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09-20 08:36:02 论文 我要投稿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通用7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通用7篇)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1

  摘要: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作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种经验和传统的综合,其内容以及特征表现对于我国法制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我国法律文化亦进行了相应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 法律文化 特征 发展

  一、 法律文化的界定

  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其主要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 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和习惯。①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的不断全球化,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文化的竞争将是最为终局性和关键性的。法律文化通俗来讲就是法律观念或者法律意识,其所涉及的只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法律及司法机构、法律职业家等的态度,对于解决冲突方式的选择、政府标准以及法律价值尺度等。其具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二,法律文化是社会观念形态、群体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制度中有关法律制度的那一部分以及文化总体功能作用于法制活动而产生的内容;第三,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本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总和;第四,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对法或法律制度的观点和态度的形态,包括法律意识及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②通过以上的这些特征分析,法律文化其主要是社会实践以及法律实践所积累经验的综合,是所有人类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 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容

  我国法律文化,其属于世界法律文化范畴,其亦是法律意识、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等几千年经验、知识、习惯、行为模式以及传统的总和。但是其作为中华法系的精髓,从上古开始一直到清末,必然会存在着其独自所有的特征。我国的法律文化大致内容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我国法律文化在其几千年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价值、法律理念以及司法传统。

  三、 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

  我国法律文化作为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相对比的东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这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法律文化特征不无关系。

  首先,“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这种法律文化理念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所秉承的,“礼”在中国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在古代被作为治国的根本,“礼”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所有意识范畴。同时,古代的法律中,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利用较小,其注重法律的惩罚与威慑作用。

  其次,“皇权至上”,“家族权力本位”。中国古代强调国家权力本文,家族权力本文,君主的权力之大可以达到制约法律的地步。君主作为国家法律的最高来源,对于法律的支配与限制有着决定性的权力,在家庭中,家族的族长或者家庭的父亲以及兄长视为家庭法律的制定者。同时,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集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于一身。

  第三,我国古代的法律是公法与私法合一,实体法与诉讼法合一,这就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的中华法系这一具有独特特征的法系。

  第四,“息事宁人,平争止讼”。我国古代的法律心理是简单解决事情,简单解决人际关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过大的矛盾产生以及激发。这种法律心理的生成,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刺激以及“家族本位”的利益模式相关。人们认为其行为的好坏以及行为的对错自然有上天对其作出判断,同时家族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均会形成简单解决所有事情的行事心理。

  最后,“国法、天理、人情、相结合 ”。在我国古代的审判中,在适用国家法律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情以及案件的正义性这些情节,而且在某些时候将这些情节放大。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人情是避免惩罚的合理理由,当然“皇恩”在司法审判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天之之理”也是审判的参照依据。对于人情作为裁量依据,笔者认为其是存在着一定理由的,就是东汉董仲舒提出的“儒术”,要求人人对其自身行为进行各自约束,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礼教与伦理约束。

  四、 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多种传统,显示出来多种特征,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变迁,我国法律文化也进行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以民为中心替代以刑为中心。随着经济以及人文的发展,仅仅以惩罚作为统治的手段出现较大的争议,慢慢的,社会形态出现变更,加之经济的不断发展,权利的不断深入,“民刑并重”逐渐取代了“重刑轻民”,法律不再是作为惩罚的工具,法律亦是保护权利的工具。

  其次,司法开始逐步独立。在我国古代司法权与行政权集于地方官员一体,司法权力的行使往往会受到行政权的干涉。但是,在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从制度、物质保证、职业资格等方面作出了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独立的相应规定。

  最后,法律体系的开放性。我国古代的法律是比较封闭的,在早期,法律是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知道的,这是由于我国的自然经济以及宗法制度决定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建立,法律体系不断开放,不仅人民民主化不断加强,对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也不断增加。(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阎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期.

