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1-06-21 18:04:51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论文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论文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

  1.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归因。

  2.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稳定的,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都是不稳定的。3.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能力等原因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原因都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调动他们继续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初中生的成功归因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比较努力;把失败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即试题较难、运气不好,也可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如临场发挥欠佳等。这样的归因虽然有时不完全符合客观现实,但这对于帮助初中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心理暗示化解困扰

  研究表明,只要存在合适的教学条件,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能学好数学。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困扰大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应尽量使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述积极的语言暗示,增加初中生对自己数学思维活动的认可度,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分层评价产生积极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对于优等生,教师不能一味地大肆表扬,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而应该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阻止其骄傲自满的心态滋生暗长。对他们的“为难”,在于使其懂得“山外有山”,认识到“学海无涯”,促使其朝着追求卓越的方向发展。对于班上的“学困生”,如果一味地严厉批评,就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学生无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并适时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肯定,帮助他们强化学习动机和意志,就会使他们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学习上的进取者。

  四、畅通交流渠道

  初中生对教师有一种情感上的依赖、人格上的.信任、能力上的崇拜,即使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他们也会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改进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在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师和初中生在进行学科问题的探究和讨论时,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利用非正式场合、采用非正式的方式与他们畅谈非正式的话题,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势必拉近。如果得到足够的、合理的强化,这种对教师的依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迁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转化为对数学学习的喜爱。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心理学,既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又可以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