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与建设论文

时间:2021-06-23 09:47:04 论文 我要投稿

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与建设论文

  摘要:青山沟旅游目的地的东道主,在推进满族文化旅游事业的过程中,构建并发展了满族文化传播场域。这种发展在旅游者看来,体现在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空间的不断延伸、惯习的不断变化和资本的不断转化等方面。这些变化是由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内部资本运作引起的,也受文化旅游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应该寻找包括旅游资本在内的资本动力,推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的高层次变迁,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旅游,并以此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播。

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与建设论文

  关键词:旅游者;感知;满族文化;传播场域;青山沟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6)01-0055-07

  满族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场域。以旅游者体验需求为中心的满族文化旅游场,是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在青山沟旅游开放近三十年时间里,旅游者规模不断扩大,重游旅游者比例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青山沟旅游目的地作为东道主,不断挖掘了具有当地特点的满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形式向旅游者展示、传播,吸引了满族文化旅游爱好者不断前来旅游、重游。这种承载着青山沟满族文化因素、向旅游者展示并传播满族文化的场所,即为本文所指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视角来看,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满族文化传播活动需要的空间、惯习和资本。笔者作为旅游者,曾经于1991年、1998年、2004年、2010年和2015年,五次游览了青山沟风景区,以空间、惯习和资本为观察指标,对青山沟风景区向旅游者展示、传播满族文化的场域进行了观察,通过分析三个观察指标彼此作用的关系,形成对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的感知,进而对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的未来建构提出设想,以拓展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渠道,促进青山沟满族文化的传播。

  一、旅游者感知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特点

  (一)空间不断延伸

  空间是构成场域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空间不仅包括满族文化传播所需要的物理空间,即地理位置空间,还包括根植于这一空间的社会关系体系,即社会空间。作为旅游者,笔者每一次来到青山沟,都会感受到满族文化体验的空间在不断变化。

  1.由生活场所延伸到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青山沟还是个以农业生产为人们主要生活来源的满族聚居区,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社会生活相对封闭。这种情况虽然制约了青山沟满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保护屏障。此时的青山沟满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具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作为旅游目的地萌发期,旅游者来到青山沟,直接入住满族农民家里,与满族人家的成员一样的饮食起居,旅游者吃的是女主人亲手攥的酸汤子,住的是满族人家的土炕,感知的是满族人家的日常生活,真实而难忘。这一时期的满族人家的生活场所,就是当地向旅游者展示和传播满族文化的场域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青山沟满族聚居体打破了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城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打破了居住封闭、无法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交流的状态。这一时期,作为满族文化传播对象的旅游者数量规模扩大了,大量的旅游者渴望了解青山沟满族文化,体验青山沟满族文化的个性。由于旅游者数量规模的急骤扩大,满族村民家庭生活场所有限,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不得不转移到市场。一个个旅馆拔地而起,一个个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悄然形成。现代化的场域空间为更多的旅游者体验满族文化提供了可能,现代市场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青山沟,还有一种形式的满族文化传播空间十分重要,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赶大集”。每月4日、14日、24日是青山沟固定的赶集日,每逢赶集日子,当地居民会把自家满族特色制品、剩余产品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买卖,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在集市上,旅游者可以买到满族的土特产,如用荆条、柳条手编的形状各异的筐篓,用秸秆穿连的厨房用的盖子等等。满族民俗产品给旅游者带来了新奇感受,满族文化在集市里得到传播。

