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地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盲校地理教学往往难度很大,盲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较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拓展思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主体性;地理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科可以使盲生认识地理环境,开阔眼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帮助盲生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地理课堂上视障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往往较低,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发挥其主体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盲校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盲校地理教学的问题归因分析
(一)学科特征分析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地系统,内容广远,很大部分无法直接观察出来,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都有显著的差别,涉及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内容,且更新变化较快,需要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开阔的思维和时空想象能力。要想有效进行地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仅靠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完成,而是要掌握学科特点,做到图文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如果盲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无法很好完成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实践,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参与。
(二)视觉障碍特征分析
作为地理教学必要的信息源之一,地理图可以直观形象地传递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盲生由于视觉功能的缺失,失去了大量的直接来自于视觉的知识学习机会,对周围物体的感知程度大打折扣,空间立体感较差,无法直接感知地图,这是盲生学习地理存在的最大障碍。如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分布,我们直观看到的太阳系的分布是这样的(如图1),并知晓位居中心的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角,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轨道,都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的附近。而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盲生感知到的太阳系往往是各大星体杂乱无章地分布着(如图2)可见,抽象的地理图让盲生难以获得真实感,需要教师更多地用语言描述或直接触摸实物、模具的方式来让其感受。
(三)家庭环境特征分析
残疾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往往会走向极端化。有的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过分关照,怕孩子看不见而磕着碰着,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较低,害怕接触陌生事物,不敢轻易尝试;同时,行动能力相比普通孩子来说要差很多,在学习中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体现在地理课堂上,就是摸读地图的能力较差。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用适当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进行教育、训练,这个过程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提升很关键,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视觉上的缺陷。
(四)学习年龄段特征分析
地理教学面对的'是刚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孩子,这些孩子刚刚脱离儿童期的稚嫩,进入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方向尚未定位和分化,那么多的课程让他们眼花缭乱。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面对这些孩子,应该做的就是以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来吸引他们的关注,充分利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多种多样的教学用具、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等,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有“对象意识”,深入了解盲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基础、能力状况等,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提出合理措施进行弥补或改变,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
二、优化教学策略,促进主动学习
(一)“先学后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先学后教”模式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邱学华倡导的“尝试教学法”中提出,即教师不先教,而让学生先去尝试学习和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授。在普校,学生可以有多种方式参与进这样的教学模式,并能顺利完成“先学”过程。在盲校,情况却截然不同。笔者最初尝试此种方法,是在教授《日本》一节内容时。虽然事先告知学生,要其对日本的地理概况做课前调查和整理,在课堂进行展示,并在自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但是最终尝试还是以失败告终。经过反思调查后才了解问题所在:查找手段受限,大部分盲生是住校生,没有办法像普校孩子一样在家畅快遨游网络;可利用盲文书籍极少;还有就是盲文书写不便等。为改变现状,笔者创设新的条件进行尝试。《西双版纳》一节的内容,知识难点相对较少,但因为是我国著名景点,学生对其充满好奇。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教学模式,笔者安排如下:利用两课时设计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进行学生分组(三组),提出自学要求,让每一组成员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得出三个问题,并将问题留给下一组同学解答,如此循环。第二课时,安排电脑操作,让学生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同时找到别组的问题答案。结果证明,学习效果很好,学生不仅解答了必答问题,还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西双版纳的知识点,经过交流达到了理解知识、拓展思维的效果。
(二)利用触摸地图,培养盲生建立表象的能力
盲生由于视力原因,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图示、知识点理解存在困难。触摸地图可很好地弥补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盲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在七年级《中东》一节中,“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主要通过三条路线把石油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是重要知识点之一。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三条运输线的重要性,必须利用地图来帮助理解。以往笔者是直接讲解三条路线的走向,手把手教授学生摸图。这样一来,学生当时是能了解路线的分布,但因为是在教师带领之下被动地摸读地图,结果只有部分学生能记住路线,知识点未能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为了让学生能主动且有意识地去认识和记忆,笔者先详细分析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再提出问题:从波斯湾把石油运输到世界各地,应该如何设置路线?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摸读地图,自主查找答案,教师只是给予适当引导。结果,很多全盲学生经过认真琢磨找到了三条石油运输路线。此次尝试让学生以自由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之后的复习课显示,学生对这三条路线记忆深刻,说明这种方式非常适合盲生。
(三)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大于学习心。如果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他们自由活动,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安排,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在这样的活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深入的认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因此,笔者也适时做了尝试。例如,在进行《海陆变迁》一课的学习时,学生对板块的分布理解起来存在困难,而且很容易与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产生混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清晰地分辨,笔者制作了拼图模板,进行分组拼图游戏。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盲生能清楚分辨六大板块的分布状况,更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明:南美洲板块的东岸和非洲板块的西岸轮廓线几乎可以吻合,两块大陆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经过很多年的漂移,才有了我们现在各大洲大洋的分布状况。这种方式,比空洞的分析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盲校地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谈地理教学策略的转变论文09-02
地理的研究小论文03-17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6-22
数学建模获奖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06-20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06-27
强化地理教学策略诌议论文08-24
论文: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06-25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4-1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