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1-06-29 17:09:39 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

  股权结构 盈余管理

  一、前言

  1、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包括: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和股权制衡等,根据不同内容可以划分成不同股权结构。

  2、盈余管理的解释众说纷纭,较权威的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威廉姆·R·斯可特)。

  股权结构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质量,管理者也会对不同治理结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不同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股权集中型结构。股权集中结构下,大股东在公司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大股东绝对控股企业时,大股东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控制,同样也决定着管理层人员的任免和薪酬,大股东的意志直接影响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志,此时盈余管理的主体会有所变化,不仅是管理者行为,公司大股东同时存在盈余操控的动机。

  (2)当公司存在一个处于绝对地位的大股东,大股东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更可能出于公司整体价值的考虑而非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此时的动机更倾向于稳定上市公司股价或避免停牌、被ST的命运等。

  (3)股权集中要求管理层注重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公司的管理者注重使用财务杠杆,或者采取盈余管理获得银行借款以调整资本结构,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注重避税。

  2、股权分散型结构。股权分散,要求各个股东所持股份相近并且均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制,进而形成公司股东间一定程度的股权制衡,然而单个股东的作用有限,从而缺少了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得公司高层人员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盈余管理的特点会相应受到影响:(1)由于股权分散,难以形成一个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机制,根据经理人假设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层作为盈余管理主体,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操纵利润,此时的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管理者的私人利益。

  (2)股东为确保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股东利益一致,会采用股权激励让管理者持股等方式,根据企业委托代理理论,股东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股权激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于通过实现公司利益进而实现个人利益,这样盈余管理的主体要求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

  (3)由于股东所持的股权份额都不高,因此当公司经营好时可以持有公司股票,当公司经营差时,公司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公司股票,股东更倾向公司的冒险行为,盈余管理也倾向于当前公司盈余的最大化。

  3、股权制衡结构。即通过各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达到互相监督、抑制内部人掠夺的股权安排模式。这种股权结构既有一定的股权集中度,又有若干大股东存在,持股比例相对较大的股东有动机去监督管理者经营行为。

  三、我国股权结构同盈余管理关系研究难点

  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结构严重失衡,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股比例偏低,机构投资者不发达等诸多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改制,绝大多数是国企控股,这些问题给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空间。

  2、我国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上市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兼并市场、经理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小投资者的投机气氛太浓,管理者由于缺乏监督易产生短期行为,为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

  3、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股权结构的复杂,形成外部审计在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独立性的缺失,也难以发挥其监督审查作用。

  4、我国会计相关制度不完善同样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时,也使会计确认过程不可避免地渗入许多主观人为因素,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管理当局就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虚报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5、我国股权性质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等,同时上市公司可以在A股、B股等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增加了基于股权结构盈余管理的'研究。

  四、我国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1、减持国有股,积极引入多种产权属性的投资者。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造成上市公司产生盈余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引入不同产权属性的投资者可以达到股权结构的有效制衡,抑制公司内部人控制行为,减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健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积极培育接管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我国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外部市场,有效的资本、劳动力、经理市场利于改善公司治理,加强经营行为监督管理,抑制内部人控制,从而减少盈余管理。

  3、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独立性是审计是审计的灵魂,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要求外部审计站在真实、客观、公允的角度予以反映,审计的独立性缺失容易造成了内部人监督内部人的情况。因此只有形成对内部人权力的有效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的独立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定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规范引导、对外经贸财会,2006、2期

  [2]曹海敏、盈余管理的防范和控制对策,会计之友,2006、9期

  [3]张玉武、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监管对策、中国市场、2006、17期、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11-24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论文07-0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08-23

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10-18

会计研究的论文:浅析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06-09

我国上市公司二元股权结构的建立的优秀论文05-19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研究论文03-08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分析论文04-15

我国银行的绩效管理研究论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