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及健康养殖建议

时间:2021-06-12 12:43:25 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论文: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及健康养殖建议

  冷水性鱼类是指生活于冷水水域中、栖息适温在20 ℃以下、繁殖适温在15 ℃以下的喜冷性鱼类和冷温性鱼类[1]。通常我们将以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为代表的亚冷水性鱼类也称为冷水性鱼类[2]。冷水性鱼类多生活在清凉、流动、无污染的水域中,并且其除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而且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可食比率大,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的优质鱼类[3,4]。冷水性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强、饵料易于解决、饲养技术简单等优点,发展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前景在业内非常看好[4]。

语文论文: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及健康养殖建议

  目前全球冷水性鱼类的年需求量约为5×106 t,但年产量只有1×106 t;而国内的冷水性鱼类年需求量约为1.3×105 t,但年产量约为6×104 t[5]。国内冷水性鱼类的养殖地域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东省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淡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每年对冷水性鱼类的需求量将以35%~40%的速度递增[6],市场供需缺口大,但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从市场需求来看,冷水性鱼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7]。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和市场前景的利好,使冷水性鱼类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特色水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在对全省冷水性鱼类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山东省目前的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有关建议,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自然条件

  1.1 资源条件山东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1~14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10 mm。但山东省属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际年内变化大等特点[7]。不过鲁中南山区及周边山前平原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冷水资源,该地区的冷水资源主要为地下泉水和水库底层水,泰沂山脉周围的临朐县冶源镇和泗水县泉林镇都是山东省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老龙湾和泉林泉群就分布于此,其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温稳定在18 ℃左右,是开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优质水源。

  1.2 区域分布山东省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冷水性鱼类的养殖,但规模不大,基本上处于试养阶段。直到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积累和经济能力的提高,冷水性鱼类养殖才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青睐。加之政府的引导、科研院所在养殖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冷水性鱼类养殖新技术的普及宣传也深入养殖户中,使许多冷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养殖。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地多集中于冷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鲁中南地区,目前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地区主要有潍坊、临沂、济宁、淄博等市。

  2 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发展现状

  2.1 面积与产量

  水源的流量是决定养殖产量的关键,由于流水养鱼,养殖水不再循环使用,又受水源流量所限,导致有些养殖场养殖面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达不到设计产量,养殖密度较低。临沂市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水源主要为地下井水,平均流量仅为0.4 m3/s,平均养殖单产仅为6.95 kg/m2。潍坊市养殖水源则为泉水,尤其是临朐县老龙湾的平均流量达到20 m3/s,潍坊市的平均养殖单产达到39.32 kg/m2,远高于其他地区。

  2.2 生产方式

  2.2.1 流水池塘养殖 流水池塘养殖设施以“源水预处理+进水管渠+砖混鱼池+排水渠”为代表模式,流水池塘设施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量的比例虽然很低,但却是高价值鱼类的主要生产方式[8]。流水池塘养殖是山东省冷水性鱼类主要的养殖模式,冷水性鱼类养殖设施多为山泉水和地下水加露天的砖混结构鱼池,其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对水资源和地域环境条件依赖性较大,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①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可控程度低。冷水性鱼类养殖主要依赖流量和水温,源水流量是养殖生产成败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流量很难采用有效的措施保证高密度养殖用水质量和高饲料利用率的要求,且养殖池塘大多采用串联模式,一旦发生病害,传播极为迅速。②用水量大,养殖排放处理困难。采用流水池塘养殖模式,每生产1 t鱼的用水量达到180~270 m3,是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用水量的10倍以上,相比循环水养殖模式用水量更是超过1 000倍,而且养殖排放易造成水域环境的二次污染。由于养殖流量较大,采用设备处理养殖用水,显然使能源消耗剧增;生物处理是节能降耗处理养殖用水的有效方法,但关于耐低温的微生物、藻类和水生生物进行水处理的研究成果较少[9],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还未见报道。

  2.2.2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设施是一种见效快的集约化养殖技术集成,是内陆湖泊、水库和沿海内湾养殖的重要养殖设施。与流水池塘养殖相比,网箱养殖具有养殖密度大、产量高、生产周期较短的优点,但是山东省多数水库水温较高,库底水难以达到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水温要求。因受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制约,山东省仅有少数地区使用网箱养殖适温性较强的鲟鱼,养殖面积和产量都没上规模,冷水性鱼类发展有限。

  2.3 养殖种类及苗种繁育

  2.3.1 鲑鳟鱼 山东省最早于1981年在临朐县引进朝鲜品系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随后虹鳟的养殖技术开始在全省推广。1983年由山东海洋学院率先引进道尔逊氏虹鳟(道氏虹鳟),与朝鲜品系虹鳟相比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产高的特点,是目前省内主养品系。此后,又先后引进培育了三倍体虹鳟、全雌虹鳟、金鳟等鲑鳟鱼类。在2005~2006年,又从黑龙江省引进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进行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山东省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养殖量,仅济宁市泗水县一地,养殖产量就占全国养殖产量的17%左右。哲罗鱼虽然产量较低、养殖成本较高,但营养价值高、市场紧俏。此外山东省还有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太平洋鲑(Oncorhynchus spp.)等鱼种,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产量不高。虹鳟鱼、哲罗鱼等冷水性鱼类繁殖对水质水温要求苛刻,培育亲鱼的温度为4~13 ℃,最适产卵温度在8~12 ℃,山东省境内的冷水水温一般在14~18 ℃,达不到繁育水温的要求,如进行人工干预,则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山东省尚没有鲑鳟鱼的繁殖企业,苗种主要从黑龙江、甘肃等省引进,经过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尤其是哲罗鱼鱼苗,成活率仅为30%~50%。