  [2]于向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显滨:“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价值的应然归属”.《河北法学》.2013年2月第2期.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2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名著,在多方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对茶文化的描写,引起后人对古代茶文化的思考。《红楼梦》绝不负“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的说法。曹雪芹通过自身对茶文化的熟悉,在书中对茶文化着墨之多实属罕见,在通过不同角度讲诉茶文化的同时,塑造了与之相关的故事人物,使整个故事感情丰沛、形象饱满。本文主要探讨了《红楼梦》中底蕴深厚的古代茶文化。

  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古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与丝绸、瓷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贸易产品。在清代,传统的茶文化开始向平民文化中发展,最终形成茶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

  1、客来敬茶

  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千百年来,茶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古代人们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浓缩。由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将《礼》单独列为五经之一,就不难看出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程度,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客来敬茶”也蕴藏着丰富的礼俗文化。在古代社会,严格的封建阶级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来客的身份、地位等都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上茶时所上的茶品、茶具精致程度以及上茶者和陪客饮茶者的身份,都体现着主人对来访者的尊重程度。一般情况下,如果到访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般,那么只需要一般质量的茶叶和茶具,尽到待客之礼就可以了。而一旦客人具有较为特殊的身份或社会地位,那么从茶叶、茶具、茶点、陪客者等方面都要斟酌、细致,在符合礼节的同时务必让对方感受到热情和尊敬。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到清朝时期,“客来敬茶”这一文化习俗得到普及发展,尤其是清朝末期,国内茶馆林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谈事、休息的主要场所,而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通过清代著作《红楼梦》不难看出,其作者曹雪芹绝对是一位茶道高手,对中国传承悠久的茶文化了解颇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许多笔墨对茶文化进行了详尽描写,且文辞细腻、文采斐然,从日常生活、茶俗茶礼、宴饮、待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字展示。例如书中重要角色刘姥姥在拜访周瑞家的时候,主人只是用一般礼仪招待刘姥姥,茶具、茶叶都较为普通,由小丫头沏茶且没有配茶点。但是,一旦来访的客人身份特殊、地位崇高,就必须在各个方面做到周到细致,以体现出对到访者的欢迎和尊重。例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亲自献茶贾母老君眉,对于茶具书中写道:“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描写中不但点出了名贵茶具,而且道出了茶具的外观造型、质地以及生产地址。尤其故事发展到元妃省亲中“茶三献”,更是将待客礼数上升到皇家规格。待客茶品、器具质量都是按照访客身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所以不论是茶叶还是茶具,其品种和质量都是不可以随意选用的。

  2、馈赠茶礼

  随着茶文化风气的普及发展,茶园增多,种类繁多、质量上乘的茶叶逐渐生产出来,随着茶与人们生活的慢慢融合,高品质茶品慢慢成为赠礼的一种。不论是官方还是在民间,茶叶都是一种重要礼品。在古代茶文化中,茶酒馈赠亲友是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追溯历史,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茶叶就已经成为皇室御用贡品,而在定亲、祭祀祖先以及通家之好等日常事务中都有茶的出现,人们都将茶作为一种主要赠礼。随着茶俗茶礼的衍生发展,与之伴生的茶具也成为赠礼的一种大众选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也形成一种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茶具的制作材料经历了最初的金、银、玉到后来的陶瓷器,特别是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完善,以紫砂壶为代表的茶具慢慢开始占领主要地位,并且其价格不断上升,附带很大的收藏价值,因此,相互赠送茶具不仅是一种交好往来方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茶礼相赠,已达到交好目的在《红楼梦》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在书中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的以茶赠友情节,文中描写凤姐与探望宝玉的众姐妹相遇,见到黛玉在场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之后王熙凤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古代有定亲茶这一说法,吃了对方的茶就等于接受了与对方的婚约。在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各种茶具、茶品经常出现在作者笔下,在贾府这个富贵之家,茶具珍贵如王夫人正室中茗碗瓶花俱备、贾母花厅摆放的乘有旧窑什锦小茶杯的洋漆茶盘,以及其他茶炉、茶碾、茶筅、茶盂、茶格子、茶奁等。在《红楼梦》情节中,贾元春就曾以茶筅作为礼品赠予贾府众姐妹。

