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3-02-17 21:02:17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精选6篇)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1

  一、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特别是在长期以考试考核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下,简单地认为将学生招进来、再毕业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却大大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职位,以及对于学生自身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缺乏较高的关注,也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由于受到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陈旧观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教育至今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而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高校缺乏职业化课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是一张空头支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也就毫无任何意义。

  (三)形式化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中,实践教学处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实践型教师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不规范,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脱离内容、止于形式,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教学教材注重更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合理科学的调整。教材内容应该着重凸显实践应用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尤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化教学过程紧密连结在一起,进而建立健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应用知识深厚、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技术类型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内容系统性的把握,依据各个学科发展规律,将学科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再者,高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保持一定的针对性,摆脱过去盲目、被动的教学模式,教材应该注重满足各个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教学效果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教材中的基础、重难点凸显出来,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教师的职业培训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整体上提高职业化教学能力和素质;另外,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进行校企联合,通过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壮大教师队伍,建构专职和兼职二者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充分发挥当前教育科技与网络途径,给教师开展实践型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做到将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应用技术型教学的考核体系

  目前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应用技术型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技术型教学考核体系。首先,可以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考核,不单单只将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同时应该把平时作业的完成与否、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其他考核形式纳入考核体系中。其次,可以进行任务型考核模式,在特定的时间里让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对于任务给予开放性的答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进行能力评价。最后,可以选用捆绑型考核方式,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诸多讨论小组,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从中随意选择一名学生,并以其成绩作为小组其他成员的考核分数,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科研。科研的主体既包括教师,同时也应包括大学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所说:“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教学和科研。”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什么是职业素养与能力呢?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它一般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一、对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情况调查

  这几年,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蓬勃发展,现在生物类专业就业前景良好,用人单位要求也较高,对于生物类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高校每年的就业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如何使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我们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深入了解毕业生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探求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效地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我院对2016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调查。调查中,学生对问题“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工作影响较大?”的回答,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占72.91%;选择“实验实习”占54.16%;选择“专业知识”占50%。这说明具有研究性、实训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现实起点。学生还建议在校期间应大力加强人文社科综合知识、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用人单位则对毕业生的忠诚度、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非常看重。其中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活动会得到直接的全面提高,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提升。用人单位在聘用毕业生时首先会考虑“个人发展潜力”的占29%;选择“个人能力”的占28.57%;选择“专业知识”的占25%。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潜在的职业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看重。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提高的.方面依次为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等,可见提高科研能力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实际上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目标问题。

  二、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技能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基础,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有时会觉得枯燥。加之受前几年社会上对生物类专业的片面认识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黯淡,专业思想不稳定,少数学生甚至缺乏学习兴趣。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或者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将有利于他们专业思想的稳定。科研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验操作的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从专业知识方面来看,能促进学生对某一专业知识有着更广度深度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最新前沿的了解,还能提高生物科学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参与科研了解社会对专业技术的强烈需求将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的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培养都很有利。实践证明,有不少学生在大二时跟随专业老师进入实验室做科研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兴趣很浓、劲头十足。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对专业技能有要求,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用人单位选聘员工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也在迅速更新,学生入职后,要不断学习的业务知识、专业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用人单位也要举行各种职业的岗前培训,这些都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都会有新的变化,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很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科研过程中的问题自主能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问题本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因为科研以问题为导向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在以后职业生涯中也能快速地获得新知识。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全面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能有效地训练其敬业精神。在职业素养中,敬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敬业就是要求职业者敬畏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敬畏是一种严肃敬重的人生态度,是要求职业者对自身从事职业“敬而畏之”“敬而爱之”。敬业的本质核心就是一种支撑人们进行职业行为的内在精神动力。敬业作为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忠诚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集中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动上,勤奋工作,尽职尽责,绝不玩忽职守。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表现为做事不负责任、不认真、频繁跳槽。调查发现,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忠诚度。因为大学生频繁跳槽会使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运作,不断进行招人、培训,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浪费企业人资部门巨大的时间与精力。