  2.3.2 鲟鱼 山东省最早于1993年在济南市虹鳟鱼养殖场开始一定规模的鲟鱼试养,由于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适应性比较强,适温范围比较广,并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所以养殖面积较鲑鳟鱼大,产量也高,经济效益更好。山东省于1998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养殖,并且有一部分的养殖户已经从鲑鳟鱼养殖转为鲟鱼养殖。目前,全省鲟鱼养殖种类繁多,主养种类有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 Brandt)、小体鲟(A. ruthanus Linuaeus)、史氏鲟(A. schrencki Brandt)以及杂交鲟等。与鲟鱼纯种相比,杂交鲟因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强等优点,引起养殖业界的重视[10],现在全省有许多养殖企业已开展了杂交鲟养殖生产。鲟鱼繁殖温度因种而异,山东省主要鲟鱼种类繁殖温度约在9~18℃。鲟鱼的性成熟年龄长,一般在8~10年,且多数鲟鱼种类不是每年产卵而是隔年产卵,在秋冬季繁殖,所以亲鱼养殖的投入很大,省内仅有少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养殖企业开展了培育亲鱼和苗种繁育工作。近年来,由于鲟鱼市场供不应求,促使许多养殖企业开始培育亲鱼,开展鲟鱼的苗种繁育准备工作。如临沂市等地养殖企业已开始鲟鱼的自繁自育,并进行苗种生产。

  3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存在的问题

  3.1 苗种繁育与病害防治原种引种工作滞后,养殖种类单一。山东省的.鲑鳟鱼类养殖所需鱼苗基本依靠从外省直接引进苗种或者发眼卵进行孵化,缺少鲑鳟鱼苗种繁育企业。鲟鱼的繁殖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鲟鱼性成熟周期较长,培育鲟鱼亲本需较大的投入以及培育环境受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使鲟鱼的苗种生产也受到限制。此外,当前杂交鲟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性状相对稳定且被广泛认可的种类较少,一些企业自行实施鲟鱼杂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偶然性,选育目标也不明确,缺乏系统繁育理论的引导。冷水性鱼类最初进行人工养殖时,疾病相对比较单一,且发病率也较低。经过长期养殖后,冷水性鱼类所发生的疾病已从病菌性疾病发展到原生虫类疾病,现在已出现了病毒性疾病,并且在诊断与治疗上都非常困难,发病也比较频繁[11]。在病害防治过程中,不少养殖户还存在着停药期执行不到位、药理认识不清的问题,少数养殖户还出现误用违禁药物的事例。

  3.2 销售与加工目前山东省尚无冷水性鱼类深加工企业,冷水性鱼类产业产后服务落后于生产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的需求,冷水性鱼类上市方式绝大多数为鲜鱼批发,也有极少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采取直销酒店的形式销售;冷水性鱼类产业还没有形成养殖、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加之冷水性鱼类销售还处于千家万户、自由买卖的局面,存在着不良竞争、竞相压价的现象;并且一些养殖户受眼前利益驱动盲目上马冷水性鱼类项目,缺乏科学指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扰乱了市场。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鲟鱼属大型鱼类,有很大的生长潜力,但苗种培育处于食性转化阶段,成活率低,1龄后抗逆性逐渐增强,成活率提高,因此养殖大鱼的相对成本较低[12]。鲟鱼全身都是宝,利用率极高,鱼肉、鱼皮、鱼骨、鱼卵都可以制成高级食品、鱼胶、皮具等,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尤其是鱼卵制成的鱼子酱被称为“黑色黄金”。目前湖北、浙江等省鲟鱼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可观,带动了全国的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形成了朝阳产业。山东省因受饮食习惯的影响,鲟鱼养殖到0.6~1.0 kg就作为商品鱼销售,在资源有限、苗种来源紧张的背景下,显然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是极不合理的。

  4 山东省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建议

  4.1 开展健康养殖,挖掘发展潜力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着力研究节能环保、循环水养殖在冷水性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技术,并针对养殖过程中的苗种繁育、病害防治、饲料营养等关键技术展开技术攻关,开展冷水性鱼类健康养殖[13]技术探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水产品品质的提高。开展健康养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现有循环水养殖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应用耐低温的微生物、藻类和水生生物等生物处理养殖用水技术是开展节水、节能、高效的冷水性鱼类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是对现有养殖鱼种提纯复壮,加大冷水性鱼类新种类的引进、培育、繁殖力度,需要注意的是鲟鱼杂交研究开展较晚,大量的基础工作尚未完成,盲目开展鲟鱼杂交可能会造成物种的生存危机[11],因此对于杂交鲟的研究与推广要持谨慎态度;

  三是利用中草药和绿色生物制剂防治鱼病,减少药物残留,降低养殖风险,生产无公害产品;四是规范冷水性鱼类饲料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营养学的角度生产适合不同鱼种的全价配合饲料。

  4.2 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成功经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点带面,在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集中的地区,引进鱼肉、鱼胶、鱼子酱等的深加工技术,促使鲟鱼商品鱼以小规格鱼为主的现状转变为养殖成鱼为主,并逐年选留和不断扩大后备亲鱼群体数量,加强现有后备亲鱼的培育,充分挖掘鲟鱼的经济价值。逐步形成“繁养-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快速高效稳步发展。

【语文论文: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及健康养殖建议】相关文章:

健康养殖理念下水产养殖发展研究论文02-06

养殖场鱼类买卖合同04-22

水产养殖种苗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02-03

甲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论文04-27

奶牛养殖论文05-06

定点畜牧养殖在养殖小区的作用论文03-15

经济动物养殖的论文05-24

稻田养殖龙虾论文04-26

养殖场鱼类买卖合同范本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