  3、养生保健佳品

  茶,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饮品,可查阅的最早文献是《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文化起源于周,兴于唐,盛于宋,直到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据相关统计,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写到茶的地方共有二百七十三处,茶不仅是一种艺术传承、一份美学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对养生学的探索和追求。经过千百年的探索,人们对茶的功效已经深入了解和掌握,茶不但有药用价值,后人还发现了茶的养生功效,例如饮茶有助于美容养颜、健胃消食、解酒醒恼等。在古代典籍中,唐代著作《茶经》在茶的功用方面进行了记录,而且作者陆羽被后世人尊称为茶圣。截至明代《茶普》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饮茶的养生功效。因此不难看出,古人一直在努力探索、总结茶在养生方面的效用。那么在茶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清代,饮茶的养生功效又有怎样的挖掘?在文化瑰宝《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有所了解。《红楼梦》中提到很多茶品,尤其是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贾府饮用的茶自然是品质上乘的茶,我国的茶叶种类不胜枚举,在书中提到的茶叶名品不但有普洱茶、老君眉、龙井茶、六安茶等古代贡茶,还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以及杏仁茶、枫露茶、千红一窟等茶品。首先,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种,最初其产地隶属云南普洱府,因此被命名为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养生作用,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有良好的醒酒作用,同时也有消食化痰和清胃生津的功效。在《红楼梦》书中第六十三回,贾府巡夜的林之孝家就建议宝玉沏普洱茶饮用,以避免宝玉“因吃了面怕停住食”。其次,老君眉。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行到找翠庵,妙玉亲自奉上老君眉。关于老君眉,在后世还没有确定其品名和产地。一种说法是产自洞庭湖君山的银针茶,鉴于其满布毫毛且形如长眉而得名“老君眉”。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书中提到的老君眉是一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一种乌龙茶,带有健胃消食和解腻的饮用功效。再次,龙井茶,即产自杭州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是宋时起贡茶的一种。龙井茶蕴含的维生素丰富,既能够延缓衰老又能避免人体水分消减,同时,饮用龙井茶还可以缓解疲劳、提高思维能力。龙井茶在《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宝玉到潇湘馆探望黛玉,黛玉吩咐紫鹃为宝玉沏一碗龙井茶。最后,六安茶,与老君眉出自同一章回,即“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奉茶,贾母以为是六安茶,便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产地是安徽六安,又称“六安瓜片”,与龙井一样同属绿茶,作为清朝贡茶,有清心明目、通窍散风以及提神消乏的功用。

  4、美学艺术

  长久以来,茶文化风靡数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涌现许许多多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红楼梦》作为一部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鸿篇巨著,有茶俗文化的同时,当然也少不了对联、以茶赋诗等风雅的情节。自古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雅士人生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我国古代茶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并蓄。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雅士都借助茶助兴清思,留下许多佳作,其中对于茶的传世之作也数不胜数,例如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赵朴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名门贵胄,在饮茶和茶具方面的雅是极为讲究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妙玉的茶具都是专门刻画的,这一章回描写得成窑五彩小盖钟、“斝瓟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脱胎填白盖碗等许多制作技艺精湛的精美茶具,在向读者展示这些器具精致的同时,也使故事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形象。由此可见,雪芹先生对我国古代茶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红楼梦》描绘的贾府这一封建大家庭的茶道文化十分的恢弘大气,这部著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清代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从庶民到文人雅士全都喜欢喝茶,进而造成了茶叶和茶具需求量的增大,也为茶与茶具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语

  茶,发展到现今,已经穿越千年,无论是从文字记载还是茶艺方面考证,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之故乡。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茶文化贯穿于朝堂乡野,在古代诗歌、音乐、宗教、绘画艺术等艺术领域都有其元素,随着清朝文学主流小说的兴起,茶文化也到达极盛时期。茶,既存在于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显现于文人骚客的墨宝里。《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匠心独运的情节构思,在另一个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对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和渗透。

  参考文献

  [1]王姗姗,蔡碧凡,苏祝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评述[J].农业考古,2014(2):142-147.

  [2]白建辉,白子良.解读中国茶文化与《红楼梦》[J].福建茶叶,2016(1):231-232.

  [3]吕云涛.略论《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J].兰台世界,2013(4):115-116.

  [4]陈思欣.红楼品茗满纸香———浅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J].广东茶业,2013(3):30-33.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3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体育休闲体育大致以休闲养生为主,嬉戏、技击、棋戏等为副。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休闲体育风格决定于不同时代的文化主流。并指出了中国古代休闲体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而发展的。

  论文关键词:古代中国,休闲体育,文化特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支便是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宗教、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滋润与浸染。一代有一代的政治,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也有一代的体育文化,从蛮荒的部落联盟,到铁马冰河的春秋战国,再到气吞万象的大唐盛世、崇尚纵马骑射的八旗时代,繁盛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如巴蜀变脸般的不断上演、更换主打歌。岁移时易,中国封建社会的帷幕二千多年前便已落下,而长流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却依然以强硬的姿态渗透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时值奥运盛年,本文拟从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与当代体育的关联等方面论述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并希望从中获得部分启示,供当今的体育工作者借鉴。

