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行为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积极心理、积极行为是抑制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从本质上来说,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的根本是解决如何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的问题。由于近年来中职生生源质量严重下滑,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高发区域。对此,以明显消极特征为主的传统教育强调矫治功能,学生更多地被看到问题,其教育模式定位为问题的预防和减少。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想预防学生出现问题,教育就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教育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学生的积极行为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有时“问题的克服和积极的培养也许应是一个平衡的统一的过程,两者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干预的指导思想应进行转折性变革,不仅要预防和减少消极品质、消极行为,更要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和整个中职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关注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更应该关注其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潜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积极健康的人。对于正处于少年期或青年早期的中职生来说,难免会在适应学校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遇到失败和挫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积极认知加工及相应的应对技巧加之内心力量不足、积极心理品质缺乏,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对此学校教育应该通过综合的指导和训练,发展个体应对生活障碍的策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强调优点与长处,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展积极行为,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得到了发展,其攻击行为、问题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得到预防和消解。
二、营造积极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积极人格建设的重要保障。创设积极育人环境是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并抑制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中职生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其社会行为获得良好发展。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并促使其积极行为的发;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和接纳程度提高,班级内部的人际气氛更加融洽,在这样的环境里,消极行为就会相应降低,学生乐于也有可能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同伴关系,这也会进一步强化个体以后的积极行为。所以,学校管理要重视各科教师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通过教师支持和爱护行为,为学生提供良性行为样板,传达了教师对积极行为的认同信息,对消极行为的否定信息,促使班级内部积极行为呈升高趋势,并达到预防和抑制消极行为的效果。
2.协助学生获得融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信任度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人际态度,并促进其积极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学校管理中要重视校风、班风、舍风建设,重视学生良好情绪、亲社会自我概念等的培养,并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来为中职生融洽同伴关系的建立,以及积极行为的表现、问题行为的抑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是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并抑制问题行为的重要保障。传统教育管理中,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仅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组织支持系统,学校将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与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其它各项主体工作完全割裂,似乎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只是学生管理部门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其它教师和管理者无关,这必然导致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教育根本目标的学生工作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所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仅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将其渗透在学校的各项主体工作之中,形成合力,实效性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和积极行为的发展。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多引导、少指责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建立了信任、安全、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对师生之间的信任影响最大的是由刻板教育观念导致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求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严而有爱、严而有度,教育学生中要体现民主、灵活、爱护、妥协的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积极行为的养成、消极行为的抑制。
2.各科教学渗透积极教育的思想。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行为。所以,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注重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注意调节学生的课堂心理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在具体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例如,对胆小内向、自我评价较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上让其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或回答简单问题,并多给与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积极体验,感受积极情绪,逐步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和学习信心,最终促使积极品质获得发展;对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偶尔表现出的积极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学生挖掘内心潜能和优秀品质,向学生无形中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使其逐渐认识到人过去的不良经历并不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是一个人,他必然存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品质。
3.学校管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在管理实践中,常常发现中职生的部分冲突行为由学校管理引起,而这类冲突往往是学校措施不到位、不得当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而引起的矛盾激化的状态。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学生需求,防止冲突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和善和蔼,遇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急噪发火,不讽刺羞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②要求楼管、校卫既要严查严管,又要关心学生。让学生从管理者的身上感受到宽宏友善的处事方法。以管理者亲善的作风感染学生,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增进友谊、完善自我,与同学和谐相处,宽容相待。从而为学生积极行为的表现提供积极良好的管理氛围。
4.学校管理要加强与中职生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多项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外出打工、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等家庭因素与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甚至仇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积极个性品质和积极行为的发展,容易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学校有必要了解中职生的家庭状况,并加强沟通,争取中职生家庭积极配合,引导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职生良好的社会适应。具体表现在: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个体要引导父母在子女的教育管理中培养并发挥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使学业、心理、行为不良的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般是在子女问题行为异常突出,学业严重不良,无法在普通高中就读、家庭也无法管教的情况下,才考虑将孩子送到职业院校就读。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父母更愿意让子女到职业技术类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以便提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类学生往往比较优秀,很少有问题行为的发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学校要加强与其父母及委托教养人的积极沟通,并建立信任、取得相互理解,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支持和爱护,以弥补父母教养的缺失,促使其积极行为的正常发展。对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要积极向其宣讲积极有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鼓励家长提高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度,力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心理健康说课稿03-05
中职心理健康说课稿范文11-28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11-0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08-23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08-30
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04-1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08-30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精选5篇)09-14
2021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09-14
中职英语说课稿范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