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

时间:2021-06-23 15:21:46 论文 我要投稿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

  一、宗祠与族谱:宗族象征符号的数字化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

  宗祠作为宗族传统的活动空间,“乃祖先凭依之所,又为至公执法之处”。过去的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而现在宗祠主要用来纪念先祖,展示宗族文化特色。祠堂是宗族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重要方面。例如,百姓宗祠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了全国各地很多宗祠的建筑风格、历史传承、供奉祖先等内容。

  虽然宗祠是宗族文化的核心,但由于土地、资金、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等因素,祠堂的保存和建设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网络成为保留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个人或宗族可以创建网上宗祠,在网上设计祠堂样式,进行祭祀,捐赠,保留了祠堂一定的传统意义。例如严氏网上祠堂兴旺度很高,有41座墓园,祭祀次数197次,得票474票,功德箱11950福币。族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祭祀祖先,供奉鲜花、视频,点歌、礼拜等。族谱是宗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其生息、繁衍的全过程。如果说祠堂是宗族文化的硬件设施,那族谱就是记载了一个宗族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族谱主要内容包括:姓氏起源、世系表、族规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及家谱图像。与祠堂一样,网上也可以建立数字家谱,包括管理家谱,了解族人足迹,还设有通讯录、照片、家事、遗嘱等内容,还能够在网上建立宗族社交圈。

  此外,虽然族谱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但是在近代的战争、运动中遭受了大量破坏,很多宗族的族谱信息大量遗失,而中国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情结,使得寻根祭祖的活动也不断掀起热潮。而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很多族谱网和宗亲会推动了“全民齐修谱”的活动,以“众包”的方式,修订各宗族的族谱。除了宗族传统的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宗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有关宗族文化的音乐创作、视频分享大量出现,比如族歌、宗族文化专题片,成为了宗族文化新的组成部分。

  二、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模式

  1、众包模式:实现话语表达宗族文化在网络上传播之前,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关于宗族,常见的观点是: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必须取缔。家族活动已成为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因而在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非法家族活动应予以打击和取缔。由此可见,宗族文化的传播是备受阻挠和歧视的,而互联网的出现给宗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大量反映宗族文化的'内容传递了宗族文化中的正能量。同时,网络时代诞生的“众包”行为,让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们自发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宗族文化传播的任务,就像前文提到的修谱一样,还有很多宗族文化的传播都是众人力量集合后实现的。

  2、互动模式:网络照进现实传播的本质是“交流”,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受众既是文化信息的接收者,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宗族文化的传播中,加深文化传播的深度,使宗族文化的传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网络照进现实,通过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推动宗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如,打造以祠堂为核心,以民居、民俗与民风为托体,包括参观、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等的产业链。同时,将各地举办的大型有影响力的“寻根访祖”、“祭祀拜祖”的活动规范化、一体化。

  3、组合模式:地域文化数字化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网络上宗族文化的信息也大多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传统的族谱、绘画、文字和评书基础上,宗族文化出现了新的传播形式,比如族歌、专题片等,还有像《大祠堂》这样的电视剧都通过多种传播形式,丰富了宗族文化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同时,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传播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宗族文化。

  三、个人认同: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内在力量

  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是在血缘基础上,以宗族资产和宗族制度严格约束的组织。宗族的领导者是族房长,对外代表宗族,由他出面处理和官员、外族打交道的事务,并负责召集各房商议宗族事务,对族人行使教令权和惩戒权,并和宗子一起主持祭祀活动。宗族制度瓦解后,族房长这一宗族管理结构消失。后来在海外华侨中出现了宗亲会,主要以联谊为宗旨。以姓氏为主的宗亲网在网上蓬勃发展,不仅有世界性的宗亲网,也有地方性的宗亲网。比如兰州魏氏宗亲会建立了“金城魏氏网”,成为族人联谊信息分享和魏氏文化传播的平台。

  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严格的宗族组织更加松散,大多数网站、QQ、社区的会员改变了宗族以族人家庭为成员的构成原则,变得更加宽泛,只要是同一性别或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加入。这一变化将以血缘为纽带的一个严格组织变成了和俱乐部一样比较松散的团体,少了使命感的组织形式,加上互联网的互动和自由空间,使得宗族文化的传播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让人加入进去。当然,这种组织的负责人还是有着一定理想和责任感的,比如金城魏氏宗亲网的负责人魏列明就希望“通过这种宗族文化的组织和传播,加强宗族各房之间的联系,把好的那种东西传承下去,毕竟这也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今天,在无数走进城市围城的人心中仍然怀念着“乡土中国”的文化空间。

  就像梁洪生所说,“今天农民的修谱是他们的一种活法,是他们的一种文化。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就像城里人不必修谱。住在城里的人,历来喜欢‘教育’和‘指导’乡民们怎样生活,动机未必不好。但恐怕应更多地想想,没有离乡离土的几亿人,是否应该有些自己的文化氛围,以及他们现在为什么还需要营造这种氛围。”因此,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个人对文化的一种需求。远离家乡的人们,脱离了宗族文化的环境,但是人们却有崇敬祖先,寻求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春节、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祖先依旧是一种外化的力量,加上几千年“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文化,强化着人们对宗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的集体认同,就是让自己归属于一个群体,好有依托,来平衡个人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另一方面是自我认同,很多人从小就受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教育,把个人与一个群体结合在一起,宗族成为自我认同的一种标杆。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10-07