  1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休闲体育中,民俗游乐活动占了很大的比例有适于文儒雅士的投壶、游山,适于大众的舞狮、斗兽、斗鸡踩高跷、踢踺子、荡秋千,适于儿童的鞭陀螺、骑行马、滑板、绳。简单的生活,使得人们有极高的兴趣去参加各种娱乐动,并以此来丰富他们朴实的生活。除了亲自参与大量娱活动外,欣赏休闲体育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吕氏春秋分职篇》记着“今有召客者,洒醒共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表明早在战国时的酒宴上,主人让娼优歌舞助兴已成为一种时尚。两汉时期,百戏技艺得到了很快发展,比如倒立、柔术、逆行连倒、跳剑、耍坛、扛鼎、旋盘、顶竿、走绳等技艺。隋唐以后,由于社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尤其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展,人们的休闲形式呈现了多样化。除了观看欣赏百戏艺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戏曲、乐舞也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乐方式。宋元以后,出现了武艺打擂为主要形式的竞赛活动,形式内容多样。北宋时期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是不同时期表演艺术的大都会,必然为人们参与和观赏休闲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在宋元后,各地小镇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

  2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思想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道家思想理论的开山鼻祖,他的经典理论是“无为而化”,其本意是在清静无为中达到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这种观点也成了他休闲体育思想的基础。然而同时代的儒家论著《大学》一书中提出了“小人闲居为不善”的说法,意思是说人不能闲着,否则就会干坏事。尽管这里是警告小人,似乎预示着正人君子的休闲也是不好的,休闲体育更是不值得称道的事情。这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老子的无为理论跟这种说法暗合,实际上老子并没有狭隘地主张什么也不做,他的无为理论也并不是反对休闲。相反,在老子看来,休闲是值得提倡的,休闲体育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否定。根据记载看,老子甚至很喜欢参与体育休闲。老子谈到了他自己“驰骋田猎心发狂”的感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经常离开工作去打猎,这种狩猎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猎物来糊口,而是为休闲,是一种避免过于沉溺于公务的生理心理调节与休息,由此可见,老子对这种狩猎是很赞成的,他通过狩猎获得的愉悦心情则表现得如此强烈,以至于用“发狂”来形容。从老子的其他著述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他所提出的清静和避害的主张,只是反对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能自拔,对于正当的体育休闲所秉持的态度却无疑是积极的,他本人表示了支持并参与其中。继老子之后,庄子成为道家思想理论的一位重量级人物,笔者认为,庄子理论中涉及到养生和休闲的哲学问题,从体育史研究需要的角度去分析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3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特点

  3.1主要存在于宫廷与民间

  中国古代的休闲体育主要由宫廷体育与民间体育发展而来,一方面这与我国古代重宫廷体育、社会体育,轻学校体育有关。古代数千年中,体育主要存在于民间、军队、宫廷之中,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这与古代的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竞争少、压力小、生活节奏慢,过着一种简单而安然的衣食住行生活,休闲享乐更是宫廷生活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中国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2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竞技性较弱

  中国古代体育长期以来同伦理道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最初,人们把体育作为伦理道德形式的一部分,如射箭、投壶曾作为“礼”的内容之一而存在。在孔子教育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包括射礼、田猎、投壶、乐舞等。西周实行“武力征诛”的同时,又主张“敬德敬礼”,对日常生活都“饰之以礼乐”。此外,古代中国人注重养生,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在体育生活中,大多是追求个人的心情愉悦,强调一种对艺术美的追求,其竞技性与西方相比要弱得多。中国的体育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主张“身心合一”,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加上受轻武思想和文武分途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项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唐代以后,有些本来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蹴鞠就逐渐变成娱乐性的活动,有些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如马球就停止流行了。

  3.3繁多的祭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较低,对鬼神有着高度的崇拜与屈服,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伴随着隆重的祭祀活动。原始社会后期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夏朝统治者崇信“天命”,商代统治者崇信鬼神,奴隶主事无大小都要请示鬼神,祭祀活动十分频繁。西周推行“尊礼文化”,除了宗教迷信外,实行所谓的“德政”和“礼治”,伴随所有这些迷信活动和礼制的是逐渐形成的、繁琐的祭祀和礼仪程式,如西周的“礼射”。祭典活动开展的频繁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其内容的丰富性,对休闲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些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和元宵节。规则性,也不象古代的祭典活动那样具有严格的礼仪约束。无论从时间地点还是从内容形式上来讲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是休闲体育让人能彻底放松身心的主要特征所在。

