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探讨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大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到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频频出现,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献资料显示,大量研究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群体,而有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报道却依然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既往病史、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体育教学干预改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从而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使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就是指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不及格(≤59分)的群体,其中不包括因病或残疾而免测的大学生。本研究以山西省高校为例,随机抽取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8所高校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在校大一、大二的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学生中的90名体质弱势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要求,参照同类型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山西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状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试法进行信度检验,在第一次发放问卷20天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共20份问卷),两次填答问卷间的相关系数为0.84,证明可信性显著。同时,通过对同一学校不同学生对部分题目的回答以及对同一份问卷不同题目但内容大致相同问题的回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调查可信度较高的结果。(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向8所高校的调查对象发放800份,收回759份,回收率94.9%,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97.0%。其中男生为372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50.5%,女生364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9.5%。
2.2.2专家咨询法
走访了山西省体质健康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向他们了解了体质测试以及监控状况、指标选取、参加测试人员的培训等问题。
2.2.3分析法
通过对山西省8所高校在校体质弱势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该类群体在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教学干预后的实验班进行了干预前后的深入分析。
2.2.4实验法
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中的90名大学生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男生两个班,女生一个班,每班30人。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干预,为期一学年。
2.2.5测量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了8项指标实验前后的测试。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指标包括血压、脉搏、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包括50米、800米(女)、1000米(男)、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台阶试验、跳绳、握力。使用的器材为各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检测器材,该套器材完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要求。
2.2.6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山西省教育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信息中心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基本情况
3.1身高标准体重指数
调查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轻体重率为36.46%,超重率为29.20%,标准体重的学生仅有三分之一。而该群体中男生超重率为47.40%,轻体重率为29.63%;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超重率为10.99%,轻体重率为43.28%。可以看出,该群体大学生身体形态异常是导致体质测试不及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身体形态方面表现出的明显性别差异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3.2既往病史状况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无病史,男女生平均率达到80.97%,但也有19.07%的学生有患病史,病种多样,病因复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曾经或现在患病,但他们为了避免保健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加入到体质状况正常的学生当中上课。比如,一部分学生患有腰椎椎间盘突出慢性病,病情基本不影响小负荷和正常负荷的体育课和日常的身体锻炼,但有针对性的腰背肌力量、柔韧、协调素质练习则会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素质的.发展。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学生为数还不少,这部分学生的既往病史成为其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原因之一。
3.3膳食与营养情况
营养不良会使人精神不振、乏力,营养过剩则会引起许多慢性病,导致肥胖等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体质量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膳食与营养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饮食的选择上以口味喜好作为标准,占64.62%,注重营养搭配的仅占11.11%,由此可以得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膳食营养搭配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从体质弱势群体饱餐情况来看,有时吃不饱的女大学生竟占到24.46%,而对应项的男生仅占0.27%。通过与该群体女生的交谈与调查了解到,女大学生吃不饱的原因是多数女生想要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瘦身目标。另外,吃得很饱的该群体男生达到22.63%,对应项的女生仅占0.38%,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正好与上述BMI指数男女生超体重率和轻体重率存在的性别差异相一致。
3.4生活规律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篇》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劳而不疲”。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正是我们今天所讲规律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养生之道。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的生活规律方面的调查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数达到20.40%,每天坚持吃的仅仅为18.08%。众所周知,吃早餐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科学早餐要求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要吃好,营养摄入要均衡。上述情况反映出该群体大学生普遍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中男生不吃早餐人数居多,比女生高10.24%,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有直接关系。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男生普遍晚上休息时间比较晚,24点以后睡觉很正常,宿舍内的电脑作业、游戏等是影响他们睡觉晚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为了早晨的贪睡而舍去吃早餐的时间。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而且比较严重[3-5]。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学生仅占26.41%,而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69.33%,尤其是男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71.71%。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67%。研究进一步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余大部分时间安排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从事网上游戏活动的男生达到34.12%,也就是说,三分之一以上的男生将课余大部分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这个数据进一步支持了男生中有71.71%的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及10.21%的学生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结果,也证实了为什么有25.52%的男生经常不吃早餐,不是不愿意吃或真的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是沉迷于网络引起的睡眠不足导致无法按时吃早餐,日久成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6-8]。从调查中还发现,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51.48%,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无人指导、没有锻炼环境、由于自身状况不懂得如何锻炼、性格内向等。从以上分析来看,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生活不规律,不吃早餐,睡眠不足,课余不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有一部分同学熬夜,迷恋于网络和游戏,男生抽烟喝酒现象比较严重,可谓是“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忘为常,故精气耗散,形神疲惫”,对体质健康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4、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
4.1体育教学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干预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主要采用独立授课,即把这一特殊群体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2个男生班,1个女生班,每班分别单独授课。为他们单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为期1学年(36周,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实践课30周,健康知识讲座6周(均在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两周进行)。课余锻炼采用健身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36周,每周5次,每次60min)。
