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论文
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新常态”被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确定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做出了具体部署。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章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1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一般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历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从要素替代升级、要素组配优化到要素循环利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1.1新兴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新兴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积极推进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用机械替代劳动力;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适用机械代替战后弱小的劳动力,用化肥和农药代替粗制的原始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要素替代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特别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1.2要素在产业各环节有效组合
在要素相互替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表现为要素在农业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合的优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使农业产出由初级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不断演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在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中,农场产值只占10.1%,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占19.5%,食品加工业占20.3%,餐饮业占10.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日益呈现工程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开发出营养方便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高级轻工业专用原料等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产品彻底摆脱需求弹性小、价值含量低的原始状态。
1.3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呈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的特点,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优势农产品产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使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业之间、产区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和区域聚集,形成集成放大效应,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
1.4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永续利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曾一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现象。很多国家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依靠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普遍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和要素永续利用的轨道上。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立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水源、耕地建设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50年代开始推广环保型农业耕作法,鼓励农民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轮作、减耕、免耕、休耕和等高种植等耕作技术;70年代开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场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把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向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又启动了低耗持久农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低耗农作的营养物质循环基础研究。
2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划分的通行标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认为,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60%时,为过渡型经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借鉴国际通行标准,放眼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分为四种。
2.1粗放型
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产出增长。按照马克思定义,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总产出的增加并不依靠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带动,而是依靠各个要素同比例的量的扩张。
2.2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起的要素替代和要素的组合配置优化,促进农业增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要素投入相对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大幅度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整个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2.3可持续型
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环保,生产过程趋于清洁,资源利用趋于循环,农业功能趋于多样,农产品趋于绿色。
2.4知识型
知识资源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有形的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小,农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形态。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判断
3.1总体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左右。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3.2总体相当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美国达到85%左右,以色列甚至达到96%。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正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3.3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实现集约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步入集约型阶段。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在57%左右,近10年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向集约型快速转变阶段。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超过了40%左右,总体处于过渡型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要承担美国、加拿大所没有的国内农产品供给负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荷兰、以色列等人口小国的高效农业道路,必须在解决好农业资源紧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视和重点解决以下矛盾。
4.1物质依赖性增强与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值增长率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平均保持在6.3%左右,特别是随着物质要素投入量不断加大,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现对物质投入依赖性不断加大和物质要素利用率日益下降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4.2农业投入不足与要素组配结构性浪费的矛盾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单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系列集成和标准化对接不够,不能实现整体优化组合。二是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偏多,在能够使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投入偏少。三是对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预期,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构性浪费严重。四是区域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农业发展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粮棉油样样都产,瓜果菜样样都种,猪牛羊样样都养,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特色,单位资源投入经济产出不高。
4.3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下降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在低水平上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矛盾。
4.4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
多年的高强度农业发展和农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含量低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约有75%以上的湖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生产的7亿多t秸秆中约有15%被露天焚烧,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群落已经消失或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已经成了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
5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要素组配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循环发展和生态修复“四大战略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推动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是2015年工作重点,更是长远发展战略,具体由四大战略重点构成:
5.1科技创新战略
创新模式上,由单项技术突破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转变;创新组织上,由创新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简单组合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转变。在具体推进上,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主要围绕资源合理利用开展科技创新,垦区主要围绕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综合配套开展科技创新。
5.2循环发展战略
在产业内部,由抓单一生产环节向抓生产环节的循环式组合转变;在产业之间,由抓单一产业发展向抓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过不同生产环节、产业之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以沼气建设为龙头,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稻田养殖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内部物质高效转化、能量循环利用。
5.3素质提升战略
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文化素质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与农民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4生态修复战略
在资源利用上,由先开发后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在污染防治上,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转变;在建设手段上,由政府行政推进向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调动与机制带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建设资源生态环境的合力。在具体推进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科技联姻创新思路论文07-02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论文07-02
农业科技的培训模式及创新思路论文11-03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思路论文11-05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论文11-03
农业科技革新思路论文11-03
创意与创新农业科技论文11-05
职业教育创新工作发展思路论文06-28
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思路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