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厂”模式对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论文
摘要:从建立“生产、教学、科研、鉴定”四位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量身订制”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对改革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工厂;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通过“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将真实的工业环境与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业项目开发中。学院取得教学上的成功,得益于独树一帜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其“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变革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独具风格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新加坡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经多年不断摸索、实践、创新形成的,旨在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一线的企业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并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融合,形成的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交互式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项目开发相结合,生产现场与岗位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院教学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及项目开发)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这种理念同时渗透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表现在学校教学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设置及校企合作企业选择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源于企业需求,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缩短了企业岗位要求与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规格之间的距离,通过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可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支学识渊博、技术高超、肯拼肯干、精益求精的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教学工厂”的核心。学院的专业教师除了要有国家规定的学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学院教师均具备“双师型”资质,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一线,他们不仅带来了学识,也带来了工作经验、企业各类关系处理经验,特别是带来了企业一线的开发项目。也正是这支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教学工厂”企业项目开发的实施。学院将教师队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学院需求、个人需求”为培养原则,打破部门、专业、年龄、经验等界限,确立了终身学习理念,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开发与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全员专业能力转型计划、选派参加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教学与管理岗位互置等措施培养教师的多元化能力,以适应新领域、多岗位专业前沿项目开发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是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际生产环境接轨,没有与企业市场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教学工厂”将无法运转。南洋理工学院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是通过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新专业、新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提请企业资深人士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董事会论证、批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新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新课程实施后还要进行效果跟踪,定期调研分析,及时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改。
企业项目开发是“教学工厂”的核心环节,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合作开发项目,使教学与项目有机结合,学校围绕项目开展教学。项目开发的形式对教师而言,提供了与企业沟通的机会,其优势在于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使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得以提高,为新专业的开发积累资料;对于学生而言,提供了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可以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培养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教学工厂”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的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怎样开展校企合作,如何构建教学模式是一个核心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教学模式方面提供了成功典范,对于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要职责的技师学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生产、教学、科研、鉴定”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平台建设就是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技师学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实际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实训基地的要求应运而生。
“生产”功能的实现借鉴“教学工厂”模式,结合前店后厂的理念,本着“校企双赢”的思想,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在实训基地内设置与企业生产现场环境相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产品引入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由企业选派技术、管理骨干指导车间生产的运行,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这样做的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校内生产车间可优先选择录用新员工,提高新进员工岗位的针对性;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进一步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订单培养,毕业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教学”功能的实现借鉴“教学工厂”模式,结合企业专用设备,以实践为主线,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强化实训环节,开发“项目式”校本课程,专业教师在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利用专业设备,结合教学项目和课题,采用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听到、看到、摸到知识,通过各种感官接触、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科研”功能的实现借鉴“教学工厂”模式,结合企业项目开发,在加强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同时,将企业项目纳入教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师学院与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学校教科研课题开发的形式是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科研开发的项目类型是企业项目与教学项目相结合;教科研项目开发的过程是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教科研项目开发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1)“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是指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坦诚互信,为开展更为广泛、更具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和政策保障,为后续项目的开发提供基础。
(2)“企业项目与教学项目相结合”是指教科研课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来自企业的项目应是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旧产品改造、生产设备技术改造相关的项目,应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来自学校的项目应是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改革、专业课程建设相关的项目,如理论研究(专业论文、调研报告等)、校本开发(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等)、实训基地设备设计改造等,应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3)“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指教科研课题的开发不能埋头于教师进行研究,而应借鉴“教学工厂”模式,将研究课题的某个环节或某个项目分解成子课题纳入教学活动中。例如,技师层次教学环节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者融入某个单一实训课题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分析等,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项目保障和探究对象。
(4)“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是指教科研课题在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是教科研课题开发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教科研课题开发的参与者,通过对课题开发项目的任务分解,将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项目的开发,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三创”能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技师工作站”等,可以为推动教科研课题的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鉴定”功能的实现借鉴“教学工厂”模式,本着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在满足企业需求、教学需求的同时满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要符合这三点要求,在设备配置、工位布置、环境布置上要精心设计,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备应按国家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进行合理配置,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多重功能。
(二)加强“理实一体化”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而且导致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使培养人才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即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即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车间为中心转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知识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安排教师进入高校进修,加快理论水平的提高;要积极引入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技能大师到学校开展专业教学、讲座,加大授课教师中企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才,以此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带动专业教师开展项目开发,逐步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量身订制”构建“三以一划”专业课程体系
借鉴“教学工厂”中“量身订制”的课程设置,在新专业、新课程开发中,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剖析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收集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相关的资料用于开发专业、课程。聘请企业工程师、技师参与开发,确保专业开发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发的教材适应岗位能力标准的需要。
“量身订制”即根据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冠名班”、“订单式”是校企合作“量身订制”培养的主要形式。专业建设应顺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紧贴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建设,构建“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是实践“量身订制”的重要途径。“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即以“宽口径设置、大菜单选择、模块化组合”为设计思路,根据“项目”调整专业计划,进行岗位对接,使专业项目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得到有效落实。
(四)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积极开展科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在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考查衡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立足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思维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貌似“窥一斑见全豹”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和客观性。
随着国家新课标的开发,课程标准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衡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引入过程性评价、模块化评价、项目终结评价等形式,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方案,以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下取得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知识与能力一体、学校与企业一体、教学与研发一体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技师学院学习的宝贵经验。只要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坚持就业岗位引领,坚持能力为本位,就能在“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下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戚明.生产实习教学法概论[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4]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5]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教学工厂”模式对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论文】相关文章:
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初探论文12-05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2-01
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11-29
案例教学模式的论文05-30
教学模式改革论文04-13
传统教学模式的论文06-11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论文12-07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