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群文阅读《我爱苏东坡》实例分析论文

时间:2021-06-22 12:37:13 论文 我要投稿

五年级群文阅读《我爱苏东坡》实例分析论文

  一、师生谈话,引出议题

五年级群文阅读《我爱苏东坡》实例分析论文

  师:(精神饱满,娓娓道来)亲爱的小东坡们,你们爱咱们东坡小学吗?你最爱东坡小学的哪些地方?

  (生畅所欲言,图书馆、开放式书屋、造型别致的校门、校歌等都成了抒发热爱的寄托……)

  师:校歌?哦,你能来秀一小段吗?(屏幕出示校歌歌词,师生深情地唱校歌第一段)

  师:孩子们,这节群文阅读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组与校歌有关的文章。昨天,我发了一组阅读材料让大家回家预习,你们都读了吗?

  师:那你知道这四篇文章与校歌中的哪一句歌词有关呢? (一心为百姓,何惧苦难多)

  师:接下来,我们就将以这四篇文章为载体,去探讨苏东坡是怎样不惧苦难为百姓的。

  教学赏析:学校里的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而群文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却还是陌生的,所以由校歌切入群文的学习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降低他们的认知难度。 校歌的内涵极其丰富, 但针对群文阅读中研究的点不宜过多,所以只选择了“一心为百姓,何惧苦难多”作为研究点,确定“苏东坡是怎样不惧苦难为百姓的”为本节课的议题。

  二、巧用题目,整体感知

  师:请看阅读材料一,默读全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默读文章,思考)

  师:好,有好多孩子已经完成,谁来说说? (一生发言说得比较长)

  师:能否再简单点呢?比如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文章讲了在公元 1077 年,苏东坡在徐州城抗洪抢险保城池。

  师:抗洪抢险保城池。这不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吗?你有什么领悟?

  生:从题目入手,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就可以快速地提炼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会思考的孩子。咱来个举一反三,用这个方法去归纳其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吧。(生归纳,老师抽生汇报)

  教学赏析: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的海量阅读。此模块设计意在教给孩子一个借用题目快速归纳主要内容的小窍门,并立刻运用到多篇文章的阅读中。

  三、细读一篇,领悟学法

  师: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抗洪抢险保城池》这个故事。请你边读故事,边勾画出让你有感触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下你的体会。 (生小声读文,边勾画句子边写体会)

  师:好了,咱们来交流交流,谁先来?

  生 1: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于是,他亲自带着衙役守城门,挡住富人们的去路,强行将他们劝回城中。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洪水来临时,别人都在忙着逃跑,而苏东坡却没有,还劝大家回去,看出他爱百姓。

  生 2:我来补充。从他强行将准备逃走的富人劝回城里,我体会到苏东坡不畏强权,不怕得罪权贵。

  师:你的理解力相当强,我喜欢。还有同学来交流别的句子吗?

  生 3:请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徐州城危在旦夕,面对滔滔洪水,苏东坡沉着冷静,他迅速组织成千上万百姓抗洪抢险,几十天‘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苏东坡面对滔滔洪水时,没有害怕。

  师:好一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 4:我认为就是住在抗洪现场,经过家门也不回家。

  师:是呀,这简直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翻版。原来,一心为百姓的古之先贤都是这样做的。 (继续交流)

  生 5:我从他沉着冷静地指挥,还体会到他很机智,很能干。

  生 6:请大家看到这句话:“抗洪现场,他亲自挑畚箕,百姓大受鼓舞。为了尽快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还亲自赴武卫营求助。 ”我觉得苏东坡很了不起,他本是太守,完全可以派人去做这些事就够了,可他却亲力亲为。

  师:会读书,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可是孩子们,如果只从单词单句去体会文章只能是管中窥豹。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我们还应该具有综合文本提取信息的能力。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这就是我们刚才交流的几句话。请你读一读这些句子,综合起来思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每个句子都有亲自,为了百姓,苏东坡不怕苦。

  生 2:从这些句子,我读出了一个机智、勇敢的苏东坡。

  生 3:我从这几个句子读出了一个为了百姓什么都敢做的苏东坡。

  师:你们真棒!是的,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综合分析,我们读出了他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读出了他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综合整篇文章,我们就读出一个“不惧苦难为百姓”的苏东坡!