  4、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负责、攻坚克难的精神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科研要求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同时还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在科研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失败的情况,要敢于面对。特别是面对一个数据做不出来的时候,要克服焦虑、沮丧的心情,树立攻坚克难的精神。有的科研是比较枯燥的,实验过程非常繁复,对操作要求很高,做实验的时间周期很长,有的科研项目很辛苦,一天几乎待在实验室里。因此,学生要具备吃苦精神。科研项目有时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得好的,往往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忠诚于团队、忠诚于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忠诚之心,这也是今后工作必备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其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的。它能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抗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首先,从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来看,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将一个科研项目的相关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表达清楚,这是大学生必备的写作技能。其次,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科研项目,要进行实验操作,有的项目需要使用精密的设备,它的使用操作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很大。我国正处在制造业发达的阶段,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经过科研实践的学生较容易获得就业的机会。最后,在科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要有抗挫折的心理能力。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要求毕业生不能有“玻璃心态”,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愈强,就能愈适应用人单位的选人要求。据了解,有的企业在新员工入职时,要进行压力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增强新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能够满足生物相关的岗位需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生物类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研发岗位的一般很少,因为研发岗位对专业、学历的要求很高。如果大学生在校间多从事科研活动,积累较为丰富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专业实力,有可能从事研发相关的工作或者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如果从事市场销售的工作将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从事科研是其长项,将来就业也是有一定优势的。根据历届生物科学类毕业生情况统计,毕业去向主要有:一是读研进行深造;二是从事生物、医药、食品或与之相关的行业,如生物技术类企业、生物医药行业、健康行业等。从事生物产品的生产销售、医药销售、产品质量管理、学术推广等工作,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这表明无论是学生将来选择考研或就业,科研活动对学生的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的几点建议

  为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氛围,笔者认为需从以下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①进一步完善学生参与科研的长效机制,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之中,激发学生科研的热情;

  ②建设好完善的实验室硬件设施,打造好满足科研项目的公共平台,同时尽可能对学生开放,有兴趣的都可以进行申报;

  ③组织大学生科研团队,配备专业老师加强对大学生科研的指导。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的形式,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

  ④搭建科研项目平台,寻求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立项工作,从而探索一条产学研的道路。实践证明,生物科学类专业经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培养的学生具有实战经验,受到企业的好评,学生的职业满意度也很高。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3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创业能力研究

  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质、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学生由吸纳向创新、创造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主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专业学习模块时进行的,将使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用能力很有好处,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取消了见习期。

  4.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结合,以科研部门参与为基础,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互动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教师刘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红早蜜”、“秋红蜜”、“秋红晚蜜”桃树系列晚熟、极晚熟新品种和果品安全生产技术,作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5.校企综合实施“2+1”教学模式 三、创新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颇受关注,其中课程评价更令人关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评价问题不仅是国际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高职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1.高职课程评价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的反馈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

  (1)文本评价的内容。文本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其中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是否完全覆盖或反映出课程评价目标,应该如何表征课程方案及课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主要指课程方案的创新度、课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否检验课程本身及其各个工作环节的效率,课程评价的结论是否可以为课程控制提供依据,对课程可行性的分析,课程方案的科学性评价、课程方案的影响力评价等。

  (2)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以内部教学质量为视角,从课程的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课程决策、以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角度(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成果等方面)以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等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2]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 教育探索,2006,(06)

  [3]葛振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2004(3)

  [4]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4

  一、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这样也是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通病,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除教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养,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化

  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之后,专业能力是必要的素质基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和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熟练专业实践,增强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的成果。

  2.系统的职业化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指导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指导,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系列的职业化指导,使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提升自身素养,思考专业发展及规划自身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人而异,全面了解职业规范与准则,凸显个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实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与定岗实习

  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校园与企业直接连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设模拟的职场环境,学生熟悉环境和流程之后,学生具备了符合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岗,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和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教育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进行专业的实习、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可以具备某些优势。

  三、结语

  总之,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大学生具备职场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于工作岗位,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职业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国家统筹分配转变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但是如今,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使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能力培养,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从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现状等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系统指导

  近十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以每年50万以上的总量增加,毕业生的增加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率的降低。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毕业当年未能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将会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间,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338万增长到727万人。剧增的毕业生人数产生了就业总量大,就业方向窄的问题,毕业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毕业之后能够很好的应对就业问题,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发展。就业率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个高等院校如果每年的就业率很高,就会吸引更多的考生来报考本学校,帮助了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的生源,也促进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教育基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责无旁贷。

  3.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综合素养。高校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这样也是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通病,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除教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养,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化。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之后,专业能力是必要的素质基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和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熟练专业实践,增强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的成果。

  2.系统的职业化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指导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指导,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系列的职业化指导,使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提升自身素养,思考专业发展及规划自身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人而异,全面了解职业规范与准则,凸显个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实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与定岗实习。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校园与企业直接连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设模拟的职场环境,学生熟悉环境和流程之后,学生具备了符合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岗,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和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教育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进行专业的实习、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可以具备某些优势。

  三、结 语

  总之,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大学生具备职场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于工作岗位,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职业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梅英.职业化——就业难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思路[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滕杰.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1(1).

  [3]刘润华.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模式初探[J].科技资讯,2014(10).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6

  1、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高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高职院校也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理念,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岗位和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日后的职场环境。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职业沟通能力培养研论文09-30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论文12-11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09-16

简论高职建工监理专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教育论文10-0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的论文08-07

从《浮力》教学谈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10-01

中职统计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论文10-01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1-11

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论文10-01

浅谈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