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途径论文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旅游教育水平却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专业供需错位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旅游业急需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应采取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培养方式以双元为主导等对策,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在一百多年传统的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是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旅游管理专业供需错位矛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发展旅游业,培养人才是关键,而如何转变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是高校旅游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为了积极推进旅游本科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我们必须开阔视野,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构建“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状况,扭转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一、双元制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教育的精髓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技能培训。
由于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和所培训学生的质量。学生的结业考试不是由学校而是由相应的行业学会负责,从而使学生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双元制”教育中培训企业和学校的“双元”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元制”的特点突出表现在:①两个培训主体;②学生的双重身份;③两种类型的教师;④两种教学内容;⑤两种教材;⑥两种实施方式;⑦两类不同的考试;⑧两种类型证书;⑨两种经费来源;⑩两种管理体制。
1985年,我国教育部立项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由上海市教委、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与德国慕尼黑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长期合作的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后发展为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地将“双元制”模式向江苏、浙江、云南、贵州等地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旅游教育方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依托全国第四大航空运输企业———海航集团与其各产业板块建立产学合作机制,保证为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学生进学院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协议,确定相应岗位,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院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企业和学院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还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办“海航人才班”、“喜来登人才班”等,为企业量身打造优秀学员。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实践教学,以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依据,使培养的人才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为了客观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对几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放130份,回收105份,有效性为80.77%,因此,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回收问卷的详细分析,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科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即具有管理与研究的“双优”人才。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院校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开展高等教育遇到了如下问题:一方面,目标定位过高,部分高校达不到这个培养高度,培养出来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不能解决市场实际需要。同时,这种模糊的目标使得博士、硕士、本科生难以有明显的区别,导致精英教育趋向大众化。另一方面,未能明确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究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就是过多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理念,不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结果导致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需要。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问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有69.3%的学生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培养管理型人才;有16.5%的学生认为,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有10.2%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将自己定位在哪个类型的人才也变得模糊不清。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重理论轻实践,即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约占10%~15%,基础课约占30%,专业课约占40%,而实践课仅占到15%”。对于旅游管理这一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来说,这样的课程比例安排是远远不能达到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的.。由于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生毕业后很难迅速适应岗位。此外,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课程设置不考虑学科体系内在的逻辑性,仅仅是多课程的简单相加、面面俱到,知识构成杂乱无章,没有体系,导致学而不精,实践操作起来毫无用处,并且许多教学内容落后于实践。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总体评价认为比较满意的占30.28%,认为一般的占52.29%。由于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所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差距,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实际要求。虽然旅游专业一直都是紧缺型专业,但是,由于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导致大批旅游毕业生转行。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而使旅游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但是,为旅游业提供人才的旅游高等教育却远没有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调查显示,有64.2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教授内容与旅游市场实际发展要求是不一致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等领域,一些新兴的专业,如会展、探险、工业旅游等专业较少。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传统化
旅游管理专业融理论性、实践性和运用性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综合性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0.4%的学生认为,教师仍以“填鸭灌输式”教学为主,完全是主观灌输;
32.8%的学生认为,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但仍以教师讲述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学方法单一,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仅有15.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有所获。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资队伍单一化,实践教学形式化
根据本次抽样调查发现,有27.52%的院校旅游技能课由理论课教师教授,学生普遍反应技能性不强,并且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17.42%的院校会定期聘请旅游企业人员来教授实践技能课,但是由于资金、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收益也不大;仅有24.78%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熟练。但经过调查发现,这仅有的24.78%的师资多是返聘的曾经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人员,他们的教学与市场实际需求相挂钩,学生反应普遍较好。由此可见,大多数旅游院校的师资状况是与旅游发展实际需求相脱离的。
三、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双元制”模式的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它时刻以职业为中心,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的,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双元制”模式成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技能的结合,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对于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当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是根植于特殊的国情下。我们在借鉴这种教育模式时,不能全盘地照抄照搬,应该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双元”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由于我国旅游本科人才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培养目标界定的不清晰,在确定应该培养科研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时含糊不清。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明确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方向,以培养为未来工作的人为最终目的,打破供需错位的局面。
(二)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所谓职业分析,就是要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化描述,以此确定专业所应满足的具体需要“。职业分析”为导向,要以企业需求、相对稳定、广泛适应三大原则为基础,来确定“双元制”专业设置。随着技术的进步,旅游业的发展,社会职业的综合化趋势,新兴职业、交叉职业的不断出现,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对专业设置进行重新界定,确保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性。
(三)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管理本科双元制课程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研究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岗位技能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式,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能力培养,并根据企业需求与市场需要来编写教学内容和配套讲义与教材,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旅游市场需求保持同步,以充分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双元制”教育中倡导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收益较大。因此,旅游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确保学生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
(五)培养方式以双元为主导
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工学交替、流动+定岗双元培养”的方式,即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以企业为主,由学校和行会、企业等组建的董事会合作培养。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2+2、流动+定岗双元培养”模式,即学生在第1年和第3年以学校培养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穿插到企业参加实习;第2年在企业各部门实行流动双元培养,对理论知识进行实物化掌握;第4年实行在企业定岗培养,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学校和企业间互惠互利、互动双赢,既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渠道,又充分发挥了高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优势,使学校与企业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
【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途径论文】相关文章: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2-01
成人高职教育教学双元制组织模式分析论文07-04
职教园区建设双元制探索论文04-28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12-08
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