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第1篇: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政府履行农产品项目管理安全监管职责的基础和支撑,是保障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2006年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按照规划,2007年以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9.3亿元,地方配套8.07亿元,支持建设了33个部级研究中心和专业中心、11个部级区域中心、28个省级综合中心和435个县级质检站建设。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增加投入,建设了一批农产品质检中心,初步改变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和省、市、县三级检测机构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升。依托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等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检能力还不适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各地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检测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农业大县的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出现了农产品质检机构重复建设问题。有些地区没有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建立综合性质检中心,而是按照行政体制在农业、畜牧、水产部门各自建设检测中心,不仅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而且也增加了运行成本。从纵向看,许多地方按照行政层级层层建设质检机构,但各级检测机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市、县级检测机构的职能相近或相似,仪器设备大同小异,检测项目重复,没有充分体现地方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另外,检测机构运行费用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很多市级、县级及乡镇的质检中心(站)运行经费没有保障,有些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不能发挥作用。部分地区专业检测人员短缺,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充分暴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和农产品质检能力依然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且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以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近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农业部新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体现了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实施也进入关键时期,近两年中央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新的形势对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继续作为政府农业投入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利用中央增加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使农产品质检体系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认真总结本期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成效和问题,进一步摸清农产品质检体系的现状
本期《规划》已经实施四年。要认真总结本期《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摸清各地区、各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质检站)的最新状况,既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室设施等“硬件”情况,也包括机构编制、专业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情况,还包括本期规划的项目在建设实施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质检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究竟承担了什么职能,发挥了什么作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等。这是研究和编制下一期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二)尽快启动“十二五”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摸清现状、明确需求的基础上,要抓紧启动“十二五”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覆盖农牧渔各业,集检验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坚持把县级作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重点,着力支持农业大县(市)改善农产品质检基础设施,提高基层的检验检测能力。在建设层级上,不同地区可以各有侧重,但没有必要层层都建设农产品质检机构。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的仪器设备配置和投资建设标准,着力加强对当地重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不搞全国“一刀切”。要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可能,分清轻重缓急,明确阶段性建设任务和重点,有序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三)加强资源整合,明确各级各类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
要加强对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量的有效整合,逐步建立横向互不重复、纵向明确分工、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国家支持建设的省级及省以下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原则上必须是综合性质检中心(站),重点满足本区域内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各级各类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农产品检测机构除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外,要积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养业大户等提供检测服务,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积极探索发展独立的第三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为政府和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公正的农产品检测服务。
(四)强化农产品质检机构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只有在机构编制、运行经费、专业人员等能够保障的前提下,农产品质检中心(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质检机构是事业单位,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产品质检机构的经费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其公益性检测和日常运行费用。国家支持建设的地方质检中心(站),必须是地方政府已经明确机构编制,并明确承诺保障其运行经费的项目。加强检验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已建的各级各类农产品质检中心(站)要及时进行检验检测机构法定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规范检测行为,提高检测水平。
(五)研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明确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强化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贮运、加工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与工商、质检等部门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工环节监管之间的“无缝对接”。尽快研究建立农产品产地检测与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的衔接制度,既要保证不漏检,又要避免重复检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六)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生产经营者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要从生产源头抓起。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指导和服务,向农民宣传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强化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他们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从事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记录制度、农产品产地检测制度、农
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制度、重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等,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增进部门合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农产品质检体系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是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发展改革部门作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和投资主管部门,农业部门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监管的主要责任部门,对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多年来,两部门按照职能分工,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在规划编制审核、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项目建设实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办法和程序。今后要在继续坚持现行管理办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商,共同把农产品质检项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要强化地方在农产品质检项目管理中的责任。除部级专业中心外,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均属于地方项目。按照政府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前期工作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指导下,由地方为主进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运行的主要责任也在地方。因此,地方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在中央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按照规定的比例,积极筹措落实配套投资,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要在明确职能定位和落实机构编制、专业人员、运行经费等保障条件的前提下,安排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建设,保证项目建成后真正发挥效益。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按照现行部门分工,在制定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组织编制项目可研、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编制和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环节,均是由农业部门为主负责。发展改革部门主要从政府投资管理的角度,在建设规划审核、项目立项及可研审批、投资计划管理、项目建设监管等环节履行国家规定的职责。其中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批项目之前,要征求农业部门的行业审查意见,地方项目的投资计划由两个部门联合上报、联合下达。这种管理方式,既能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积极性,保证两个部门正确履行职能,又形成必要制约和监督,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长期坚持。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把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好、实施好,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提高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高职院校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探析
