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对乒乓球课的兴趣论文
由于乒乓球的入門门槛低,从5岁到80岁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大约有1亿多人参与到乒乓球这项运动当中,每10个人当中差不多就有1个人会打乒乓球。乒乓球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它的场地局限性小,在一个10平方左右的地方就可以放上一个球台;它的启动性强,1个人可以打发球机,2个人可以对打,人多了还可以轮流上场;它的运动强度弹性高,可以随意打打娱乐一下,也可以大汗淋漓打一场。笔者认为从学习乒乓球可以让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
一、练习乒乓球提高荣誉感
我国乒乓球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英姿飒爽、所向披靡,不断为我们国家赢得金牌,当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缓缓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无比自豪的。
因此,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多看一些奥运会乒乓球比赛,让学生感受这项体育运动为我国带来的荣誉,提高对乒乓球的.喜爱度,提高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从心里喜欢了,才能激发内在的潜能。
二、练习乒乓球提高专注力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凡是学习乒乓球的运动员在学业方面都优于常人。学习乒乓球的运动员们,很多都是半天读书半天打球,学习成绩却一点不比同班同学差,成绩名列前茅,很多没进专业队而选择考大学的运动员,80%以上都考上了一类二类大学,考上清华北大的也不在少数。
因为打乒乓球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十分专注,所以学习乒乓球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过程。打球时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要关注球的一切动向,盯着球的旋转、力量、落点,预判球手的动作,这些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秒都不能开小差。
学习乒乓球可以提高学生专注力。对于学生而言,最关键的是课堂上的45分钟,甚至比课后再花上45个小时去补课还要来得更有效果。只有提高专注力,才能在课堂上的45分钟内高度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东西消化,所以学习乒乓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练习乒乓球治疗近视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有些学校的学生近视者占到80%。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首先是眼睛疲劳,许多学生对电脑、手机十分痴迷,长期近距离看事物,晶状体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而看近处物体时,两眼球会聚向鼻根方向,使眼外肌肉压迫眼球;其次,缺乏视力锻炼,整天待在家里或者学校,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近视或假性近视。要知道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适量地参加一些体育项目。
乒乓球运动是治疗和预防近视最好的体育项目。运动专家和医生都建议,患近视的学生可以经常打乒乓球,每天练习1~2小时,坚持两到三个月,就会收到明显效果。
乒乓球的运动轨迹比较多变且快速,学生在打乒乓球的时候,眼睛会随着乒乓球不停地移动,不停地上下调节,可以改善睫状肌的紧张状态,使其放松和收缩;眼外肌也可以不断活动,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眼睛视敏度,消除眼睛疲劳。乒乓球由远到近地移动到学生的面前,此时瞳孔会对物体进行由远到近的对焦,这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校正视力的过程。近视的产生就是由于眼睛长时间定焦在一个固定距离的物体上导致眼球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产生偏移,而乒乓球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对焦就是一个变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视网膜和眼球之间的距离恢复到正确的状态。
四、练习乒乓球增强心肺功能
在乒乓球练习过程中,心率一般都处于较高水平,强度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能够使人体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大大加强,使心肌变得发达有力,心容量加大,血管壁弹性增加,同时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肺活量的增大反映肺储备能力增强,意味着每次呼吸时都能吸取更多的氧气,同时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呼吸潜力增大使机体可以满足身体各器官对氧气的需求,当然大脑也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从而机体在工作时就不易疲劳或者出现疲劳时间缩短。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都需要血液的循环,作为血液循环发动机的心脏需要为肌肉输送大量的血液,运动可以使心脏输血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乒乓球运动是集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运动,学习乒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开朗。
参考文献:
[1]田丽芬,刘庆新.如何培养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J].世纪桥,2007(7):136-137.
[2]谢勇辉,肖洪波.浅谈对中学生乒乓球兴趣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286.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对乒乓球课的兴趣论文】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反思07-08
信息课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07-09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教学反思12-20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学反思07-08
《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07-08
游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反思07-09
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07-09
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学反思06-28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学反思07-08
关注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