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管理制度管窥大学双语教学质量观论文

时间:2021-07-02 14:48:05 论文 我要投稿

试析管理制度管窥大学双语教学质量观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的同时也都在努力进行质量监控,从搜集到的一些典型质量监控文件看,大学的双语教学质量观存在着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混同、将产品质量和教育质量混同等认识误区,使质量监控等同于教学条件和投入的监控,缺少内部监控;且在质量评价上忽视学生的表现,使双语教学的推进面临着合法性危机。重塑双语教学质量观因而势在必行。

试析管理制度管窥大学双语教学质量观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双语教学 内容分析法 质量观

  尽管双语教学在中国发轫很早——清末的新式高等学堂中已经采用双语的形式进行日常教学,但当今大学的双语教学并非承接清末的统绪发展而来,21世纪初开始的大学双语教学运动因应于全球化浪潮和政府的全面推广。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提出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有关学科中推广双语教学。2004年8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进一步将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作为大学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因此,当今的双语教学是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推广的结果,与清末高校自发选择双语教学的历史际遇完全不同。作为政府推广的一项工作,其质量监控必然与之同时进行。然而,在政府主导的双语教学运动格局中,双语教学质量观却存在着诸多误区,误导着双语教学的实践。笔者拟通过对各种双语教学文件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当前的大学双语教学质量观。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系统性分析与描述所研究的样本,并进行量化数据整理以试图了解传播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受众的看法。研究者对文本有极大释义空间:研究者可以着眼于文本内容的任何面向,如霍尔所说,包括各种有意义的视觉符号、语言符号、修辞方式、作者的呈现方式。所有有形的符号视为相同的单位来统计,即假设每一个符号所造成的影响力是相同的,且符号出现的频率对受众造成的影响力具正相关性。

  本文拟对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大学双语教学管理文件进行内容分析。样本选择过程如下:以“大学双语教学管理文件”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从结果中筛选出具有完整文件内容的大学双语教学管理文件25份。这些学校既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大学,既有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有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院校,样本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通常从“如何说”和“说什么”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类目的建构,本着互斥、穷尽、可靠的原则,细分如下:

  1 “如何说”:(Howissaid)。本研究以文件名称为依据对样本进行分类,共分为3种:(1)推进(加强)双语教学的意见:在中国成文法体系里,意见多属于号召式的推广、提倡文件,规定了推广的途径但没有质量管理的具体规定;是某种新的政策或者制度实施之初的一些原则性思路的体现,可操作性不强。(2)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相对而言,管理办法是比较正式的制度载体,是对某种业已实施的事务进行日常监控以及资源分配的文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双语教学课程的管理办法同时也是其质量监控的手段和途径,其内容本身能间接反映双语教学的质量观。(3)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表:质量评价表是学校对双语教学进行直接评价的标准和工具,具体、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内部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说什么”(Whatissaid)。途径类目:此类目针对文件保障质量的措施而建立。依据本研究样本的对象和特性,设置所叙述和谈论的主题类目如下:课程开设与审批途径方法、教师水平、原版教材、激励机制。

  质量标准类目:此类目针对文件所表达的质量体系而建立,具体如下: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外语所占比例、外文原版教材、考试是否双语出题等,学生的表现与感受、学生学业水平。

  二、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思路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不规范的文件命名。双语教学的管理文件的名称不一致,但主要以办法、意见和质量评价表来命名。其数量依次是18、5、2,比例是72:20:8。从命名看,双语教学的管理制度还不成熟,管理文件并不规范。尽管以“意见”为正式文件名称是中国特色,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以“意见”为名的文件却起着正式文件的作用,但是“意见”类文件多带有不成熟、不完善、试行的成分。但仔细研读,我们发现5份“意见”中,只有长安大学发布的是典型的没有可操作性的倡导性文件,大多数以“意见”为名的双语教学管理文件与“管理办法”并没有实质差别。《山东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是此类文件的典型代表,它由5个部分组成:双语教学定义、要求、管理、工作量计算和其他,结构严谨,内容全面,并无空洞的倡议。尽管我们无法明了各校出台文件的背景和初衷,但几乎同样的内容以性质完全不同的名称来命名只能说明大学双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规范、正式的水平和阶段。

  两份质量评价表中的一份以“听课表”来命名,“听课表”是一种传统的质量评价手段,两份表格名称的差别悬殊。在双语教学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上,传统和现代并存,探索与规范俱在。

  综上,双语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说”的差别说明双语教学作为新生事物,其管理模式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管理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亟待解决。管理思想的不成熟带来的必然后果是质量监控的不完善。

  2 雷同的管理制度。对样本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尽管样本学校各个层次、地域都有,但双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却大多相似,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些学校的文件甚至是完全雷同,一字不差。行文方式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简称4号文件)相似,大多数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意义、开设范围以及教材管理方法完全取自该文件,没有学校个性。宏观地看,大多数样本文件都是没有针对自己学校的特殊校史校情而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提出双语教学的管理方案;文件千篇一律的行文和让人诧异的雷同使文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影响,同时也说明这个制度不是在内部自发生成而是在外部强势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教育部的强力推广在各校的施行中都多少带有应付、敷衍的味道。大学双语教学实际上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外部枷锁,是大多数学校的“秀场”,并非教学水平提高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3 管理的基本途径。样本文件的结构基本都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管理途径和质量标准。从管理途径看,文件都涉及这样的一些内容:第一,双语教学的认定,一般要求外语授课时间至少占所有授课时数的30%。第二,双语教学的开设管理,包括适宜开设的专业、双语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审批程序。第三,双语教学的要求,包括师资水平、教材、板书、授课过程中英语的比例、试卷所用语言等方面的规定,其中,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几乎都要求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如果确有困难,可以以英文版的讲义和PPT代替。第四,双语教学的质量监控途径,2份文件明确提出要进行质量监控,一般要求开展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各学院要成立由院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外语较好的同行教师组成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校组织教务处有关人员和校督导组专家不定期听课,并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到各学院。第五,对双语教学的经费支持,包括教材建设的经费支持和激励方式、标准。尽管各校的文件行文不尽相同,但几乎都围绕着这些方面在制定规范。