  教学赏析:因为这组文章信息量大,学生要理解苏东坡的人物形象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我们在设计时采用了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 从部分到整体。 先让学生单句体会,再在老师的引导下综合几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体会人物,提升思考力,让学生初步接触综合整理分析材料的方法,同时为正确理解其余三篇打下方法基础。

  四、运用学法,自主探究

  师:单从一个故事就去定位人物的品格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后面的三篇文章中选一篇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东坡的一心为百姓。学完以后就悄悄地走到你的朋友圈中和伙伴们交流交流,做好汇报的准备。 (生独立学习,大约五分钟后,学生安静有序地走向各自的朋友圈,开始激烈但又低声的讨论)

  师:《西湖》组准备好了吗?

  生 1: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苏东坡到杭州做知州……盖住了半个西湖。 ”我从“百忙之中”体会到苏东坡当知州日理万机,还那么关心西湖。

  师:你一下子就综合两个句子,真了不起!还有孩子来补充吗?

  生 2:我说的句子也在第一自然段。 “这些钱不够呀……全部捐了出来。”苏东坡不仅不贪钱,还捐出自己修官舍的钱,真伟大!

  师:东坡曾在他的《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岂止是不取一毫,为了百姓他还倾其所有啊!还有来聊的吗?

  生 3:我还想说第二自然段中的 1、2、3 句话。苏东坡是个有始有终的人,他还想法修长堤,还设计得那么好,真是太聪明了!

  师:难怪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盛赞他是优秀的工程师。

  师:《峨山引水》组准备好了吗?谁来聊?

  生 1:我代表我们组汇报。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时间一久……由用山塘水改用山泉水。 ”我体会到苏东坡做事认真,百姓不愿意他就耐心劝说,没有轻易放弃。

  生 2:我来补充。请看第三自然段:“东坡经过反复地试饮……才告知村民。 ”我体会到苏东坡太爱百姓了,他去品尝泉水后才让百姓喝……

  师:别急,宝贝。你能把“品尝”换成文中的一个词吗?

  生:试饮。

  师:那你说说东坡为什么要试饮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苏东坡怕泉水有毒。

  师:在无法确定泉水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去试饮泉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不正体现了东坡一心为百姓的品质吗?难怪林语堂要说苏东坡是这样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

  师:咱们接着来聊《儋州聚友办学馆》,有请代表发言。

  生 1:请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儋州的教育状况……坐卧不安。 ”张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苏东坡是一贬再贬才到儋州的,他已经很惨了,却还在关心儋州的教育。

  生 2:我也来谈这句。文章第一自然段就说了苏东坡此时居无所、食无肉、读无书,我还记得张老师讲过他甚至住过污水池,吃过老鼠肉,要是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了了,可他却很坚强,心还想着百姓。所以我说他太伟大了!

  师:你很会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这就是快速阅读的一种能力。是的,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人!

  生 3:请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从此……宽厚质朴。 ”我觉得苏东坡是个好老师。

  师:你的发言让我想起苏东坡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 ”昔日皇帝的老师是个好老师,今日在这简陋的“载酒堂”教诲黎家弟子的老师同样是个好老师。

  教学赏析: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借助上一环节的学习方法自学。 学生先独立学习,静心阅读并作出自己的思考。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组合打破传统四人模式,采用朋友圈交流形式,有利于打破学生心理障碍,他们通过朋友圈讨论互通有无。 在接下来的班级汇报中,实现多文本的学习,以达到从小组建构达成共识走向全班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五、统整选文,达成共识

  师:四个故事读完了。但在群文阅读中,我们还要学会综合所有阅读材料,分析、体会,才能提升我们的认识和感受。请看屏幕,这个表格你会填吗?(学生翻阅文章,快速回答)

  师:综合表格上的所有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四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一样,东坡的身份也不一样。

  师:但有一样是一样的,这就是---苏东坡一心为百姓的品质(生齐接)。

  师:那你能试着用“无论……无论……无论……总……”把我们的发现串起来讲讲吗? (生练说,师抽生回答)

  教学赏析:总结性学习能够对群文进行一次知识性归纳,是对学习目标的整合,从而让学生达成共识,能达成共识是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 而表格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也便于学生在课后模仿学习。

  六、激发期待,延伸课外

  师:其实,苏东坡一心为百姓的事何止这四件,他只要为官一任,就会造福一方。 (师通过 PPT 展现他在杭州买船造桥,方便民众;在定州传播技术,发展生产;被贬惠州,筑堤修塘,推广水磨的事迹)

