取保护环境的道德原则,还要教育家人和身边的人树立环境的美德,实行简朴生活。

  三、生态道德的培养

  (一)融入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采取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行为,并能使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如可以进行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活动,让学生自己创作宣传标语和环保专题的艺术作品,在其过程中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特别是学生通过对他人的教育,实现自我教育。此外,结合开展社区服务和志愿者行动,把生态道德教育融人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美的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绿色校园对学生人格完善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一种潜在而有效的方式。如校园和班级净化、绿化和美化;使校园和教室里四季有绿色、有花香;在园里放置一些标志牌,上面写上富有人情味的宣传语;由学生自己采编环境保护的小报,设立校园回收站,号召学生回收废旧物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抵制不良和过度消费行为;在校园里定期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建设环保宣传窗;创办自己的环保社团;引导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评价或重新规划设计等。青少年是道德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主的未来和希望。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一代代培养必然会使生态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环境道德教育所孜孜追求的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谆谆告诫的。

  参考文献:

  [1]周谷平,朱绍英.重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l,(11).

  [2]曲格平.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余谋昌.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环境伦理道德的目标以及生态道德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学生伦理道德品质培养与研究论文06-29

生态道德对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论文01-28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浅论论文04-13

论传媒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论文04-07

加强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论文07-03

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农村学生伦理道德的论文07-01

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演讲稿02-14

谈伦理道德初中作文10-07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