4.1.1课内采取独立授课
(1)内容的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慢跑、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太极拳(剑)、游戏等,在课前课后根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所呈现的肺活量、下肢力量、有氧耐力及柔韧性较差和肥胖的体质特征,采取柔韧性练习、耐力跑练习、下肢力量练习等运动方式,加强素质练习,内容包括韧带牵拉、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俯卧撑/立卧撑(男)、耐力跑。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重点进行韧带牵拉练习,在体育课最后30min安排俯卧撑/立卧撑练习(男)、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腿跳跃练习和耐力跑练习等。健康知识讲座的主要内容有科学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各种疾病如何进行预防与康复,如何科学控制体重等。主要目的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让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认识到运动是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科学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康复;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树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进行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设定靶心率达到75%最大心率的强度是一个运动阈值。由于运动训练强度太小,所以,较低心率的运动不能提高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运动训练强度大小的典型运动模式为:每周3~5次,每次20min~60min,采用50%~80%最大吸氧量(或60%~90%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可提高心肺功能。因此,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靶心率适宜范围为50%~80%HRmax,其中HRmax=220-平均年龄。如俯卧撑/立卧撑(男)、单杠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脚跳跃各2组,组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120次/min为标准,开始下一组练习;1200~1600m耐力跑为110~130s/400m[2]。强度监控心率的控制是监控锻炼质量的重要方式。
(1)选取若干班里运动成绩中等的男、女学生,测试并记录被试在每组练习结束后的即时心率;
(2)运用RPE表[3],记录被试每组练习结束即刻及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
(3)由所选择的中等运动成绩男、女被试学生自测并记录次日晨起时的1min基础脉搏。以此作为课内运动强度与课外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之一。运动频率上课时间均为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前60min为体育课正常教学内容,后30min为加强素质的练习,即90min活动时间中达靶心率的运动时间为30min/节。
4.1.2课余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工程,一个融可行性、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安全性于一体的工程,是一个增强个体自觉锻炼身体意识的工程[4]。“健身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是以个体学生客观存在的体质问题为依据,其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均建立在分析评价个体体质状况测试基础之上,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性别、身心特点、场地、气候等多种因素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制定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运动强度、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是在完全动态的情况下实施的,需要经常做一些测试和评价工作,以及时对处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其效果不断地进行监督以便更新内容,以得到个体身体练习长期和短期的锻炼效益。
(1)内容的确定运动内容是以有氧耐力运动项目为主,如球类、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登山等,辅助以柔韧性练习和力量性运动,如静力伸展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2)运动强度及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运动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85%,运动频率5次/周。每次总运动时间为30min-60min,其中运动主项维持靶心率至少持续10min以上。每次运动都应包括练前的准备活动和练后的整理活动。柔韧性练习在每次准备活动当中进行,力量练习可在准备活动后进行。如进行负重肌肉练习,一般可用本人最大力量负荷的40%-60%或8~12RM(最大重复重量)进行,每次3组,每组练习3次,隔天进行[6]。
(3)强度监控课外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主要由课题组指派一位了解运动干预计划及要求的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同时,每个班指定一位同学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监督其他同学课余完成锻炼的进展情况与监控运动强度,并做记录。
(4)注意事项有既往病史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因无人指导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导致运动不足,体质下滑。我们针对这部分大学生做到4周一体检,发现问题马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健康情况。
(5)健身运动处方实施程序为每位学生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测试,获得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所必须的全面资料,这样制定的运动处方内容、强度、频率才能切实符合个人的身体条件,锻炼的效果才会最佳。第一步: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测试、调查了解学生体质状况、运动爱好及运动历程,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价。第二步:依据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制定健身运动处方,安排练习计划。第三步:预实施健身运动处方,跟踪,并做记录;同时,根据学生反应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对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修改和微调。第四步:实施健身运动处方。
4.2体育教学干预结果分析
4.2.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弱势群体中男生肥胖学生多,通过36周的体育教学干预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体重有明显下降,而女生轻体重学生较多,虽然教学干预对增长女生体重有作用,但由于女生“以瘦为美”的审美意识促使她们注重节食控制体重的增长,因此出现了体育教学干预后身高标准体重男生差异显著,女生差异不显著。
4.2.2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表3和表4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大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体育教学干预的手段主要是独立授课和健身运动处方,在练习内容的设置上重点服务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环境有积极作用,但练习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气息训练不够,再加上干预时间较短,对血管环境的作用不明显,自然对血压的改善效果一般。教学干预方法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训练,加强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脏泵血功能和肺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使得弱势群体学生相对较高的脉搏出现明显下降,较低的肺活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4.2.3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表5的数据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分析原因,教学干预对改善女生的手臂肌肉力量效果一般,而从人们的生活技能和需求看,男生的手臂肌肉力量就比女生大,因此日常锻炼也会出现女生比男生手臂力量小,另外男生体重下降也是导致干预后男生握力指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表6表明,除握力指标外,其他指标在教学干预前后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也表现出一致性。说明通过体育教学干预,体质弱势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高的趋势出现了明显下降,干预对改善体质弱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显著作用。
4.2.4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7的数据表明,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这与体育教学干预手段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运动处方和健身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干预,使得体质弱势学生对健身运动功能的理解和吸收有积极意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练习,可使学生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心理品质,故而“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明显降低。此外,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干预,注重“运动体验”和“量力而动”的引导,强调与人、与环境、与自己和谐相处,因此在和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安全感方面也有很大改善。“人际”、“敌对”、“恐怖”因子明显降低[9,10]。
5、结论
1)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
3)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及格率有显著提升。
4)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
5)通过独立授课、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开展健康讲座、引导学生科学控制饮食等体育教学干预,这一群体的体质有显著变化。(本文来自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教学探讨的论文07-24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论文07-06
体育教学方法探讨论文06-21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探讨论文06-21
体育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改革分析论文06-27
中学体育课快乐体育教学探讨论文07-04
中学体育课快乐体育教学探讨学科论文02-28
民族体育发展探讨的论文02-06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