  4 质量标准。对于双语教学的质量管理,所有文件都从管理途径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规定,尽管从逻辑和字面上看,这两个类目是互斥和穷尽的,但在实践中它们却交叉严重,不能得到很好的区分。25个样本文件中,23个样本文件对教学质量的评判均无严格规定。以下是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考核的典型行文方式:“各学院对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应适时组织学生评教、专家听课、领导干部听课,及时反映双语教学课程教学情况。学校将定期组织专家听课、开展双语教学比赛、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双语授课课程的质量。”只有3个文件有明确的双语教学课堂质量评价表,即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在质量标准方面,搜集到的3份表格有一份只有一级指标,分别是原版教材、外语授课比例、板书是否外文。另外两份都有两级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内容:一级指标为教学态度、方法、内容、效果等;二级指标除了传统课堂的评价要素外,针对双语教学的单列指标主要有:内容先进、精练,讲解清楚、娴熟,口语标准、流利,重、难点突出,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外语授课比例达到30%,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选用教材质量高,有指定的参考资料,效果良好,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外语水平。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的权重为20%。 实际上,99%的样本文件都规定双语教学应保障以下几点:(1)教材。教师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要使用原版、影印版或自编外语教材,学生必须人手1册。(2)板书与讲授。任课教师用外语板书或PPT,授课过程使用外语讲授的信息量应达到50%以上,要有外文教学大纲并且上网。(3)考试题。课程考试以外语命题为主。

  三、评价与反思

  就管理制度而言,双语教学目前无疑处于一个起步期和探索期,但这些管理制度折射出一些共同的问题,反映出双语教学质量观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失误,笔者认为双语教学质量观的误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单模仿工业产品质量观。当前的教育质量标准,无论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指标还是本文所列举的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对外部教学条件的重视都超过了对内化于学生素质的教学结果的重视,究其根源,不难看出工业生产中线性质量观的痕迹。工业社会中工业生产的质量标准在全方位影响社会后,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工业生产中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对原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规范为充分和必要条件,在一切关联条件都得到有效控制后,产品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但教育过程迥异于工业生产过程,首先教育对象不是物化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和身体不是任由教师书写的“白板”,更不是能被任意锻造和加工的原材料;任何教育效果都是在学生的主动配合下才能取得的。同时,学校也不可能像工厂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和规格那样控制生源,工厂似的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在学校接受学生时几乎不能适用。因此,高等教育仅有好的外部环境是不够的。美国学者阿斯汀曾经指出高校声誉及拥有的资源和学生学习、发展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联,其他研究已经表明这种关联是不存在的,或者甚至是负相关的。就算有一流的教学条件也不一定有一流的教学效果。

  因此,以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的规范来评价教育质量是对工业文明的简单模仿,是对教育化约的理解,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

  2 将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混同。教育质量是内化在学生身上的态度、观点和行为的混合产物,其评价体系相当复杂,因此在我国建立其质量标准时重点在办学标准和运行过程,较少涉及对具体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估。以教学的外部条件取代教学的最后结果——学生身心发展,是当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本特点。双语教学的质量观受其影响,也从教学的外部条件方面来建构质量标准,具体来说,大多数学校认为双语教学质量保证依赖于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材是否原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认证和评估,更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绩效评价。以高等教育整体来说,其质量很难细化为学生的某种标准化的发展特征,若如此,势必限制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然而,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微观到一个具体的课程,其质量评价完全可以从学生发展的水平角度进行,不必再以外部条件取代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如澳大利亚的课程学习经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就是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育质量,从而改变了质量评估的外部性。

  3 将外部质量与内部质量混同。正因为当前的教育质量标准存在着以上两个误区,从而使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成为一种外部质量评价,并将其与内部质量混同。外部投入这样的质量观不仅误导教学制度重视硬件建设轻视教学绩效建设,更使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中出现一些不该有的盲点:比如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监控、完全忽视学生的表现,从而使双语教学华而不实、没有绩效观点,为双语而双语,使双语教学成为一个权力的秀场。

  不得不指出的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在全世界都以高校的声誉和资源作为评价标准,但美国学者亚历山大·阿斯汀(Alexan-derAstin)在2002年提出高校的质量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即才能发展),其评判标准是学识(1earning)和学生随时间而发生积极的变化。“才能发展”的质量观认为有效的对高校质量的调查包括:鉴定重要的学生成果;在控制重要的背景变量之后,找出这些成果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得到提高的;确定学生不同的大学经验是如何促成了这种成长变化的;根据这些变化对政策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改革。以此为指导,重构双语教学的质量标准必将会带来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试析管理制度管窥大学双语教学质量观论文】相关文章:

试析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论文03-30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07-04

试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论文05-02

试析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大学人的角色担当论文07-13

试析学生评价对课程安排和改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的论文03-11

双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11-12

试析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与择业倾向关系之研究论文04-19

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04-30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