  2.由民间自然传播场所升华到表演舞台空间20世纪末,故事片《男妇女主任》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等奖项,随着电影在国内电影院线和网络上播出,其拍摄地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空间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民众的自然生活延伸到舞台空间,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的场域空间被拓展到了极致。由于满族文化旅游者的文化观赏需求,促致青山沟满族文化表演化传播形式出现。猎奇和获得新异的体验,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满族文化的总体认知,是短期旅游者的首要需求,于是,集中表现青山沟满族文化发展史的青山沟满族文化表演体系出现了,满族文化的传播因旅游者的需要而搬迁到了舞台空间,以表演的形式向旅游者和大众进行展示和传播。青山沟满族文化演出最早是在中华满族风情园的场院里进行的,当时的满族民俗村集中展示了当地满族的物质文化,一些精神的和动态的文化展示条件受到限制,这影响了青山沟旅游者的满意度,于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中华满族风情的空地上有时会有满族文化露天表演,这种表演规模较小、时间不固定,且免费观看,由于跟不上市场运作的步伐,很快被大型商业演出取代。2012年以来,在青山沟中华满族风情园,设立了一系列展示满族民族文化的表演舞台,白天,在满族风情屋里可以欣赏到皮影戏、二人转、东北大鼓等满族文艺表演;晚上,在大剧场里可以欣赏到大型满族歌舞“八旗山水瑶”。这些舞台不仅为旅游者欣赏满族文化表演提供了一系列空间,也为当地满族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一系列平台。青山沟满族文化已经形成具有利润空间的商业产业,目前,它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被当地政府和百姓重视,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总之,青山沟一系列满族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平台,反映了青山沟满族文化变迁的空间轨迹。这种因旅游而发生的文化传播场域的转移,使得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价值取向产生差异,由社会取向转向经济取向。

  (二)惯习不断变化

  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中,当地满族群众在长期的族群活动中,将本民族实践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依据一定的模式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行动,从而形成青山沟满族民众特有的生活风尚和精神面貌,这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惯习。惯习是行动者在其活动场域里的“性情倾向系统”,是一种心理状态[1]。它不同于习惯,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在场域变更的情况下,行动者会主动调整过去的惯习以适应新的空间。

  1.从习惯法到市场法则青山沟地域空间里的满族族群,在早先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借助于传统礼俗的力量,形成了代表本地族群惯习的习惯法。习惯法是传统礼俗制度的产物,在青山沟满族民众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塑着满族民众的社会行为。满族民众除了要按照家族的指令行事以外,还要遵守传统礼俗制度下诞生的“性情倾向系统”,参照族群倾向的惯习参与族群活动,接受礼俗制度的洗礼,自觉地按照惯习进行生产、生活实践,使满族文化被传承下来。如果说习惯法作为一种自然的惯习,是传统社会礼俗制度作用的结果,那么,因旅游者到来而诞生的市场制度,作为一种外力作用,迫使青山沟满族民众的惯习发生了新的改变。旅游者涌入青山沟,不仅要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要体验当地的满族风情,当地满族民众为迎合这一需求,改变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礼俗制度惯习,生成了“满族文化表演”的市场策略,满族民众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只能在生产、生活之余的满族文化商业演出里看到。旧的惯习发生改变,新的惯习正在形成。现在,青山沟满族村民参加满族文化商业演出非常积极,在每天16点钟以后自觉地汇集到演出地点,准备着针对旅游者的歌舞表演,直到深夜表演结束,这已经成为他们惯常生活到的一部分。一心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当地满族民众,又有多少人会顾及那些传统惯习、按部就班地按照满族礼俗生活呢?满族文化依靠表演向外“片断化”地展示与传播。

  2.从族群惯习到国家法律规定青山沟满族族群习惯法的延续依靠族群伦理的作用,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普及活动和与旅游者沟通活动的深入,青山沟满族族群的惯习融入了法律因素,使惯习的作用加入了法律强制力。以习惯法形式存在的族群惯习,在与国家法律相逢时,一般会发生冲突、摩擦、调适、融汇的作用过程,二者作用的结果常常会因互相包容而导致惯习内容的丰富。例如,青山沟满族婚姻传统惯习是家长制下的媒妁之言,而国家婚姻法规定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价值取向不同的二者碰撞,结果是文化的包容性取胜,青山沟满族婚恋惯习将媒妁之言和现代婚恋合二为一,即满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是到了谈婚论嫁之时,还是要请媒人出面,与双方家长共同商议婚姻操办之事。在青山沟,满族婚礼一般会按照国家《婚姻法》的规定让青年男女去民政部门登记结婚,但是,于政府部门登记的法定婚姻关系并不能在族群那里“生效”,要在村子里举办具有满族特色的婚礼仪式之后,婚姻关系才能最终得到族群认可。满族传统婚姻礼俗是满族民众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它已经内化成为青山沟满族民众的普遍观念,在满族族群内部具有“正当合法性”;《婚姻法》是我国现时代各民族婚姻行为的依据,具有强制性。二者相遇,使满族文化惯习的内容扩充、发展、提升、进步。