跨文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论文10-06

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价值研究论文10-02

文化秩序与新闻传播价值研究论文10-03

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的论文04-12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界定研究论文04-17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09-20

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04-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研究论文09-28

文章
代写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

  一、宗祠与族谱:宗族象征符号的数字化

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

  宗祠作为宗族传统的活动空间,“乃祖先凭依之所,又为至公执法之处”。过去的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而现在宗祠主要用来纪念先祖,展示宗族文化特色。祠堂是宗族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重要方面。例如,百姓宗祠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了全国各地很多宗祠的建筑风格、历史传承、供奉祖先等内容。

  虽然宗祠是宗族文化的核心,但由于土地、资金、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等因素,祠堂的保存和建设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网络成为保留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个人或宗族可以创建网上宗祠,在网上设计祠堂样式,进行祭祀,捐赠,保留了祠堂一定的传统意义。例如严氏网上祠堂兴旺度很高,有41座墓园,祭祀次数197次,得票474票,功德箱11950福币。族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祭祀祖先,供奉鲜花、视频,点歌、礼拜等。族谱是宗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其生息、繁衍的全过程。如果说祠堂是宗族文化的硬件设施,那族谱就是记载了一个宗族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族谱主要内容包括:姓氏起源、世系表、族规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及家谱图像。与祠堂一样,网上也可以建立数字家谱,包括管理家谱,了解族人足迹,还设有通讯录、照片、家事、遗嘱等内容,还能够在网上建立宗族社交圈。

  此外,虽然族谱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但是在近代的战争、运动中遭受了大量破坏,很多宗族的族谱信息大量遗失,而中国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情结,使得寻根祭祖的活动也不断掀起热潮。而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很多族谱网和宗亲会推动了“全民齐修谱”的活动,以“众包”的方式,修订各宗族的族谱。除了宗族传统的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宗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有关宗族文化的音乐创作、视频分享大量出现,比如族歌、宗族文化专题片,成为了宗族文化新的组成部分。

  二、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模式

  1、众包模式:实现话语表达宗族文化在网络上传播之前,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关于宗族,常见的观点是: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必须取缔。家族活动已成为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因而在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非法家族活动应予以打击和取缔。由此可见,宗族文化的传播是备受阻挠和歧视的,而互联网的出现给宗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大量反映宗族文化的'内容传递了宗族文化中的正能量。同时,网络时代诞生的“众包”行为,让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们自发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宗族文化传播的任务,就像前文提到的修谱一样,还有很多宗族文化的传播都是众人力量集合后实现的。

  2、互动模式:网络照进现实传播的本质是“交流”,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受众既是文化信息的接收者,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宗族文化的传播中,加深文化传播的深度,使宗族文化的传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网络照进现实,通过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推动宗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如,打造以祠堂为核心,以民居、民俗与民风为托体,包括参观、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等的产业链。同时,将各地举办的大型有影响力的“寻根访祖”、“祭祀拜祖”的活动规范化、一体化。

  3、组合模式:地域文化数字化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网络上宗族文化的信息也大多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传统的族谱、绘画、文字和评书基础上,宗族文化出现了新的传播形式,比如族歌、专题片等,还有像《大祠堂》这样的电视剧都通过多种传播形式,丰富了宗族文化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同时,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传播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宗族文化。

  三、个人认同: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内在力量

  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是在血缘基础上,以宗族资产和宗族制度严格约束的组织。宗族的领导者是族房长,对外代表宗族,由他出面处理和官员、外族打交道的事务,并负责召集各房商议宗族事务,对族人行使教令权和惩戒权,并和宗子一起主持祭祀活动。宗族制度瓦解后,族房长这一宗族管理结构消失。后来在海外华侨中出现了宗亲会,主要以联谊为宗旨。以姓氏为主的宗亲网在网上蓬勃发展,不仅有世界性的宗亲网,也有地方性的宗亲网。比如兰州魏氏宗亲会建立了“金城魏氏网”,成为族人联谊信息分享和魏氏文化传播的平台。

  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严格的宗族组织更加松散,大多数网站、QQ、社区的会员改变了宗族以族人家庭为成员的构成原则,变得更加宽泛,只要是同一性别或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加入。这一变化将以血缘为纽带的一个严格组织变成了和俱乐部一样比较松散的团体,少了使命感的组织形式,加上互联网的互动和自由空间,使得宗族文化的传播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让人加入进去。当然,这种组织的负责人还是有着一定理想和责任感的,比如金城魏氏宗亲网的负责人魏列明就希望“通过这种宗族文化的组织和传播,加强宗族各房之间的联系,把好的那种东西传承下去,毕竟这也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今天,在无数走进城市围城的人心中仍然怀念着“乡土中国”的文化空间。

  就像梁洪生所说,“今天农民的修谱是他们的一种活法,是他们的一种文化。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就像城里人不必修谱。住在城里的人,历来喜欢‘教育’和‘指导’乡民们怎样生活,动机未必不好。但恐怕应更多地想想,没有离乡离土的几亿人,是否应该有些自己的文化氛围,以及他们现在为什么还需要营造这种氛围。”因此,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个人对文化的一种需求。远离家乡的人们,脱离了宗族文化的环境,但是人们却有崇敬祖先,寻求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春节、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祖先依旧是一种外化的力量,加上几千年“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文化,强化着人们对宗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的集体认同,就是让自己归属于一个群体,好有依托,来平衡个人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另一方面是自我认同,很多人从小就受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教育,把个人与一个群体结合在一起,宗族成为自我认同的一种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