  参考文献

  1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 唐]杜甫.清明[A].钱注杜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A].王维诗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 刘秉果.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4

  摘要:结合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类型的多样性看,无论是诗歌艺术,还是相关文学专著,其中都有关于茶文化的素材描述。除了直观意义上的著作描述外,茶文化体系中所诠释的精神理念更是对古代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本质上指引。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分析入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认知,从而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完美融合机制。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茶文化;完美融合;文化情感;理念诠释

  结合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诠释看,可以通过融入系统化的茶文化理念,从而引导大众在接触和认知茶文化这一前提下,对我国古代文学形成个性化、独立化认知。实际上,在对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就是文人雅士,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茶文化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茶文化传播的“衍生产物”。

  1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历程分析

  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通过融入多种物质元素和人文情感,从而为茶文化的价值传递与影响力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我国茶文化机制不断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客观的物质属性,还是系统化的精神理念,都是我们对其形成层次化理解的关键前提。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特征以及其形成背景看,其中对我国古代文学体系的创作提供了具体素材,以及系统化的精神思维。在茶文化体系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生态之美和理性的人文之美。游走在千百年的茶文化历史中,我们所能够用心品读到的是茶文化的独特内涵。茶文化的美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美,其不仅能够让人学到丰富多样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内容,同时也能够从中品读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茶文化中所诠释的是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深度融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茶的发展与传承走向两个方向,其一,依旧使用传统的农业产品思维来经营茶叶产业,在以茶叶原材料为基础进行营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中既缺乏必要的产品标准化机制,同时也无法实施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其二,在我国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未能将必要的文化思维理念融入其中,喝茶流程过于复杂,或者繁琐,茶文化缺乏必要的“时代化”融入,因此,想要让更多年轻人以一种“接受”的心态来理解和包容传统茶文化,只有将文化理念与时尚思维相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茶的时代化应用与创新。茶最初仅仅是一种“树叶”型草本植物,其更多是一种时代生活记载,唐代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一书更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生动记载。中国茶叶经历了传统古代的鼎盛,到今天的世界茶叶产业格局逐渐形成,究其根源看,则是茶叶产业逐渐融入世界,并且构建多样化茶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茶叶产品的三种符号表达看,茶叶原料、茶叶产品、基于茶叶的多种内涵。

  2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认知

  在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具体内涵和创作机制进行分析时,必须从整个文化机制中的“时代”性为前提,注重将人文理念作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的“基础”,通过理性认知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基础理念,从而真正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本质理解。千百年的中华文化造就了极具价值力的文学作品体系,选择合适的视角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作品,更是实现对其有效传递的关键。从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内涵和本质理念中,其从文化记载这一具体角度来对我国传统文化本质内涵,形成细致、科学认知。无论是任何一种古代文学作品体系,其中都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机制,因此,这为我们具体理解古代文学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基础。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特殊性的文学作品体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内容,不仅诠释的是该时期的文化状况,因此在具体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就需要对其植根的不同文化时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认知。我国文化极为繁荣,古代文学作品更是对该时期发展状况的生动记载,结合不同文学作品创作手法,形成了极具自身情感和表述价值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我国古代文人有借景抒情的创作爱好,因此,多数文学作品就成为表述文人雅士自身创作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合适的文学素材无疑是表述大众理解与认知的素材。

  3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完美融合机制分析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精神思维,不仅诠释的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同时更让我们感知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素材,在当前我们具体应用茶文化时,我们要从其中的多样性出发,特别是长期历史中汲取灵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独立鲜明的文化机制。从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历程,以及多样化的人文思维看,该文化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完善的文化理念,更有着丰富多样化的艺术内涵。如果我们深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特点,不难看出独立的情感思维和文化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本质所在,更是造就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价值的生命所在,因此,就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来说,其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文学创作能力和人文精神表达思维,特别是独特的茶文化特点造就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极为独特的创作特点。所以,在这一文学作品中,其表达了浓厚的作品风格,更重要的是该文学作品中所诠释的情感理念和思维更是对茶文化精神的深度表达。在我国悠久历史进程中,茶文化有着本质上与外在上的多种融入和影响,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文人雅士,其生活历程之中,始终离不开茶文化体系的多种影响。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就能感受浓厚的大众生活特征,以及完美的文学创作历史。纵观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诸多与茶、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将个人的理解和精神思维综合融入到整个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之中,实现了茶文化与古代文学作品机制的深度融合。