  (三)资本不断转化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是布迪厄对场域资本的分类,也是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资本的基本类型。在布迪厄看来,场域里的资本会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则进行运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化活动异常活跃,满族文化资本在旅游活动中不断转化为经济资本,且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者对满族文化凝视与体验的渴望,是促成这一转化的决定性因素。青山沟满族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即表现为人们精神和持久性情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形态;表现为文化物品的客观化文化资本形态;表现为某些规定或规则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形态[2]。在青山沟,满族文化资本以满族文化身体化的表演、满族文化物品化的商品和满族文化制度化的惯习等形式存在,这些文化资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与旅游者的交换行为,产生经济价值,从而转化为旅游资本和经济资本。当青山沟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旅游资本和经济资本时,又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满族文化遗产或产品,丰富当地的满族文化资本,进而产生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充当地的经济资本。如此循环往复,昭示了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资本互动的无穷进程,也表明青山沟活跃的满族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互动,不但需要特定的空间,也需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在特定空间中的推动作用。

  二、导致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的原因

  (一)场域自身运作的内部动因

  实践证明,场域是一个斗争的场所,是惯习、资本等构成要素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互动的地方,互动与斗争的结果会引起场域的变迁。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惯习的变更,引起当地行动者对文化资本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经济资本结构变化。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中,每一个行动主体都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体或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有的行动者自身具有满族文化特质,拥有满族文化产品,掌握满族生产、生活技艺,善于满族艺术表演等等,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满族文化资本主体或满族文化资本拥有者;文化资本在挖掘、使用过程中,需要经济资本的介入,场域中一些行动者利用拥有数量规模的经济资本的优势,会将资本流向利润丰厚的文化资本开发项目上,使被开发的满族文化资本在青山沟文化传播场域中得到开发、完善和消费,那些利润较低的满族文化项目可能得不到进一步开发。经济资本分布的不平衡性,导致文化资本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两个不平衡足以改变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的惯习。因此,由于场域中资本拥有的不平等,必然会引起场域惯习变化,导致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在这一空间中,参与场域活动的每一个行动者,都会受到上述来自场域逻辑的压力,每一个行动者在认同场域运动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思考如何谋求更多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等等,从而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中战胜他者,获得支配位置。场域变更的内在逻辑在其内在要素的互动作用下被诠释出来了。

  (二)满族文化旅游的外部冲击

  青山沟满族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使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主体发生变化,旅游者成为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主要对象,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建设也围绕旅游者的旅游期望展开,满族文化传播的场域空间大规模转移到旅游场所之中。这些场所具有与其他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不同的特性,是一个以商品化、舞台化为标志的场域。在青山沟,因满族文化旅游而诞生的满族文化旅游场或满族文化传播场,是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建立的商业性经营场所,在满族文化传播中会有文化真实性的质疑,但是,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满足旅游者对异文化的好奇心,只要旅游者的好奇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种文化旅游场所或文化传播场所就有存在的根据。由于青山沟满族文化旅游影响的不断扩大,满族文化旅游场域也不断扩大,满族文化的展示与传播的空间因此扩展。为了吸引旅游者,青山沟政府相关部门着力于把满族文化资源移植于青山沟旅游场域的方方面面,将满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位移到旅游产品之中,使之在旅游活动中生根、生长、发展,并为青山沟满族民众认同,成为当地族群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0年前,青山沟风景区无人问津,30年后,这里游人如织。仅2013年国庆假期期间,每天超过4000人进入青山沟景区①,满族文化据此大力传播。如今,以“八旗山水瑶”为代表的青山沟满族文化演出项目,是最能引起旅游者关注和兴趣的旅游产品项目,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现代创意的成功形式,不仅拓展了满族文化生存的空间,而且实现了满族文化在传播上的突围,突破了地域空间和民族差异的限制,使前来青山沟旅游的每一个旅游者都欣然接受,乐此不疲。随着青山沟旅游事业的发展,青山沟满族文化展演活动品质不断提升,结合旅游者的欣赏意愿,那些在生活中消失的满族文化物质地被挖掘出来,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青山沟满族传统文化获取了新的生存意义和展现空间。

