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空前发展,但是很多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职教管理部门缺乏工作整体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管理依然是主要方式;很多职业院校基础较为薄弱,办学条件还不完善,职教管理人员和职教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结构存在较大问题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确立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职业院校也进行了丰富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践。开展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化管理,以及对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
(—)职业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质量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教育大辞典》,2007),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认识随着对职业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自《规划纲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建立职业教育大质量观的重要意义,即把职业教育置于教育、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规划,全面考虑职业教育内外部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特征。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认识可归纳为几点:(1)适应性的质量:职业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以及所培养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所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职业院校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是质量的重要标志;1(2)产品性的质量:教育服务是一种产品,职业教育在符合教育规律前提下,其教育产品应满足规定或符合消费者(受教育者、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特征总和;[2](3)发展性的质量:社会需要的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培养,职业教育只能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质量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4)多元化和“特色”的质量:不同院校有不同办学、专业和地方特色以及社会环境,无法用统_标准来评价,在保障人才培养基本标准前提下,应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从而构成院校、专业和毕业生的特色。[]这说明,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是_个规范性(normative)问题,对此人们难以取得完全共识,这从对质量指标内涵的复杂定义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是职业教育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建构过程。
教育质量保障是“确保教育质量得到保持和提高的所有政策和过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是以保持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的,由职业教育机构按照_定政策、标准和程序实施的活动,它涉及教育规划管理、办学、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师等影响教育质量的多个方面。我国_般把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和内部质量保障两个子系统,这与国际通行的“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估”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MonitoringandEvaluationSystem,简称M&ES)的表述基本_致,但理解上有所差别。M&ES是“能够向管理人员连续反馈一个体系或机构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以及尽早发现问题以保证及时调整的工具”。[7]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但需要由政府、社会和院校共同组成多元合作质量保障主体,而且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监控和评估机制[],这是一个“确定做得怎样”、“发现错在哪里”和“知道怎样修正”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操作性强的工具。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至少有三个层面:(1)促进区域、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院校质量保障体系;(3)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还很薄弱,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要求还没有完全贯彻到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中。1°]事实上,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实践,就是建构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与投入保障
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过程和方式。目前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主要是探讨运行机制的特点,界定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分工和职权等,[11]主要在逻辑推理基础上进行分析。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证数据,其结论的信度很难保证。目前唯_见到的相关量化研究,是采用“授权评价理念和访谈提纲对北京顺义和石景山两区职教运行机制进行的对比研究(如图1所示)。尽管这些都是很基础性的研究,但却是此领域量化实证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
教育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情感和行为等广义的`投入。目前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在体制、政策、经费、模式和观念等方面均有较大缺陷,如职教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重低、结构不合理(如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投资比例失衡(如区域间和院校内部)等。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指标等反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程度。如何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与社会投入并重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14]、解决投资比例失衡等问题,还需相关研究和试验的支持。
(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
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方法分四类,即评估、认证、审计和基准。《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质量标准制定”和“质量评估”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启动了多种标准的建设工作,如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等,并正式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等标准,标准制定工作进入了_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标准多是通过行政工作推进的,相关研究基础极为薄弱,而且缺乏必要的实证基础。事实上,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容极为丰富,宏观标准如占用社会资源的合理性标准,区域性平衡标准,区域和行业经济适应性标准等;微观标准如教育基础设施标准,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标准,学生质量标准。15]如何通过目标明确的分类推进,实现标准制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确保所开发标准的高质量和可实施性,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职业教育标准有预设性、过程性和结果性标准等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标准,明确职业资格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1999年我国《职业分类大典》问世后,其作为职业标准制定工作基础资格研究的重要性凸显。资格研究是_个方法要求很高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对此我们还缺乏基本的经验。近年来,随着“职业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国际上发展起来很多资格研究的专门方法,包括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前者如技能点评估,后者如实践专家访和剧情描述等[17]。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机构组织进行的“权威性”资格研究程序,二是由职业院校自主进行的职业(工作)分析的方法。本世纪初,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最早开始试验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的课程开发程序,一些地方也探索建立了地方性的课程开发流程;人社部2°12年颁布的《_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人社厅发[2°12]3°号)采用了以发展性任务(professionaltask)理论[18]和当代专家智能研究成果[19]为基础的整体化职业分析方法,这标志着资格研究实践进入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但是要想在全部职业资格研究中做到这一步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其原因是相关人员缺乏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敏感性。