  因此,在综合理解和认识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体系的融合体系看,不仅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文学创作素材出发,同时也要对该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艺术思维,乃至作者本人的情感理解形成综合性融合,通过独立化创作,造就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学作品。就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与茶相关的著作表达形式看,其中主要包含两类:第一种是专门对茶文化进行记录、展示的独立化著作,最为经典的就是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这一类著作中通过选择茶文化作为描述主线,从而生动诠释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程,更是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来说,真正构建该文化机制的重要象征就是《茶经》的形成。当然,从另一种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就是将茶和茶文化作为创作素材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极为多样,比如唐代的诗歌艺术、明代的小说等等,茶文化中所提供的不仅是具体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是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展示。在唐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其有多处关于茶的描述。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正是白居易本人对茶和茶文化的成熟理解。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茶文化因素对其影响极其深厚。当然,宋代苏轼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多种茶文化元素的直接描述。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其本人对茶文化的独特感知,即使在苏轼被贬期间,茶依旧成为其重要象征与精神依靠。此外,对茶和茶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学家仍然有很多,这些都成为我们综合理解和直观认识茶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素材。客观的看,唐宋时期本身就是我国茶文化体系正式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理解此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站在茶文化成熟发展这一重要历程出发,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思维,站在包容性文化视角,实现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理念的全面融入。这一过程,也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

  4结语

  文学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融合与推动的结果,文学作品也就成为我们了解文化体系的关键与基础,因此,在这一背景中,与茶相关的文化素材,更是几千年古代文学创作的核心所在。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时,茶及茶文化的深厚内涵,不仅成为其作品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现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思维,更是为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提供了直观意义上的素材。

  参考文献

  [1]方铭;王锺陵;王卓君.自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1):109-111.

  [2]詹福瑞;刘崇德;李金善.诗性教育———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由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反思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3):151-153.

  [3]杨素萍;王兆鹏.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66-171.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5

  摘要:探寻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实际上,从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包含的精神理念看,其中所具有的思维内容,能够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与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所在。本文拟从传统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内涵要素分析入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理解,具体分析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学;内涵影响;创作背景;时代特点

  在具体有关茶文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是《荈赋》,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当时种植茶树的规模,采摘的过程,如何制茶,以及茶汤的颜色,这一作品开创了描写茶叶的先河,因而对后世描写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后来中国的古代文学形式逐渐开始扩展,有关茶文化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又因为茶文化本身也属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因此,往往可以在各种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茶文化的身影。

  1传统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内涵要素分析

  事实上,通过对我国整个文学作品体系中,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茶,或者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最著名的当属陆羽的《茶经》。当然,其更多情况下,还是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所能展现和诠释的是其他与茶相关的内容,因此,极其值得我们探究。

  1.1传统茶文化的起源分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因此,毋庸置疑,这里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翻开历史的画卷,几乎每一幅上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古代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依据茶的特点创作出茶歌、茶舞、茶诗等等一系列作品,随着茶叶越来越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茶叶也从简单的茶事活动上升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茶文化。实际上,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人始终都是其重要的驱动力。因此,与茶、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整个茶文化最真实传递和承载的重要内容。

  1.2传统茶文化的展现内涵要素分析

  就传统茶文化机制中,所谓的时代性,其表明茶文化在于各朝各代结合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具有广泛包容性,而在各个时期的茶文化都各有特点。当然,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代表,其从根本上看在于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成熟包容性。当然,在我国,由于其自然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决定了我国地域辽阔,加之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具有独特魅力的茶文化。比如,在云南地区的普洱茶文化,浙江的龙井茶文化,福建地区的武夷茶文化等等,都以浓厚多样的茶文化体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所在。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分析

  我国是有着悠久文化机制的国家,无论是文学创作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这都有着世界各个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通过对整个文学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整个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有效应用,其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文学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丰富而完善的思维理念和情感内涵,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我们具体发挥文学作品价值,构建系统化、多元化文学作品机制的核心所在。

  2.1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诗、词、歌以及小说等众多类型。最早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当属诗和歌。最早的诗以“铺采文,体物写志”的特点著称,注重借景抒情,《诗经》当属这一类的代表之作。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以唐诗最为出名,唐诗以其音律对仗工整因而朗朗上口得以流传千古。提起词则当属宋词,宋朝的开放文风催生出了宋词,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宋朝历史。其他产生与各个时期的文化机制,也都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特点。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不同的类型,都是基于相应社会事物前提之下的艺术化表达。所以,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状况认知切入,其将对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全面了解。

