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公平问题初探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公平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公平问题,通过社会、高职院校自身、国家政策三方面对其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高职公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公平问题
一、高职院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平
1.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级发展形态,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使命。主要特点有:①由地方政府及用人单位等本地区有关部门投资以培养地方需要的专门人才,地方性强。②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适应社会职业的分工与需要,以提供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训练为目的,职业性强。③异于他类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由学校向有关方面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通称“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包含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直到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才有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从秋季开始举办四年制本科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指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的自由且平等地接受法定的教育,以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教育获得相应的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三个维度。教育起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核心因素;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和理想。高等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体现着教育公平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拥有自身的独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是指学生在选择高等院校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地位是相当的,即进入高校的起点是一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果公平是指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学历认可度是一致的。
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公平现象
1.高等职业院校遭遇质量和数量双方面的“生源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局面的形成,“生源危机”逐渐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而处于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院校则不可避免地受到“危机”的冲击。一直以来,高职往往变成落榜生去处的“次等教育”。目前所有高校都是根据高考分数来选拔人才,这不仅使许多学校不能选到适合他们需要的人才,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只有考分低的学生才去上高职的错觉。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招生录取高职放在最后一个批次,不仅使之成了“二流教育”落榜生的去处,还把社会上“重本轻职”的偏见制度化了。
2.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新兴成员,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需要。财政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供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旨在全面化解高校债务。同时,2012年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全面落实本科学生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的标准;然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均拨款标准却至今未出台。
3.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较低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示范校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了一批办学成绩卓著的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底子薄弱,速度与规模都难以同国家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程度与水平。相应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低下、特色不突出等特点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也就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各项要求,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低社会认可度、低就业率的局面。
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
1.思路狭窄、渠道单一影响了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性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一定阶段主要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对教育发展尽管政府高度重视但总体上一直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主要靠财政投入,对于收取的学杂费的使用及运作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致使高职院校由于区域、性质等方面的差异而与普通高校出现较大的区别。
2.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了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
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人群对于职业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见与不屑。这就使得一方面社会群体的错误认识严重挫伤了高职院校师生的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不够重视也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速度与质量的快速发展。
3.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与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定位不清,无法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社会服务功能无疑是高职教育各方面发展受到阻滞的根源性问题。这种有着两类教育目标、课程和前途的“双轨制”,直接造成了职业教育是只能接收无法升学者的“次等教育”。而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变成了每年既能满足众多高考落榜生能进入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又同时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新台阶是很不相称的,导致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四、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加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国家应该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不断加大投资体制方面的改革力度,促进高职教育长足性发展。同时促进办学主体与各类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加速高职教育的快速有效发展。要努力实现对单一学校资源依赖的`突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外合作资源,为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与保障。由于高职教育本身的专业性、职业性等特点,其所需教育资源远比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要高得多。因此,无论是政府的投入还是优质资源的共享都应该向高职教育有针对性地倾斜。
2.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从根本上转变了高职人才只能应用技术而不能创新技术的学校与社会观念,为高职院校树立了培育有能力更有潜力人才的人才培养观,并明确所培养的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进一步促进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只要目标定位明确,再加上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相关优势与特点、努力带动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高职教育必定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同时,还能实现对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与范围扩大,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的转变,以及高职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3.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形成高职院校品牌效益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身就异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要实现其特色发展,并形成其品牌效应,关键就在于打破沿袭普通高校的“压缩饼干”式教育的传统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不断探寻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培养与管理道路。首先,对于专业的设置,高职院校不能完全抄袭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对于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调查就业市场的相关情况,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设置有专业性、有职业前景与发展前景的专业,充分利用就业市场信息完善自身的专业设置。其次,在师资方面,积极响应国家一贯倡导与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主动探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健康成才成长,另一方面也能在专业领域给予学生最专业及最贴近生产服务最前沿学习的指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促使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成批进入相关的社会或企业单位,运用自己所学不断树立高职教育的高质量教学品牌,以不断吸引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同时进一步转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固有认知,用教育教育质量真正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国家的教育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洪宇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2011: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2),281-283.
[2]陈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郑金洲,程亮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1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叶菁.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5]杨东平等.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詹先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2):22~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公平问题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初探论文07-03
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探究论文11-19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模式初探论文07-0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思考论文11-18
浅谈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论文11-1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探讨论文07-0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论文11-28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论文11-29
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初探的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