(四)职业院校教学评估
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制度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了两轮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也遇到很多困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缺陷上:(1)系统性设计:目前的评估制度没有做到在兼顾政府、院校和学生多方需求下对院校评估、专业认证、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手段进行整体化的构建;(2)针对性:评估方案缺乏对职业院校的分层分类设计,引导和激励作用不够;(3)组织实施:在评估对象确定、评估专家管理、评估工作程序、评估结论认定和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鉴于此,完善评估制度和方案,首先应当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如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分类促进不同院校的合理定位和分类发展;其次,应引入新的评估理念、机制和方法,使学校成为评估主体,并加大社会的参与度[20]。在此,亟需在当前评估实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典型试验”?,以尽早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估制度。
(五)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技术手段
科学的标准制定与评估实践需要扎实可靠的评估机制和相关技术手段,如吸引社会组织参与质量评价需要建立可行的动力机制,而可信的职业资格鉴定需要科学的测试方法,在此我们面临着顶层设计和技术工具的双重不足。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实践受企业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很大,如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和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等。许多职业院校开展了ISO9000质量认证,建立了以ISO标准为基础的过程监控、信息管理与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但是,IS0是通用的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标准与流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准确反映职业教育机构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质量管理特点,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当前我国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评价技术上存在很大问题。如在职业分析中普遍采用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D)和公务员考试采用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评”等均属于“去情境化”(情境无涉)方法。现代工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只能在具体情境或工作行动中对职业能力进行间接的评价;去情境评价所评价的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的抽象能力,不但不会对企业实际工作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对员工解决复杂问题的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贡献也很小。23]即便是在我国职教界影响日益扩大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其试题的效度也存在很大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其并没有“反映企业的新要求,无法完成引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重任”。
近年来兴起的职业能力测评研究,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_个重要技术手段。按照教育学理论,能力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的“内在财富”因此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非常困难。传统的职业能力测评无法反映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没有建立对测评结果与能力发展对应关系的解释模型。起源于德国的COMET能力诊断研究(相当于职业教育的PISA)采用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严谨的心理测评技术,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得到了广泛认同。25]从2009年开始,北京、广东和四川等地多个研究项目引入了COME了测评。实践证明,COME了能力测评不但能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参考数据。26]但是要想对职业能力进行符合科学标准(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测评,还需要开展特别是针对个体的职业能力诊断研究。
(六)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机构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涉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和教学设施设备等影响教育质量的多个方面,需要相关的技术工具支持。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相当薄弱,仅有极少数机构进行过一些尝试。如北京教科院利用ERC法对校企合作情况进行内部评估。这是按照组织学习理论和过程管理理念,在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层面进行的系统化的内部质量控制手段,其目标不是形成针对校企合作质量的统一看法,而是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发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和反思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广州交运中专采用“学习任务自我评价法”对课程运行质量进行内部控制;原教育部唐山中德职业教育项目采用“质量指标控制法”(Quind)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其理念都与此类似。尽管这些方法都不是新创造的,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系统化开展目标明确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实践,目前还仅仅是些个案。
二、对当前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有所进展,但是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理论建构薄弱,且重复性工作多、创新少;(2)多数研究针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探讨,孤立性研究多,缺乏整体性思考和系统化设计;(3)研究多以文献分析为主,主要依靠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极少数严谨的量化研究如能力测评等刚刚起步,由于样本容量有限和管理者不习惯等原因,其成果还没有对政策制定产生足够的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和制度安排,而是根植于教育实践的实际操作活动系统,在内部需要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资源管理等进行监控和评价,在外部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结果(如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状况)进行监测,这些活动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个人需要、质量标准和职业资格等多方面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
(1)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提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制定相应的行动清单,并为相关政策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估。
(2)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描绘出我国相关工作实践的现实图景并找出问题症结。
(3)进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典型试验”,并开展相关的质量监控实践和测量研究(如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等)。
(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政策建议,提供开展质量保障活动的技术方案和工具。应重点验证体制机制建议的可行性以及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讨现阶段怎样的“体制机制与工具组合”最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系统化提高。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11-17
浅析职业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研究论文11-19
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论文11-18
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11-19
浅谈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对策论文11-19
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研究论文11-17
新农合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研究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