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迟延成因与建议论文

时间:2021-06-18 14:32:27 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建设迟延成因与建议论文

  有的村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瘫痪,灌溉能力不足,为了种植水稻,利用水管抽水灌溉,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并没有真正解决水利系统“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由于投入渠道分散,运行环节繁多,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从农业发展实际来实施项目,项目监督和评估难度加大,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难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力和效率。在项目安排上,标准农田建设等这样的项目偏少,没有也不可能在一定区域性内全面实施。在项目落实上,受已有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一般都落实到生产条件好的乡镇、村,真正急需改善生产条件的村却得不到项目支助。在项目实施上,并不考虑农田设施的后续使用和修缮,加之大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存在一边建设排灌设施,一边被作业机械破坏的现象。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的严重局面,切实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业建设迟延成因与建议论文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乡村组织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有待发挥。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环节。农村税费改革前,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基于其行政性的公权力,组织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退出农户生产环节,使农田灌溉丧失了组织基础与体制的支撑,农户的思想很难统一起来。何况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力外流现象严重,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妇女,难免使“一事一议”流于形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水利结构失衡,不同性质的水利未能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重点是对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的防灾加固,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费用就更微乎其微。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农村基层水利设施产权不明。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感。要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建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建议县、区要从耕地开垦费专户划出10%—15%,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修复,并对农田水利所需节水机具及材料、用水、用电等实施适当补贴。

  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同时,按渠道的大小分类进行维修、维护。

  建议县、乡两级承担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等投资应以乡镇为主,合理确定县级与乡镇投资的.比例。此外,可通过部分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商业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农田水利建设。

  统一规划,实施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计划。建议由水利局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做好全县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并明确部门和县、乡镇的责任。水利局要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督促规划的实施。

  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管理。建议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县政府对各县、县区考核内容。同时,加大对偷盗农田水利电网、水泵等设施的打击力度。

  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协调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建议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区域内,保护好具有地方特色且具规模的优势农业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好优势产业基地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切实做好工业废弃物排放处理,防治农田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