  (三)国家制度、政府、企业组织的介入

  与礼俗制度、市场制度相比,政治制度的作用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制度和政策,在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传播与传承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例如,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区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等等,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开创了新的空间。青山沟作为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一个满族人口聚居的乡村旅游胜地,影响其文化展示与传播的政策和制度众多,主要有: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少数民族城镇化政策等等。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中,政府和企业组织都是参与场域活动的行动主体,作为行动者,它们主动运用各自掌握的资本和潜在资本,按照自己的惯习和场域惯习进行行动,以获得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更新中的在场优势,并有机会参与制定新的传播场域的运行规则,支配场域资本的分配状况,在新的文化传播场域中占有一定地位。随着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效,政府与民间企业组织的自主结合,成为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有效途径。在青山沟,政府与旅行社合作、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等形式,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政府与旅行社合作为例,旅行社作为旅游中介组织,是联结旅游者与青山沟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桥梁,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中,旅行社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掌握了青山沟旅游目标市场的第一手信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青山沟地方,则拥有了当地的满族文化资本,开发哪些满族文化资本,使其成为旅游者需要的满族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旅行社与当地景区合作,进行信息交互作用,促成满族文化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发。

  三、基于旅游者感知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建设取向

  未来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的.变迁,应该注重强化场域资本的作用,以资本增加为动力,推动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的空间延展和惯习发展。

  (一)以经济资本增加为动力,提升传播场域空间的种类和层次

  对于旅游者而言,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的场域空间主要有市场、中华满族风情园、满族民俗博物馆等等,由于利用得当,这些空间在传播满族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是,与先进的民族文化传播地区相比,这些空间需要转型升级,以满足旅游者对满族文化真实性体验的要求。以中华满族风情园和满族民众博物馆为例,它们主要是以静态的方式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向旅游者展示和传播满族文化,满族文化在这种固化的展示与传播中被片断化,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和满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因此,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空间新的延展和提升成为现实需要[3]。

  露天博物馆群作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正在被国内外旅游者和民族文化学者推崇,应该成为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与传播的新的空间形式。露天博物馆群是运用搬迁、模拟、再现等方式,营造某种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原始氛围,以活态的方式向民众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对民族聚居地生产、生活原汁原味的再现,缔造一种由人、事、物构成的乡村生活美丽画卷。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到当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景象,如民居上袅袅的炊烟、晒谷场上高高的谷堆,民居里忙碌的妇女、田地里耕作的男人等等。这种民族生活的原始再现,不但需要一定的地域空间,还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无论是民族生活场景的重塑设计,还是露博物馆群的原物运用,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持[4]。因此,增加经济资本的数量,是拓展和提升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空间的关键。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引进资金和项目,建设原汁原味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建设类似露天博物馆群的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应当首当其冲。作为地处边境的满族自治县,国家各级民委和财政部门每年会向县财政拨款,迄今为止,宽甸县吸收兴边富民资金已经达到3185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吸收投入资金5亿多元①。

  这样的优势资金环境,为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空间高层次延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应该将一部分吸引的资金投入满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筹建青山沟满族文化露天博物馆群,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旅游,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满族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抓住青山沟满族文化村镇建设的契机,将青山沟满族文化露天博物馆群的商业建设与满族文化村镇建设结合起来。青山沟满族村镇项目建设中,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少数民族村镇建设政策优势,在依靠国家政策拨款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资助那些居住在深山里的满族人口出山定居,在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保护了原生态的满族文化。目前,青山沟已经建设了满族民族居住区,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四百多万,帮助搬迁的满族民众在划定的区域内建造满族特色的房屋庭院,让他们在那里重复着他们先前的、原汁原味的满族民族生活。

