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摘要】激励理论运用在高校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文章以M高校为例,指出了激励理论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原则,探讨了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在高校激励理论中的运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管理
从管理学上来说,激励是指主体通过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让客体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变化,并通过心理变化影响客体行为,最终达到主体期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再一次强调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总体目标与教职工的个体目标有机融合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各项业绩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1]。文章试以M高校为例,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的原则及其应用。
1激励理论在高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学校激励措施缺乏时效性
部分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将对优秀教职工的表彰活动安排在学期末、教师节前后或下一学期开学初,激励时间相对滞后,通常无法对教职工优秀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有效的肯定及积极广泛的宣传,因此激励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也无法在特定时期起到榜样作用[2]。
1.2部分学校激励措施缺乏差异性
在制定奖惩措施时,部分高校有时不能统筹考虑教职工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岗位、工作量、职称等因素,难免偶尔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难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较难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特别是部分高校的激励措施较大程度上侧重于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而常常忽视对行政后勤人员的肯定,导致行政后勤人员心理存在一定的失落感,从而无法更好地支持教学工作。
1.3部分学校激励措施缺乏公平性
一般情况下,部分学校将教职工的科研工作考核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存在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缺乏多样性、全面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将精力倾斜到科研工作的教职工往往职称较高,而偏重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或者学校其他工作上的教职工在职称评审中会处于劣势,有时无法真正实现公平公正。与此同时,教职工的评优评先有时候会采取平均主义方式,没有适当调整比例,难以公平地做到奖优惩劣,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激励应有的作用[3]。
2激励理论应用的原则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从教职工出发,挖掘教职工的能动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如何有效地发挥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的运用,应遵循如下三大原则。
2.1及时有效性原则
激励能否最大程度的激发客体的能动性,及时有效的激励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教职工取得工作成果的时候,自我价值需要通过激励来实现,工作积极性需要通过激励来升华,榜样也同样需要通过激励来树立。及时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干劲,有利于推动后续工作的进展。
2.2科学多样性原则
结合学校发展现状,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切入点,以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为着力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激励政策。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教职工的工作特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诸如有效使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团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
2.3公平公正性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方式能有效减少教职工内部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创造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3激励理论在M高校的应用
3.1“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们从低到高依次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当人们实现了低层次的需要之后会逐步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实现[4]。高校教职工亦是如此。一方面,管理者要关注教职工生活状况,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为教职工提供舒适的工作氛围、安全的工作条件及良好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因M学校校区较为分散,各个校区的教职工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工作地点在分校区的教职工缺乏“归属感”,建立部门垂直管理制度可加强各有关部门工作联系的紧密程度,定期开展团体活动可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强集体荣誉感。M学校整合后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分配、行政及后勤人员的调整等方面都做了相应安排,管理者在尊重教职工选择的基础上,出台了过渡期教师管理办法,在其考核、转岗、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使教职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获得相应的尊重与地位。管理者注重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发挥教职工的主体作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通过民主投票推选出各个校区的教代会代表,凡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经过各个校区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审定,为教职工提供建言献策、参与讨论学校重大事项的机会。通过校领导接待日、青年教师座谈会等形式,畅通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从制度层面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提升教职工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契机,使教职工关注学校的发展,并获得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
3.2“期望理论”的运用
“期望理论”指出,激励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其对应的期望值的乘积。通过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职工期望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改善工作态度、增强工作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作努力的教职工实现和期望值相对等的激励。因此,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能使教职工感受到付出会有收获,从而促进教职工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的主动性,由此取得更佳的绩效[6]。管理者应加强激励制度建设,譬如M学校开展“硕士博士化工程”、“国内外访学研修工程”,每年择优选派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进行访学研修;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顶岗挂职,建立“专业教师教学生产双重身份”的培养机制,实现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身份合一;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和人才发展环境[7]。
3.3“强化理论”的应用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外界施加给个体身上的强化作用。奖励激励通常被称为正强化,惩罚又被称为负强化。对教职工进行激励,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约束,做到赏罚分明。M学校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建设制度,进一步构建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统一领导、多元协调、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结构,使学校内部管理结构更加科学。不断完善部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校系二级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构建更加全面、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和履职情况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对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及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考察、考核,落实按劳分配、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动态分配机制,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水平。譬如对于日常表现优秀、年终考核优秀的个人及部门予以精神、物质鼓励;对于为学校攻坚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对于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取得良好业绩的教职工进行奖励;定期开展如“冰心教育奖”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予以肯定,并给予物质奖励;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加强先进典型宣传,依靠典型榜样的示范效应,促进全体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校风的形成,以此激发更多的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8]。除此之外,对于消极怠工或是无故旷工者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最大程度上做到奖惩分明。
4结语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教职工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是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学生成长、成才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应该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奖励。由此,可以更好地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提高工作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艺玮.高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9):234-235.
[2]张世免.孙小刚.刘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94-96.
[3]张宁.过程型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7-150.
[4]邵焕举.基于激励理论的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4):87-88.
[5]赵磊.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6]严子淳.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手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6-27.
[7]李儒银.李佳幸.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转型升级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74-76.
[8]余姣.机遇激励理论下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D].广州:广州航海学院,2017.96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06-27
激励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运用论文06-27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论文06-27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06-29
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07-31
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论文06-27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06-27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的运用论文06-27
高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