  2.2各时期文学作品茶文化的特点分析

  从茶文化的发源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开始分析,可以看到在这些众多的古代文学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足以表明茶文化的重要性。《诗经》中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关茶的内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古时劳动人民的艰辛描写的淋漓尽致;各个时期的诗中关于茶的描写则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各时期的文化特点。词以宋朝最为著名,多写人间疾苦。实际上,就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看,其作为一种融入了多种内涵要素的文化机制,其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与内涵,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在整个文化机制中,其系统化阐述了人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的理解。

  3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与发展,其不仅是基于相关物质元素前提的创作,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具体包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因此,成熟而系统化的分析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的具体影响,其不仅仅是当前我们有效认知我国文学作品体系的重要诉求,同时也是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真正有效去传播我国多元文化的关键与重点。当然,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诸多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

  3.1唐诗中的茶文化

  中华的茶文化是古时文人墨客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而饮茶也为文人带来了许多灵感,品茶抒情,借茶寄托自己的情感,“赌书消得泼茶香”将他们的这种乐趣写的淋漓尽致。唐诗中描写茶文化最多的当属白居易,有诗专门谈了自身对茶文化机制的认知和了解,这不仅具体描写出文人一起品茶斗茶的胜景,同时包含了对茶事、茶趣的叙述,同样他的诗,也是中国茶文化中“以茶简德”的写照。唐诗中的茶文化更多是精神上的描写,因此,在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从中感受其表现出高雅的文化机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

  3.2宋词中的茶文化

  到了宋朝之后,其社会稳定,且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使得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极其雄厚的朝代。而其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此时,茶文化体系有着新的发展空间。因此茶的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故饮茶之风十分流行,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词中对茶文化的描写更多是生活化的细腻精致的表达,从很多极其经典的词曲文化艺术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从意境上来讲,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宋词多表现出轻巧淡雅的美感,与唐诗相比,宋词中更多了一份茶文化中的细腻婉约。当然,宋代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成熟,加上陶瓷技术、绘画艺术等成熟发展,此时与茶相关的元素内容也实现了深层次发展,而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成为整个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品质及内涵的以全面提升的重要资源要素。

  3.3其他中国古代文学题材中的茶文化

  提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它以叙事描白的手法记录了茶的发展以及我国古代茶文化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了解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陆羽一生研究茶,精于茶道,并善于品茗。其他类型的中国古代文学,例如曲、小说等,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对我国整个古代文学体系的具体发展和创作,乃至具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等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在当前我们的整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茶文化状况,当然,除了以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外,其他很多文学作品机制中,也向我们具体展示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维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理解和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关键。

  4结语

  从不同时期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茶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融为一体,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茶文化,因此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安霞.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J].当代文坛,2015(5):132-135.

  [2]蔡颖颖.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预设[J].文艺理论研究,2015(19):126-128.

  [3]董学文.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11-113.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6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学生价值思想的形成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由来已久,并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有其独特的特性。但是当前面临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发扬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双重文化视野下如何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双重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教学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重点讲授内容之一,对学生中文水平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呈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双重文化思想的冲击下,呈现了愈加复杂的发展态势。如何在双重文化视角下,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文和国学研究学者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的环境,在保持古代文学基本思想的同时和现代化的文化思潮以及教学技术相结合,促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我们首先要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存在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重点讲授内容,在历史文化的承载上和学生文学思想的发展上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和文学文化的构成,失去了传承的历史感,一个民族的来路和精神将会泯灭,而失去了文学性,我们就很难寻找到中华文明形成中诗性的发展轨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占据重要的基础作用。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文字依据和历史积淀。当前各大高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的认识,存在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从知识层面分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和规律的重要支撑。是分析中国文学名家和作品的重要载体;二是从认知层面上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学生文学思想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审美情趣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最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双重文化视野下如何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双重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传承中有着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外来的西方文化则有着多样的表征和特色。当前在全球化大势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已经逐步进驻到我国国民的思想中。例如学生对古代中国提倡的“三纲五常”和西方提倡的“平等自由”的选择,绝大多数会选择后者。中华文明传统跪拜礼仪,也逐步被握手、拥抱所取代。并不是说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不好,但是深入的研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正面临着逐步消融的状态。由此也可以看出双重文化视野下,必然也会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精神内核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际上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春秋战国时期对西周《诗经》的征引,到汉朝时期将“五经”作为学宫,再到唐诗、宋词、清朝文学的发展,都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存在价值。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双重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传统文学的精神内核,追求古代文学内容的本质。从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观点中[1],我们可以提炼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生活年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和创作风格。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可以倡导学生多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自身的文学修养,并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与作家之“志”相似的“意”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学的思想和精神,才能将传统的语境和现代文学创作相结合。

