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涉农经贸类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建议论文

时间:2021-06-17 16:58:41 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高职涉农经贸类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建议论文

  目前,我国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初具规模,且开始从初加工为主向精加工转变、从粗放型经营管理向精细化经营管理转型,营销理念也从专注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并出现了集团化发展趋势(如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控股或参股企业34家,年经营茶叶总量占全省茶叶商品总量的70%左右)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如中华粮网与中国蔬菜市场网等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站的建设、湖南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网上贸易企业的出现、各传统农产品经营企业纷纷建设网站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贸易等);二是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户-合作社-中间商/加工企业-消费者”、“农户-合作社-消费者”等新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2011年,汉寿县经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的农产品总额就超过了19亿元)。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瓶颈,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流通的专业人才是解决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问题。

浅析高职涉农经贸类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建议论文

  一、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调研分析

  为了系统深入分析比较涉农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我们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任务对湖南省各类型的涉农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以被调查企业人数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将有效问卷分为两大类:合作社68家,涉农工厂6家,其中100人以上的合作社有42家,100人以下的合作社26家。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涉农企业对市场营销、物流、连锁经营、农产品经纪等专业人才在知识、素质以及态度等方面的需求状况,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一)不同规模企业对经贸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分析。

  (二)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在从业经验、文化程度、专业销售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分析。

  1、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的经验要求分析:企业对物流、连锁经营、农产品经纪人等四个典型专业的经验要求上几乎都集中在1~2年的经验区间,3~4年的经验值也被看重,市场营销则对各个区间一样重视。对院校来讲,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问题解决1~2年的经验要求。

  2、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的文化程度要求分析:从比较中可以看到各个专业惊人的统一,对大专学历的要求占有大多数,因此涉农经贸类专业高职大有可为。

  3、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技能要求中专业销售能力比较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涉农经贸类各专业均对销售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将市场营销与推销能力可以作为经贸类专业的通用课程来开设。

  二、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的共性分析

  涉农经贸专业无论是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还是农产品经纪与代理、国际贸易专业,都是面向农副产品贸易流通相关职业岗位来培养对应的人才,因此职业面向的一致性导致各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共性的因素,作为涉农经贸类专业设置院校,应该抓住共性因素的培养来凸显特色以及加强专业之间的资源的共享性。

  (一)素质层面上的共性需求。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各类专业中,经贸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量大、专业适应性强等原因,往往是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人气最旺的部门。但实践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经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就业压力。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催促着专业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受社会偏见及传统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经贸类专业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意义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技能,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差异、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显着的`变化,由以往看重人才的学历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由对人才操作能力的要求转变为对其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要求。高职教育向求学者提供了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但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包括了该职业所要求从业者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1、诚信经营的道德品质。近三十年来,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各种商业丑闻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市场经济是促进人们创造财富的发动机,但是,这部发动机没有限速器和制动器,它的安全需要其他系统来保证。人文科学就可以制造安全系统,哲学、社会学、法学、文学提出了与经济学角度不同的价值准则,可以弥补经济角度的不足,可以用道德的力量、理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来制衡经济学的唯利是图。高职经贸类学生走进社会后一般都会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以后整个社会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校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高职经贸类专业应把学生的道德诚信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项目来抓,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高职教育突出的是学生的发展“后劲”,经贸类专业也不例外,而且很多涉农企业需要在农村工作,相对来说条件比较艰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主创业,同时还要具有服务基层的思想观点,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工作,不断前进。

  3、热爱农村,为农服务的价值理念。凡是与“农”字沾边的专业招生就会有问题,即使国家采取减免学费、给予更多的奖励等相关支持政策也无济于事,“专业门前学生稀”,农村对很多来自于农村(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的生源地)的学生来说,“农”字就意味着“穷”、“苦”、“没有出息”,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农村、拥有正确的为农服务的价值理念、愿意为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的同学是不可能在毕业后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就业,改行也许成为他的最终选择。

  4、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意识。指的就是作为职业人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团队精神。据报道,当下很多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现场管理,责任心、文明生产、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和习惯的缺失。”晋商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也是职业意识的一部分,具有控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目标导向功能。山西商人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家法宗法、乡里之谊和各地的会馆都是维系他们团结的纽带。他们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现在的团队已经不靠宗法来维系,但是团队精神却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也是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二)知识层面上的共性需求。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懂得经济知识、能应对经济风险、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且融会贯通的复合型经贸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涉农经贸类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用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涉农经贸类专业必须要涉及的知识包括以下一些:1、通用基础知识(政治、数学、语言等);2、农副产品商品知识;3、市场营销知识;4、贸易交易知识;5、经营技术知识(计算机、商品陈列、物流配送);6、企业管理知识。