  如今,青山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模式是:在即将进入青山沟镇之前,会在满族民俗村停留下来,订房、订餐后,前往景区景点欣赏完满族歌舞表演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观赏之后,旅游者会汇集到满族民俗村,享受满族特色的饮食起居。这种国家文化保护策略在当地不仅产生了社会效果,而且产生了经济效益,只是这种满族民俗村镇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露天博物馆群建设的水准,需要后期的商业投入加以改造、提升[5]。无独有偶,2014年,青山沟镇青山沟村被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的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青山沟村有幸成为首批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340个村寨之一,这是国家民委和国家财政部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要求,而组织实施的一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项目,目的是通过特色村寨的品牌效应,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的这一政策是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又一次大好机遇,充分抓住这次机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建设具有露天博物馆群效果的青山沟满族特色村寨,以满族特色村寨品牌促进满族特色旅游,使青山沟满族特色文化在与旅游者的互动中呈现异彩。

  (二)以文化资本挖掘与展示为目标,促进满族文化惯习传承

  每一个场域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了特定规则的行动者,才能进入特定的场域,而惯习本身就是场域文化资本的有机成分,因此,青山沟满族文化展示与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当地满族民众、外来旅游者、活动组织者等等,要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本,尽量培养满族文化惯习,以顺利参与满族文化传播场域活动。首先,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促进青山沟满族族群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青山沟满族民众自身拥有的满族生产、生活气息,就是文化资本。将这些文化资本展示给旅游者,就会转化为经济资本;由于经济资本的增加,又激励他们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地挖掘本民族新的文化资本。在旅游市场需求和满族文化展示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以“八旗山水瑶”为代表的青山沟满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清朝前期辽东特色的满族文化旅游品牌等等,是繁荣青山沟满族文化旅游、促进当地族群积累满族文化资本的有效举措。

  其次,以对青山沟满族文化的考察和研究为手段,鼓励国内外学者对青山沟满族文化进行学术研究。满族文化学术界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其研究成果是满族文化资本质量的代表。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关于青山沟满族文化个案研究成果。但是,随着满族文化旅游影响扩大,青山沟满族文化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些从事满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到青山沟,体验青山沟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如果政府出面,组织青山沟满族文化研讨会,会促进相关研究成果出现。再次,以政府为主导,推动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承的组织化。青山沟满族文化的传承,除了民间自然状态以外,还需要正规化、组织化的传承。政府应该组织满族文化集体性和规模性的传承活动,引导当地满族民众参加。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实践经验,青山沟在满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以下组织形式:一是,编写青山沟满族文化知识手册。将青山沟满族文化的传统、观念、信仰和满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习惯融汇其中,使青年一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文化自觉,促进具有青山沟特色的满族文化惯习的出现。二是,举办满族文化培训班。这种培训主要以满族文化技艺培训为主,如针对满族妇女的满族刺绣培训、针对满族青年的满族工艺品制作培训等等,使满族文化作为支撑他们生存的手段存在,使满族文化传播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之上。三是,满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满族孩子们从小就在本民族语言的氛围中,感受满族游戏、娱乐、艺术的魅力,使满族文化在孩子们那里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满族文化惯习的生成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正兰.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2.

  [2]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3]王云.旅游场域中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湖南凤凰县勾良寨的个案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4]董元亮.露天博物馆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杭州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5]白以娟.旅游者角色失调的场域因素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59-63.

【青山沟满族文化传播场域变迁与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区域教育变革的场域依赖论文07-03

浅谈满族文化中的婚育礼俗和论文10-01

文化景观论文:村寨文化景观变迁思考论文09-28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10-07

艺术传播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10-05

文化建设论文04-04

文化建设的论文04-04

地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论文09-29

文山水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探究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