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信息表达图形化功用解析论文

时间:2021-06-22 19:02:12 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文化信息表达图形化功用解析论文

  一、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表达图形化成因探源

公共文化信息表达图形化功用解析论文

  首先,形象化符合接受心理。作为生命体,人和动物都要依靠感官产生的各种感觉来感知外部世界,然后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自己的行为抉择,或调整下一步行为。在各种感觉中,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据科学研究的结果,人和动物所接收的外界信息至少有80%以上是依靠视觉获得的。通过视觉,人和动物能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等情况,获得对机体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而在文化生活领域里,向受众直观、生动、形象地提供生活图画,从而方便他们利用自己的视觉接收有关信息,产生出获知情况、启发思想、展开审美想象等效果,被称为视觉效应。特别是相对于其他感觉,传播和接收信息方面,视觉具有快速、简单等优势,特别适用于感知色彩、形状、动态等方面特征突出的事物。由于具有倾向于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轻松地获得外部信息等心理,因此在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和接收活动中,相对于抽象的文字符号,人们还是普遍偏好形象化的图形,特别是对带有彩色、生动画面的图画和连续、动态镜头的图像情有独钟。由此可知,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趋向于图形化是具有接受心理基础的。其次,紧张化催生社会需求。公共文化信息图形化的繁盛除了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因素以外,更为重要的应当是社会性因素。

  上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指出“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文字不仅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而且也是一件更加适合的工具。从图画发展到文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各个时代的“世界图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现在又开始从文字时代向图画时代靠拢。在当下中国,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舆论宣传,都提出了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图形化的需求。特别是出于娱乐化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愿意借助图像来反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当下国人热衷于此类夹杂着图形的“文字游戏”,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而醉心于轻松“读图”是因为生活过于紧张、浮躁,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耐心去解读抽象、高深的文字。基于这种状况,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图形化存在就有了新的和坚实的社会需求基础。再次,“傻瓜化”提供技术条件。人们不仅由于身处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过着紧张忙碌的日常生活,不愿意伤神费心地阅读充斥文字符号的抽象读物,而且在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后,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提供了促进“读图文化”盛行的新的硬件基础。随着大型图片编辑软件的日益普及,使得创制图片工作逐渐“傻瓜化”。这不仅让没有专业训练基础的普通网民能熟练、快速地制作出各种漂亮的图片,而且也使得他们在所制作的图片作品中可以随意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另外,利用网络神奇的快速传播能力,这些作品能迅速、大量地向他人传递,其铺天盖地之势已经使得许多人对各种各样的图片应接不暇。由于接收心理、社会需求、制作技术和传播能力实现了“四结合”,从而改变了当下中国社会上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和接收习惯。同时,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当下中国“读图文化”也就借势而复兴起来,并且成为一种时髦的阅读风尚。

  二、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表达图形化功用解析

  在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两大符号系统中,一般来说,文字和图像在表达上各有所长,文字更含蓄,图像更直观;文字更简单,图像更丰富。特别是与直观的图画、影像等相比,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激发人的思辨力和想象力。在构筑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里,跃动的是人们的创造力;而当接收文本信息时,则离不开想象力。文本解读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刘勰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的,即先有对于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然后才会化为篇章的外在表现。写文章是一个“情动辞发”的过程,而读文章则要“批文入情”。夏丏尊认为读书是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方法,“要求知识,最普通、最经济的方法还是读书”。他还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才能进而产生文学的力量。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因此,理应注意语言符号的动态表意过程以及受众在阅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受众通过阅读活动,在自身原有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互动,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新的意义建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被广泛运用,既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表示经过不同个体思维的加工之后,不同受众会留下对于哈姆莱特的各种独特印象。在不同读者想象中的哈姆雷特,不是由某个演员所扮演的具象或者某张图片所描述的姿态,而是调用想象工具之后,依靠自己的感觉勾画出的独一无二的模样。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说,读书人最自由,会有一个世界让他在里面放开去遐想。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出版商也在一步一步地退让和妥协,如借助文化名人的号召力、雅俗兼容的图书种类以及打折兼促销的定价策略。这些措施总体上还是奏效的,如催生了每年7月香港阅读的“嘉年华”。当然,不论是写作还是绘画,都是信息表达的展开过程,但是更是作者对自己思想的归纳过程。因此,文章或图画给予信息受众的不仅是某些事物、现象、道理,而且还能够启迪自己的心智。如果想收到深度阅读的效果,仅靠一般性的浅显阅览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精细解读。而且,这种解读必须具有突出的文化性,能够超越文字的'符号性和篇章的文学性,深入到根本的人类精神内质。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受众要融合自身在思想、情感、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感悟,并且在思考与批判中发展出自己的新思维。这种批判性阅读的理念,旨在通过对比、猜测、评价等活动发展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能力。图形化的信息传播表达方式能更有力地调动受众的接收和思考公共文化信息的积极性,进而帮助人们在接收作者传递的信息时,调动起自己的思维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和探索。

  在读图和读书时,人们大脑所进行的信息接收和加工过程不同,文字是高度凝练和抽象的,处理其中的信息不仅需要具有文字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比较复杂,因此应当调动起较多的大脑潜能,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对形象化图片的处理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基本上可以省略用脑思维的过程。虽然图像是接近和显现真理的独特途径,属于感性范畴的形象,但是在把握事物的本质方面,以形象为主的视觉直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创造性,而运用图形化表达方式有助于受众提高接收兴趣,激发思维,深化认识,形成新的社会情绪,建立新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总之,在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方面,基于人类心理、社会需求以及技术支持等条件因素,无论是传统的绘本、图文书、漫画书,还是现代的电影、电视、动漫作品,各种图像不仅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而且也影响许多成年人,对全社会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方式。不过,由于此类“读图”接收信息方式具有浅显易懂的特性,极易使一般受众陷入受人左右、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不能像面对文字时进行主动思索,特别是开展批判性的反思。由此看来,“读图”会带来较大的信息损耗和效益降低问题,而“读图文化”也易使人们过分依赖图景而忽略了应有的思考,难以深化认识和拓展思维。不仅如此,过分倚重图形的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也可能迷糊部分读者的眼睛和头脑,使得他们偏转注意方向,颠倒需求主次,因而也是必须防止的。

【公共文化信息表达图形化功用解析论文】相关文章: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参考06-08

文化馆公共文化的论文06-08

城市公共文化论文参考06-08

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论文10-06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的论文06-08

关于新农村公共文化论文06-08

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功用探究03-15

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论文范本06-08

木雕文化艺术内涵解析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