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论文

时间:2021-06-17 15:41:13 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4篇)论文

  第1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心理游戏的应用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4篇)论文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心理游戏应运而生。如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用心理游戏呢?以下是笔者的思考和实践。

  一、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是教师的有效尝试

  心理游戏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应用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理论。心理游戏因其形式新颖、操作独特、参与面广、感悟深刻等特色,深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及学生的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网络及书籍资源中简单介绍心理游戏的方法较常见,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体系地介绍具体的心理游戏内容、方法、操作的课程教材却寥寥无几。

  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将关注的主题与恰当的游戏情景相结合,组成有意义的“产品”?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发适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资源?基于以上种种思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开展心理游戏的想法油然而生,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能够为区域内学校提供可以借鉴的、相应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部在2012年重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这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二、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要关注游戏体验性

  人的感受和体验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法,并将其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心理游戏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心理游戲中学生不矫揉造作,能非常自然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游戏不是目的,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时候学生只是有了体验,但还没有达到认知层面的突破,这时,全班性的讨论就很有必要了。如,高中《生涯指导——价值观》设计的游戏情景是:游戏体验,全班一起参与游戏——“价值拍卖会”,用“虚拟货币”竞拍“事业”“亲情”“健康”等。讨论分享“你们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吗?这么多项价值中,哪些价值是相对重要的,哪些价值是相对不重要的,为什么?”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入游戏体验。

  三、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要有心理学理论支撑

  在西方心理学领域里,许多心理学派都十分重视游戏治疗理论。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发展机制,游戏是满足儿童“因自身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实现的”而导致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途径。此外,游戏还可使儿童将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压抑,通过游戏这条安全的途径进行宣泄以减少焦虑,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心理游戏还具有开发、培育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心理游戏这种开发和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功效正好与当下盛行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吻合。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创建心理游戏开展的新模式,让学生获得体验式学习的快乐,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针对学生心理状况设计相应的心理游戏,同时借鉴网络书籍资源中的心理游戏设计,是心理游戏在应用过程中的不断提炼、细化。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材“情绪万花筒”中,设计的热身心理游戏为:“听音乐,传娃娃”,游戏规则是:听到音乐开始传递娃娃,横排传递,当音乐停止时,拿布娃娃的学生回答有关情绪的三个问题。这个心理游戏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获得体验式学习的快乐,心理游戏直接呼应主题。

  研究表明,心理游戏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设计心理游戏活动,根据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将关注的主题与恰当的心理游戏情景相结合,组成有意义的“产品”→借鉴网络书籍资源中的心理游戏设计,吸纳优点、弥补不足→在实践中验证、细化、提炼、修改、完善→分析→重构→实践这一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思考,边分析、总结边调整,继续开展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索。

  第2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联络员的作用与培养

  一、引言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曾经说过,自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范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在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一种“社会痉挛过程”。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并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同时,层次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冲击,社会频发的负性事件的渲染,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为了积极预防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部分的高校都纷纷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的朋辈辅导员,在班级设立的心理联络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二、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力量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是独立设置的一个机构,其主要的职责是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但是從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运行模式来看,基本采用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运行,即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需要主动接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限制和影响〔3〕。同时从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并没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较为放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进行活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不会因其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存在,即使部分学生有这样的需求,也很少有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主动寻求必要的辅导。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校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助益不大〔4〕。

  根据教育版颁发的相关文件,高校应该在全校范围之内建立覆盖到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全逐级逐层、反应迅速、覆盖广泛的心理防护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必要的心理预警网络体系,因此就必须突出强调心理联络员在大学心理健康教中的作用。首先,心理联络员可以协助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开展各种心理知识的宣传活动,同时举办一些群体性的知识讲座,从而增强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一座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心理联络员还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处于学生群体当中,因此,心理联络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气象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建议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获取必要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状况〔5〕。