  (三)能力层面上的共性需求。高素质的人才对应的是较高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贸类学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还要有从事经贸类职业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更需要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向上一级再发展的速度和可能性。由此,综合能力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

  根据能力进阶的原理,涉农经贸类各专业均需具备以下一些能力:1、信息搜集能力;2、商品销售能力;3、沟通与谈判能力;4、文案写作能力;5、创新能力;6、管理能力。

  三、高职涉农经贸类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都为90后的学生,他们作为新新人类,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定力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成长起来的。此阶段,社会中普遍的是追求增长速度,浮躁中缺乏了厚重的底蕴,新事物、新观念频频出现,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思想和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跟随着时代变迁,思想活跃,但看问题很情绪化,遇事不冷静。经贸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快速变化的,他们的思维更是跳跃式的。

  (二)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沐浴着长辈多重关爱目光成长起来的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凡事只考虑自身感受,缺乏包容和协调的精神。现代社会是要向包容性增长迈进的,所有的要素全面统筹、互相协调。进入高职后,学生却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为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和睦相处。

  (三)社会适应能力欠佳,身体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精英教育大众化后,经管类的本科学生也开始从事一线的工作,如报关、报检等。与本科生相比,经贸类的高职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由于基础薄弱,实践技能的提高存在着困难。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与人交往等问题使有的学生出现了迷茫、苦闷。

  (四)追求大城市生活,对农村就业有排斥心理。涉农经贸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突出,学生中普遍反映出不愿学农和毕业后改行的思想,学生“召来,不安心,学不好,用不了,回不去,留不住”;很多涉农专业的学生本身来自于农村生源地,考出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也许是几辈子的梦想,如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不但孩子、孩子的家长也无法接受,因此大多数学生宁愿选择在城市蜗居、在最底层拼搏,也不愿意去农村作为企业骨干;甚至有些学生对企业总部在城市但就业岗位在农村的都持有抵触情绪,如唐人神集团企业在株洲,但是业务员其工作的地区就在各地州市下属的县乡,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如何让学生接受农村、热爱农村、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就业地域观是重要的课题。

  四、对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与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培养。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诚信永远是营销人员的首要素养,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高达90%以上的企业将诚信放在职业道德的第一位因素。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借助企业文化的融入提升诚信意识是营销职业教育中永恒的话题。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的现状,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与造就不仅仅运用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如何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团队学习、小组学习、项目组学习)、课外兴趣小组(社团)设立与活动管理、各种竞赛小组的管理中充分利用平台渗入团队与合作的意识,甚至拥有为了团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对学生的创新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调查,84.6%的小型企业与71.4%的大中型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76.9%的小型企业以及71.4%的大中型企业对沟通能力比较重视,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与沟通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之外,还要运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提前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在企业实践中学会正确的沟通内容与方式。

  (三)降低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减少对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数或者剔除专业英语课程,以便腾出更多的课时用于企业看重的其他知识的教学中,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储备的需要。有些学校对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甚至有的把英语过级考试通过与否作为是否毕业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对接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英语过级可以作为学生语言能力以及素养的辅助课程,对英语有兴趣或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从事国际贸易倾向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而没有必要将之作为硬性指标。

  (四)增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根据企业的调研结果,69.2%的小型规模企业以及42.9%的中型以上规模企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软件操作以及图文处理能力,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量尤其的实训的课时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熟练运用word、excel等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小规模公司相对大公司来说,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会稍微低一点,尤其需要学生会这些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提高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效率。如果可以减少英语教学课时的话,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补充计算机应用课时。

  (五)潜移默化地进行“涉农特色”职业自豪感与接受度培养。在所有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重要涉及到“农”字的跟农村、农业挂钩的专业招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基本上处于招不到生源、或者生源不够的状态,尽管政府给予高额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上的优惠等一些促使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态,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三农”性质行业的偏见以及误解是根本性的原因,有些同学迫于分数不够的原因选择了涉农专业,但是对涉农行业的兴趣不高对其未来学非所用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上多让学生接触涉农企业、涉农行业、涉农企业的未来的同行,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改变原有的想法,真正能够从农村来回到农村去,在“三农”中寻找到事业的根基。

【浅析高职涉农经贸类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建议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07-0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07-01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7-04

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07-04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探讨论文06-29

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6-29

浅析美国迪斯尼动画的特点论文05-26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论文06-3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