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全省转型升级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所提高,但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仍然很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现代冷链理念发展江苏农产品物流,可以减少新鲜果蔬、肉禽、水产品等在流通环节的损耗,提高产业效益。然而,现阶段,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专业,现代冷链物流缺少专业人才,率先在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是时代所需。
一、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据统计,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和20%—25%,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终端市场价格高。然而,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日本仅有1%-3%,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建有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现阶段,江苏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业转型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就要从农产品产地采摘开始,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损耗。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呈井喷之势。然而,我国物流教育和物流相关专业起步才十多年,仅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定位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制造企业或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专业课程以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与货代、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等通用课程为主,专业特色不明。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飞速发展,总体高于全国水平,形成了以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冷链物流企业为载体的发展格局,但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几乎空白,冷链物流运作水平较低。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普通物流企业、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转行而来,由于企业资金紧张及重视程度不够,又忽视对此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对农产品冷链运作特性不熟悉,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产品损耗仍很高。社会需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及管理和规划型人才。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2014年,全国从事农产品冷链培训的社会机构寥寥无几,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方向的高等院校总数不足10家,专业定位主要有农产品物流和热带农产品物流。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通用课程为主,简单增加2-3门农产品专业课程,如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实务、农产品加工与包装等;冷链物流实践学习仍使用物流管理实习和实训条件,加强物流通用能力培养,较少涉及冷链各环节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冷链理论认知、技能和素质提升有限,高等院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2)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运作与管理水平不高。现阶段,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缺少应有的冷链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不精通冷库、保鲜库及冷藏车的使用,不能对农产品进行规范的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及运输,不能有效地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农产品的分拣、流通加工等活动,最终将农产品送入零售环节的低温冷藏设备中;同时企业冷链物流从业人员不能对整个冷链的多环节进行有效把控。我国本土与外资冷链企业中能精通冷链物流运作与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有海外工作经历,本土高校毕业生很少。(3)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知识缺乏。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首先,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制冷技术中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产品特性。其次,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施设备,从业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电学、机械学知识,熟悉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能进行使用和维修。再次,他们需要掌握食品结构与保鲜工艺知识,进行农产品预冷和养护。最后,还需要具备仓储管理知识,精通仓储现场管理和作业流程。农产品冷链物流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比较广,但我国从业者相关知识严重缺乏。
三、高职院校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关键要素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涉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放弃走大而全路线,将专业建设定位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专业需要适应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在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生鲜连锁超市、冷链物流企业从事如下工作:农产品收发、分拣、理货、运输、仓储和项目管理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冷链综合能力为核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冷链物流技术与冷链运营管理,以冷链物流运作模块为任务单元,结合岗位职责要求,积极开发课程教学模块;教学活动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引导作用,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冷链物流人才。
(二)健全冷链物流课程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涉及农产品清净、预冷、冷藏运输、冷库保管、冷藏配送、冷柜出售这一体系,职业能力培养应围绕该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计需要打破教研室、二级学院界限,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协作。冷链物流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拓展课三部分,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职业技术课;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农产品养护、农产品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物流运营实务、冷藏设施设备、食品营养与安全、冷链运输等理论课程;职业技术课还要开设三层实践课程:第一层次理学一体化课程,强化冷链知识学习;第二层次综合技能训练、技能鉴定训练及校外生产实训,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岗位技能;第三层次顶岗实习,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岗位适应能力。此外,职业拓展课以增宽学生就业面、提高未来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三)提升冷链物流教学团队素质。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冷链物流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涉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尤其是农业流通业发达的日本和荷兰;一线教师必须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累计实践1年以上,从事教学辅助工作1年,方可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二是聘请外部专家多途径拓宽学生视野。聘请涉农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运营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以讲座、专业第二课堂、实训等形式开展冷链物流知识培训与教学。三是引进外部高水平人才。学院要根据专业师资发展现状,有计划引进有丰富的农产品加工、养护、包装、运输等经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冷链经营管理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四是教学团队组成人员。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应打破专业教研室和二级院系界限,以知识模块成立教学组,各教学组之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加强专业沟通。最终形成职称比例合理、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比例高、冷链学科门类齐全、专兼职适当的教学团队。
(四)建设冷链物流实习实训条件。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室或实验室实施,另一方面更需要院校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冷链物流实验及实训室建设应以农产品冷链体系为模拟对象,规划建设好农产品预冷设施、农产品加工与包装设施、冷藏冷冻仓库、冷藏保鲜运输系统等模拟设施设备,在冷链环境下实现农产品出入库、养护、运输、RF手持数据采集、条形码读写、电子标签辅助拣货、冷链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任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如英格索兰、开利、太古、普菲斯及众品等,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项目合作,如联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农产品包装技术与保鲜技术的合作研究、共同培训社会农产品冷链从业人员。加强与冷链物流园区合作,共同做好物流园区整体规划、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
提升江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冷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可以极大的促进江苏农业的转型升级。涉农高职院以优势农业专业和学科为依托,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完善教学软件与硬件条件,有助于为全社会培养更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
【农产品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工程项目与项目管理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06-29
it项目管理的论文04-01
项目管理 论文04-03
项目管理的论文04-07
项目管理分析论文03-31
项目管理的专业论文04-01
关于项目管理的论文04-01
软件项目管理的论文04-01
项目管理的论文题目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