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应积极建立就业反馈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梳理政府数据,把握专业设置的数量与质量;征集企业建议,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向;重视学生意见,提升培养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就业反馈机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梳理政府数据,把握专业设置的数量与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上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权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是在自身的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师资力量等情况,综合考虑而形成。但是,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反馈作用,是增强专业设置合理性与科学性不可或缺的因素。2014年教育部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共有15个专业位列其中。而这一举措的出台,主要在于引导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是以人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完全市场化的今天,高职院校既要看到内在的师资力量对于专业设置的影响,更要看到外在的市场需求对于专业设置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将相关报告归置到统一平台,方便社会、学校和公众查询。虽然这一由政府主导、高校完成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能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是,通过发布这类报告,高职院校至少可以在专业设置上获得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是以一个大的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职业院校中综合型院校较少,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依托各个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横向上比较同类院校之间的就业情况,了解对应专业的行业就业总量情况,能够为自身的专业设置与调控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依据。其次,每所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会细分到每一个专业的就业情况统计,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由就业部门和专业教研室牵头,以单一的专业或者临近的专业就业情况为线索,梳理就业情况,从而梳理出单个专业就业的整体情况,进而决定这一专业是否需要调整与撤并。当然,高职院校在依托政府机构数据进行专业设置预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人才需求的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因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变化,导致高校专业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阶段性过剩。前文提到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不少专业就因为滞后性问题,使得之前的“朝阳”人才需求,转变为之后的“夕阳”人才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在政府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尝试构建专业设置预测体系,吸收政府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以及教育机构就业中心人员,做好与自身专业设置相关的人才需求预测,并据此作为专业设置、调整、规划、合并的重要依据,将被动的专业设置工作转变为主动的专业调整,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化。
二、征集企业建议,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向
如果说依据政府数据信息把握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从宏观上把握并解决专业的“存废”问题,那么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征集企业建议,并据此调整专业的教学内容,则是在中观维度上改善教育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职业教育法》,“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企业应该为高职教育等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接纳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实习,承担企业人员职业教育费用,而对于企业如何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何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要求改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等,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社会分工来看,学校负责人才培养,企业负责人才使用,两者之间确实有着明确的不同。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专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认为高职教学质量管理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而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指出高职院校要“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吸收企业单位对于就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是一种提升办学内涵质量的必然需求。而在就业过程中征集企业意见、调整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使用高职人才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学生质量与用人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而这种差距对企业而言,越小的企业所需要付出的人力培养资本就越低,如果差距较大,企业的人力培养资本将较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是主体,但是企业应该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从这一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在就业过程中除开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之外,还应该积极地取得企业的认同,征集企业的.相关意见与建议,并能够通过某种机制传导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一般来讲,承担这一任务的是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机构中一部分人员是行业、企业中的业务经营者,一部分人员是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带头人和其他教师。而在征集企业建议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将企业的建议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导教学内容的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制定之前向企业征询意见与建议,按照企业的考虑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本位,根据职业活动中的环境、内容、过程等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职业人。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紧缺的教材配置与使用,高职院校可以在就业反馈中联合企业编写校本教材,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匹配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不少企业单位提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动手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联合企业单位改进实训设施,提高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重视学生意见,提升培养的效果与质量
高职院校的就业反馈机制建设,较为重视政府机构的就业信息数据,因为政府机构的就业率统计可能直接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增设与存废;也较为重视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反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产品”的“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数量与质量。而在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方面,高职院校的直接动力机制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采纳学生的就业反馈意见。但是,从基于就业反馈机制提升高职办学水平而言,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经历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又作为企业的员工直接感受到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变化,学生的就业反馈意见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是更为直接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单位、岗位对应情况、薪酬、地域区域、行业等基本信息,还要及时通过电话、实地调查等,了解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的相关情况,如是否二次就业,是否提升了薪酬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就其教学质量的问题,针对毕业生进行问卷式调研,集中听取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这些意见内容可能包括学校教学是否符合行业、企业要求,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的联系是否紧密,能力培养是否与需求岗位对应,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等等。特别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企业,他们感受到的企业能力要求较为明显,而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形成的差距,学生拥有话语权。这些意见与建议能够很好地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高职院校除了在毕业生就业之际对毕业生展开就业质量调查之外,还应该在毕业生适应一段岗位工作时间之后,再次走访毕业生,深入访谈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问题,因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沉淀的时间较长之后,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岗位的能力要求之间的认识,可能更为理性,也更为具有建设性。可以说在就业反馈机制的学生意见采纳中,高职院校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专业办学的效果。当然,要使得这种反馈能够系统化、科学化,还需要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反馈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地域或者行业内的校友会的形式,强化学生反馈的组织性,从而将分散的学生反馈变为一种群体的反馈,以每年一次的频率,综合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既能够联络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为母校未来的发展贡献资源与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反馈效果的科学性。高职院校要尝试构建网络化的毕业生反馈系统,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集中系统地征集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反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李凌.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15个专业上榜[N].中国教育报,2014-10-15.
[2]路迪.《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难解大学生之困[J].教育与职业,2014(7).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06-27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07-04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06-19
高职教育管理创新分析论文07-02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7-04
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教学改革分析论文06-21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及其路径论文07-04
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06-22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