  三、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迈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阶段随着新常态经济背景的加深,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难免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此外,由于在大学阶段,大部分的课程的难度都较大,从而导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因此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对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具有较好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采用多种措施建立起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心理保健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使得其在大学生活当中可以培养起日后工作所必要的素质与技能〔6〕。

  在高校心理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心理联络员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基础力量。心理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深入,同时还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渗透,这就必然离不开心理联络员。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高校心理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四、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联络员的选拔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必然要有严格的要求。心理联络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其必须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首先心理联络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与许多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联络员本身就应该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心理自助能力,可以解决部分自己与同学学习与生活当中所与遇到的问题〔7〕。此外心理联络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使同学像其诉说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取一定的安慰与舒适感,同时也使得心理联络员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心理联络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咨询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熏陶其他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完全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力度,选择具有潜力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养,从而使得其能够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例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向其讲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在进行培训之后,再通过严格的筛选,选择出适合担当心理联络员的学生输送到心理联络员的队伍当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心理联络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心理联络员长期建设,值得在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当中大力推广。

  五、高校应该注重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心理联络员在日常工作过程当中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联络员工作的本身属性〔8〕。许多心理联络员都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心理联络员往往会被学生视为学校与教师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心理联络员发现,从而刻意的疏远心理联络员。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加剧了心理联络员本身的心理辅导,同时还使得心理联络员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基本形同虚设。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联络员往往是存在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帮助学生最早的觉察者、汇报者。这就要求学校及师生必须要重视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联络员的专业辅导,培养心理联络员细心、稳重、耐心的工作素养,对心理联络员的心理进行肯定和指导。同时学校还需要给予心理联络员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去。

  六、结语

  当前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充分发挥心理联络员的力量会有效减少高校心理工作老师的工作负担,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安全开展,高校工作顺利运行。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

  前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動中,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4篇: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且差异比较显著时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论文】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11-06

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论文02-24

高校创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06-22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06-1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论文02-18

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作用论文06-22

论文创新与技能共赢06-22

ECR策略研究的论文04-14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06-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4篇)论文

  第1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心理游戏的应用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4篇)论文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心理游戏应运而生。如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用心理游戏呢?以下是笔者的思考和实践。

  一、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是教师的有效尝试

  心理游戏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应用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理论。心理游戏因其形式新颖、操作独特、参与面广、感悟深刻等特色,深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及学生的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网络及书籍资源中简单介绍心理游戏的方法较常见,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体系地介绍具体的心理游戏内容、方法、操作的课程教材却寥寥无几。

  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将关注的主题与恰当的游戏情景相结合,组成有意义的“产品”?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发适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资源?基于以上种种思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开展心理游戏的想法油然而生,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能够为区域内学校提供可以借鉴的、相应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部在2012年重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这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二、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要关注游戏体验性

  人的感受和体验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法,并将其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心理游戏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心理游戲中学生不矫揉造作,能非常自然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游戏不是目的,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时候学生只是有了体验,但还没有达到认知层面的突破,这时,全班性的讨论就很有必要了。如,高中《生涯指导——价值观》设计的游戏情景是:游戏体验,全班一起参与游戏——“价值拍卖会”,用“虚拟货币”竞拍“事业”“亲情”“健康”等。讨论分享“你们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吗?这么多项价值中,哪些价值是相对重要的,哪些价值是相对不重要的,为什么?”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入游戏体验。

  三、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要有心理学理论支撑

  在西方心理学领域里,许多心理学派都十分重视游戏治疗理论。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发展机制,游戏是满足儿童“因自身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实现的”而导致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途径。此外,游戏还可使儿童将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压抑,通过游戏这条安全的途径进行宣泄以减少焦虑,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心理游戏还具有开发、培育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心理游戏这种开发和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功效正好与当下盛行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吻合。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创建心理游戏开展的新模式,让学生获得体验式学习的快乐,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针对学生心理状况设计相应的心理游戏,同时借鉴网络书籍资源中的心理游戏设计,是心理游戏在应用过程中的不断提炼、细化。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材“情绪万花筒”中,设计的热身心理游戏为:“听音乐,传娃娃”,游戏规则是:听到音乐开始传递娃娃,横排传递,当音乐停止时,拿布娃娃的学生回答有关情绪的三个问题。这个心理游戏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获得体验式学习的快乐,心理游戏直接呼应主题。

