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时间:2021-06-18 18:47:44 论文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便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问题解决”自 80 年代提出以来,至今受到世界各国各界的普遍重视。这里,我仅以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一、所谓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能力,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与分类。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造性的能力。有人把“问题解决”能力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2.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基本技能。3.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4.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5.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法则。6. 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我认为“问题解决”不应该理解为一种是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它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利用专业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两大方面问题:

  (一)教者存在的问题。

  1. 只注重对问题一招一式解题定势套路的总结,不能将具体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上升到策略、方法、思想等理论的高度,不能揭示解决问题方法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导致学生解决问题低下,知识、方法不能连通。

  2. 过于重视解决问题技巧的应用,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程序化训练,忽视了专业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应用意识低下,实际能力不强。

  3. 只注重习题训练,轻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提炼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只注重题型归类,忽视问题解决思路的分析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

  4. 课堂教学中仍然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而且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少体现出思维受阻、方法不当,学生中问题解决失败的原因无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学者存在的问题。

  1. 惯于套用公式、题型。

  2. 缺乏归纳、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3. 不注重审题,不会进行问题分析和调控。不善于抓住出题者要考察的知识点、思维、方法。

  4. 没能力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贯通,知识间往往脱钩,形成不了相互的内在联系。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明确“问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明确“问题”

  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面临的是怎样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把问题做以下几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 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

  这种状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

  即学生面临着他们不认识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因为一个问题一旦可以使用以前的方法轻易地解答出来,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2. 真正的问题。

  机械制图习题集中点的投影习题,属于常规问题 :( 就是指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问题。) 对于“常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供典范解法,学生一般不需要较高的思考就可以翻版应用。因此,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学习一种法则,或一种技术,而真正的问题则适合于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技巧,适合于进行制图原始发现以及学习如何思考。因此,解决了常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已经具有了问题解决能力。

  3. 问题是相对的。

  问题因人因时而异,对于一个人可能是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只不过是习题或练习,而对于第三个人,却可能是索然无味了。

  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原先是问题的东西,现在却可能变成常规问题,或者说已经构不成问题了。

  例如:学生们在刚刚学习三视图形成时,对于读懂“组合体的三视图”构成问题,而在学习基本形体和组合体投影之后,已熟练地掌握了形体的投影特点和规律。那么,此时读懂“组合体的三视图”对他们已不构成问题了,而当前状态下对于绘制复杂组合体的三视图则构成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摸清学生所处问题状态,指出什么是使学生面临的真正问题,因人而异地设计问题解决的策略。

  ( 二 ) 设立一个好问题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思想变化上。课堂教学中设立一个好问题,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打破传统观念。设立一个好问题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起推动作用。

  从课堂教学角度看,一个好问题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

  可接受性是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习惯模式的失败。探究性:该问题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地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动,寻求新的解题途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例如:在画圆柱体的正等测轴测图时,教师在讲解了直立情况下圆柱轴测图的画法后,让学生画一横放状态下圆柱的正等轴测图,有些同学在不动脑筋思考的情况下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体现了学生模拟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出现障碍,但却促使学生进一步研究,探求新的解题途径,新的处理方法。

  2. 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发展空间。

  一个好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制图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解决”

  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方法,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个好问题的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分做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广,扩充到一般情形或其它特殊情形。它将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例如:在讲三视图投影规律时,可通过引导学生测量三个视图外部总尺寸,找出各面投影之间尺寸关系,总结出投影规律。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原视图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三面投影进行测量。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都遵循所得到的结论?近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寻找答案,这样教学中不仅把问题延伸拓展,而且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3. 一个好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现出专业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意义。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有用”的传统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答案不唯一,充分体现在教材中补投影图一节。如:已知两面视图补第三面视图,在满足已知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进可能多的补出满足条件的视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策略。

  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外乎三种情境:一种是教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教师,还有一种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和书本。这三种情境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观:

  一种是只能由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一种是学生来向教师提出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怎么办的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第三种情境。故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为什么的知识上,引导学生体会机械制图的产生,发展与解决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亲身实践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关注学生怎么想远重于关注学生怎么做。

  “人类每次大的成功都是开始于大胆的猜想”.严格的来说,“论证推理本身并不能产生关于我们周围世界本质上的新认识”,猜想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显性的,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隐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怎么做甚于关注学生怎么想,这往往导致问题解决教学效果比预期的差。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显性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并时时进行指导。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怎样,都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做则是想好以后顺理成章的事。

  四、反思“问题”策略。

  课堂教学中,在问题获解以后,教师不应停在问题的表面,应率领学生及时回头反思,反思与题目有联系的知识你是否都考虙到了,过去做过的题是否有与此题相似的,是否可以利用?能否利用不同的知识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再认识,再联想得到不同的解法。通过对比,找到更简捷合理的问题解决方向。将问题条件一般化,能否得到类似的结论,这就是将问题拓宽、推广……例如:机械制图教材中,求圆锥表面上点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能否利用求圆柱表面上点的方法求此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探求答案是否定的。虽此结论不能完全照搬,但此原理是可以利用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求圆锥的投影特点,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之后,教师可以再率领学生回到原始条件,探究圆锥投影特点。再提出问题: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解决该问题。

  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反思、猜想,对结论的不断探求,至使知识不断地延伸、拓展,思维不断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因人而异地不断提出问题,采取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通过对原问题的反思,引出更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地探求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1998.3.

  [2] 吴吉惠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年 06 期 .

  [3] 边海峰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2011-12-16.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论文06-21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07-04

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论文04-15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论文07-04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论文06-23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论文02-20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6-30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6-21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