  师:东坡一心为百姓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在咱们的校本教材《我爱苏东坡》中就罗列了 17 个这样的故事。孩子们下来以后可以去认真读一读。相信你对校歌中的“一心为百姓,何惧苦难多”还会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赏析: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爱上阅读,群文阅读担负着连接课内与课外的任务,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把学生兴趣带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在这个环节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校本教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专家点评】

  一是结合学校校园文化,选文清晰,有校本特色。张老师执教的这节群文阅读课,立足校园文化中的校歌《我爱苏东坡》开发群文阅读校本课程。校歌内涵丰富,一堂课没有面面俱到,老师“只取一瓢饮”,由校歌内涵延伸开发了四堂群文阅读课,这次执教的“一心为百姓”是其中之一。这样选材,群文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由于选文之间联系紧密,议题“苏东坡是怎样不惧苦难为百姓的”很容易让学生集中展开阅读、思考、交流。选择的四篇文章都和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指向同一意义。

  这堂课的选文都出自校本教材《我爱苏东坡》,也使得这堂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开课伊始,老师就和学生聊校园文化,师生通过共议,得出了今天的这组文章与校歌中“一心为百姓,何惧苦难多”有关,从而确定了“苏东坡是怎样不惧苦难为百姓的”这一议题。

  二是课堂通过集体建构,很好地达成了共识。一堂好的群文阅读课,老师要善于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思考、去理解,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基于学生的思考顺势引导,最终达成共识。张老师的课堂,采取一篇带多篇,议题提出来以后,让学生自己去读《抗洪抢险保城池》一文,去思考、去发现、去自我建构对苏东坡的印象。接着是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老师倾听,适时发表意见,引领学生进行统整、归纳,初步形成共同的认识:苏东坡是一位不畏艰难,一心为百姓的好官。然后通过分组自主阅读的方式,运用习得的阅读和思考方法探索组文《治理西湖筑苏堤》《峨山引水除疾病》《儋州聚友办学堂》,继续引领学生进行集体建构,使学生对苏东坡“不畏艰难,一心为百姓”这一认知得以深化。最为巧妙的是,张老师对在组文探究完成后,又用一个表格得出“苏东坡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居何职位,都是一位不畏艰难为百姓的人”.

  课行至此,老师的统整理念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师生的集体建构得以圆满完成,从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和情感取向。

  三是把握群文阅读课的独特担当,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当前,“全民阅读”行动正在推进,“全民阅读”首先应该从小学开始抓。群文阅读也应担负起课文的阅读到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一个过渡作用,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让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这堂课,老师始终没有忘记群文阅读课的独特担当,多次 提到林语堂 的《苏东坡传》:“难怪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也盛赞他是优秀的工程师”;“难怪林语堂要说苏东坡是这样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林语堂说苏东坡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在潜移默化中,相信学生会对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兴趣,从而在课外去阅读这本书,去研究苏东坡。此外,《前赤壁赋》中的名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被老师信手拈来,这也是老师考虑到要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

  最后,老师更是明明白白地向学生推荐校本教材中的系列故事。除此而外,老师还特别注意让学生习得课外阅读方法,比如培养学生从单个句子理解到对一组句子进行综合提取信息,从精读理解到用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提取有价值信息,这些都是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的方法。

  四是行走在工具性上的人文课。群文阅读课,尤其是这种以人物人文精神为组文线索的课,在上课时稍不留神就脱离了语文工具性,上成对人物精神品质空洞渲染的品德课。这堂课上,老师自始至终都把语用放在心上,行走中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在语用的训练中达成人文的目标。在第一环节,老师巧妙设计了运用课题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品读《抗洪抢险保城池》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字里行间的品味,抓住反复出现的“亲自”一词,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内涵;在学生交流《峨山饮水除疾病》中,驻足引导学生对“试饮”一词的逐步理解;在整合升华环节,引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发现几篇文章分别体现了苏东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身份情况下,始终坚持一心为百姓,老师抛出关联词“无论……无论……无论……都……”让学生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进行统整,形成共识。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看到老师的匠心,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于课堂,因为群文阅读课首先是语文课,只有把语用的训练放在课堂的突出位置,踏踏实实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语文课。

【五年级群文阅读《我爱苏东坡》实例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初探论文09-27

低段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04-13

桥的群文阅读教案04-11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1-04

《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12-24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07-04

《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11-13

群文阅读教学随笔03-03

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范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