  研究表明,心理游戏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设计心理游戏活动,根据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将关注的主题与恰当的心理游戏情景相结合,组成有意义的“产品”→借鉴网络书籍资源中的心理游戏设计,吸纳优点、弥补不足→在实践中验证、细化、提炼、修改、完善→分析→重构→实践这一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思考,边分析、总结边调整,继续开展心理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索。

  第2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联络员的作用与培养

  一、引言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曾经说过,自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范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在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一种“社会痉挛过程”。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并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同时,层次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冲击,社会频发的负性事件的渲染,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为了积极预防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部分的高校都纷纷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的朋辈辅导员,在班级设立的心理联络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二、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力量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是独立设置的一个机构,其主要的职责是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但是從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运行模式来看,基本采用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运行,即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需要主动接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限制和影响〔3〕。同时从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并没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较为放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进行活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不会因其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存在,即使部分学生有这样的需求,也很少有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主动寻求必要的辅导。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校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助益不大〔4〕。

  根据教育版颁发的相关文件,高校应该在全校范围之内建立覆盖到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全逐级逐层、反应迅速、覆盖广泛的心理防护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必要的心理预警网络体系,因此就必须突出强调心理联络员在大学心理健康教中的作用。首先,心理联络员可以协助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开展各种心理知识的宣传活动,同时举办一些群体性的知识讲座,从而增强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一座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心理联络员还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处于学生群体当中,因此,心理联络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气象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建议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获取必要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状况〔5〕。

  三、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迈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阶段随着新常态经济背景的加深,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难免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此外,由于在大学阶段,大部分的课程的难度都较大,从而导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因此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对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具有较好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采用多种措施建立起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心理保健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使得其在大学生活当中可以培养起日后工作所必要的素质与技能〔6〕。

  在高校心理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心理联络员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基础力量。心理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深入,同时还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渗透,这就必然离不开心理联络员。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高校心理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四、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联络员的选拔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必然要有严格的要求。心理联络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其必须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首先心理联络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与许多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联络员本身就应该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心理自助能力,可以解决部分自己与同学学习与生活当中所与遇到的问题〔7〕。此外心理联络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使同学像其诉说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取一定的安慰与舒适感,同时也使得心理联络员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心理联络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咨询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熏陶其他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完全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力度,选择具有潜力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养,从而使得其能够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例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向其讲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在进行培训之后,再通过严格的筛选,选择出适合担当心理联络员的学生输送到心理联络员的队伍当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心理联络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心理联络员长期建设,值得在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当中大力推广。

  五、高校应该注重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心理联络员在日常工作过程当中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联络员工作的本身属性〔8〕。许多心理联络员都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心理联络员往往会被学生视为学校与教师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心理联络员发现,从而刻意的疏远心理联络员。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加剧了心理联络员本身的心理辅导,同时还使得心理联络员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基本形同虚设。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联络员往往是存在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帮助学生最早的觉察者、汇报者。这就要求学校及师生必须要重视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联络员的专业辅导,培养心理联络员细心、稳重、耐心的工作素养,对心理联络员的心理进行肯定和指导。同时学校还需要给予心理联络员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去。

  六、结语

  当前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充分发挥心理联络员的力量会有效减少高校心理工作老师的工作负担,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安全开展,高校工作顺利运行。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

  前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動中,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4篇: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且差异比较显著时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共)论文】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11-06

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论文02-24

高校创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06-22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06-1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论文02-18

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作用论文06-22

论文创新与技能共赢06-22

ECR策略研究的论文04-14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