  (二)引进西方文学和教学理念

  传统和历史并不是止步不前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同样的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是如此。双重文化的影响发展已经是当前历史不可逆的一股潮流,我们不能阻止它的发展,所以就只能适应。实际上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开展,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有用的。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教育理念的发展确实存在巨大的优势,对于古代文学教学首先在思想上,提倡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西方文学,如金开诚先生所写的《系统论与文史研究》就深刻的揭示了这一观点。其次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的古代文学资料,提升传统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三)注重中西结合和情境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现代化双重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如果单一的沿袭中国传统文学精神或者摒弃传统理念让西方文化成为主流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中西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保持传统的文学内容不变,利用西方自由、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和思想后,阐述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其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主要是因为当前古代文学的教学已经大大远离了当时的文学现象和作品产生的年代,学生根本不可能在思想上深入的追溯到作品产生的背景中。因此老师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和人物背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同感。

  三、结语

  我们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糟粕和精华并存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而言也是如此,在当代教学环境中我们应该在坚守民族精神的立场中,重视双重文化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接纳外来的先进文学思想和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调整和重塑,利用古代文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的“骨骼”,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作为文学认知提高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高方.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78-180.

  [2]宋秋敏.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3):64-66.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篇7

  【摘要】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许多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文章以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为主题,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顺应时代发展,将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青少年群体是在外来文化浸染下长大的一代,许多高中生对民俗文化都缺少了解,为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加快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借助古代文学作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民俗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群体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当前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如就高中生来说,高中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许多高中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冷淡和漠视态度,受此影响,高中生群体的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等问题越发严重。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具体到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以民俗为主题,深挖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作品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林黛玉进贾府时,丫鬟婆子、亲戚们的热情表现,讲述“热情待客、使远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的传统民俗,告诉学生接人待物热情、大方、周全是一种礼貌,是国人待客的礼数,教导学生做一个热情、有礼貌的人。同时结合林黛玉在贾府首宴中就一改家中规矩,饭后立即漱口吃茶,讲述“客随主便”的民俗,教导大家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要过度强调自我,以自己为中心,随意行事。而是要听从主人安排,注意礼貌,与主人家融洽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认识和了解,还可以使学生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和教育,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意识。

  二、以民俗为工具,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过,许多古代作品都年代久远,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所推崇的东西、凝聚的情感,对高中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距离和陌生感。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一直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民俗具有一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俗元素,是古代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民俗这个工具,切入到古代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中去,走进作者的文中、心中,了解他所描述的生活,想要表达的情感,以突破古代文学作品学习重点和难点。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虽然感觉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但是也感觉作品的主题和思路非常模糊,所以许多人都只是将这篇文章当做美文来欣赏,却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下该作品出现的原因,作品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时,王羲之为在座之人所做诗集而写的序文手稿。然后结合“魏晋时期,名师们热衷于游山玩水、高谈阔论、诗酒唱和”的习俗,讲述王羲之在酒醉中泼墨挥毫、醉笔走龙蛇的激情,讲述作者对人生、造化、生死的感悟,使学生直抵作者内心,进而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三、以民俗为点缀,点燃课堂

  钱梦龙先生说过:“古代文学作品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极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可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都非常隐晦,文字也苦涩难懂。加上一些教师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得其法,教学模式单调枯燥,所以,许多学生都无法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学作品富含多种民俗元素,而民俗中又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民俗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点燃课堂。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和民俗文化教育在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古代文学作品和民俗文化教育要点,对民俗文化深层解读和剖析,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翟方园.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臧胜楠.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

  [3]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浅论文化的力量范本06-09

浅论《孟子》的论辩技巧对鲁迅小说的影响论文08-12

论文:溯源天人的问题06-18

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论文06-23

船政文化与教育的影响论文06-23

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06-08

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论文02-10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论文06-22

浅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的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