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不理解学生的信息行为而不能进行有针对幽的相关教育,这种情况普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化日益推进,人类文化日益彰显“前象征文化”的特征;基础教育领域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受教育者相比,在信息技术素养上处于相对劣势,这就导致了“信息代沟”的存在。“信息代沟”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特别是信息伦理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克服“信息代沟”所带来的负面教育影响,需要从教师自身、教育管理者等层面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网络世代”
在理想的教育图景中,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如果不能熟稔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就无法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沉溺于网吧和网络游戏等电子娱乐方式,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文化却越来越陌生了,这一问题对年长的教师尤为突出。那么,这种师生间的文化“沟壑”日益凸显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走出这一教育困境呢?
一、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
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Tapscott,D.)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他的这一概念指的是在1999年这一年正处在2-22岁年龄之间的青少年。我们当前的中小学生也大多属于此年龄区间,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网络世代”。关于“网络世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泰普斯科特的观点明显过于乐观,他认为:“他们是年轻的领航员……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他们不会有个人主义,相反地,他们在紧密的人际互动网络中成长茁壮,并展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从总体上讲,以上这种论调显然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不相符。相反,在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中有许多人信奉伦理相对主义,他们不想让伦理法律作为他们信息活动的“羁绊”,总是希望在BBS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总是想往网上传什么视频就传什么视频,他们使用BT疯狂下载电影而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侵权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是基本认同“网络世代”“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的观点的;更为准确地,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网络世代”整体性地超越了他们的长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在受教育者面前丧失了应有的权威。网络成瘾的中小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资格干涉我们的信息生活,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文化。
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向往和热衷于信息生活方式,音乐手机、MP5、电脑甚至网吧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新兴的信息技术,这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常态,本身并无可厚非。其问题在于:基础教育的实践中, “网络世代”中小学生的这种特性会在教育中造成某种困境。
二、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的学理分析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ead,M.)对“代沟”进行了如下描述:“……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对于丰富多彩的信息活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有些班主任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学生会网络成瘾,对电脑这一“铁疙瘩”如此着迷。这类现象就是代沟在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表现,我们可以明确地称其为“信息代沟”。具体到教育语境中,“信息代沟”涉及到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一代及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小学生一代。
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进程中,年长一代教师与“网络世代”一样,都要面对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入侵”,但是这两代人对社会生存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不一样。未来学家托夫勒(Toffler,A.)等人认为,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提高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要面临一种大规模的未来冲击;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年轻人凭借着他们能够作出自由选择等优势,在某些方面比年长者更容易适应变化,他们更有优势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年轻人不需要再把年长者当作学习的榜样,这就逐渐改变了过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长辈总是充当知识与生活各个方面引路人的传统模式。这种长辈向年轻一代学习的情形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种类型理论”:她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当谈到“未来重复过去”这一类型时,称之谓“后象征文化”;当谈到“现在是未来的指导”这种类型时,称之谓“互象征文化”;当论及年纪长的一代不得不向年轻的孩子学习他们没有的经验这一文化类型时,称之谓“前象征文化”。
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一辈中小学教师与年轻一代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拥有两个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一是现实空间,另一是虚拟空间。这一情形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一次。在现实空间中,无论是年长的教师一代还是年轻的“网络世代”学生,他们当前正在体验的文化是工业文化、农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共同体。在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网络世代”体验的文化主要是“后象征文化”;而在信息文化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两代人体验的文化又主要是“前象征文化”和“互象征文化”,而且相比较而言,“前象征文化”的成份更多。因为在新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网络世代”都有可能是一个新手,这些信息技术对他们两代人而言都是第一次遭遇,所以在年长的教育者愿意学习的情形之下,他们两代人其实是在相互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互象征文化”。另外一种情形是,教育者作为年长一代,他们与年轻的“网络世代”相比,学习新兴的而且是在快速发展着的信息技术的意愿并不强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也不及后者。在这种情形下,年长的教育者是要向年轻的“网络世代”学习的,这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在现实空间中,年长的教育者一代与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同时“在场”的。而在虚拟空间中,情形则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年轻的受教育者,即“网络世代”“在场”,而年长的教育者并没有“进场”,也就是“不在场”。在这种情形下,就只存在着受教育者“网络世代”一代在场,如此则年长的教育者并不能理解年轻的受教育者的虚拟生活,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信息代沟”。出现这种情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年长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事实存在着的年长者在接受和掌握新兴事物能力上的相对劣势,他们可能干脆就不能或事实上没有进入虚拟空间开展生活。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形是,对于虚拟空间而言,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入意愿不强、能力不够,但是他们还是“进场”了,也就是说在虚拟空间里,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两代都是“在场”的。但也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场”了,但是他们“进场”的时间比年轻的受教育者晚,而且他们对虚拟空间开展生活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并不高,意愿也不强。在以上两种情形里,年长的教育者都不能为年轻的受教育者树立应有权威和行为典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年长的教育者需要向年轻的受教育者学习,如此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无论是在现实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只要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处于“前象征文化”之中——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今天, “前象征文化”统治力的日益彰显是客观事实—-教育者就会对受教育者“网络世代”的行为方式不能理解,两代之间就会在信息活动方面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代沟”的具体体现。 三、基础教育“信息代沟”的影响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代沟”指的是,作为教育者的中小学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年轻的中小学生在信息活动方面的差异。首先在这里肯定的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所谓的“信息代沟”,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并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应有权威。也就是说, “信息代沟”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代人之间在信息活动方面沟通的困难。例如,现在许多教育者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有许多青少年网络成瘾,而且网络成瘾导致的后果是这些“网络世代”学业荒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正常地与人相处,在社会意识、社会感情和社会技能上得不到应有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这些上网成瘾的“网络世代”,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响,其效果都不佳。因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响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有这种“问题”的“网络世代”,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对“网络世代”的网络生活了解不够,他们要么是对有这些“问题”的中小学生不管不问,要么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他们接触网络。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对这些网络成瘾中小学生的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本人熟悉和理解年轻人的信息生活,而“信息代沟”的存在使这种对年轻人信息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如果追究基础教育中教育者合理权威丧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信息知识与能力的缺乏,就是“信息代沟”的存在。对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信息伦理教育)而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需要具有合理的权威。合理权威的存在是教育中一些场合所需要的“令行禁止”的前提,合理的权威也是开展榜样教育的成功要素。而在信息时代,教育者获得合理的信息生活方面的权威就需要他们克服事实存在的“信息代沟”。
四、基础教育中“信息代沟”的克服
怎样克服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的教师与年轻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代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总体上讲,我们需要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与受教育者“网络世代”同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在计算机技能上并不比自己的学生熟练,他们不能屈服于这种无助的感觉,也不能认为这没有关系,而是需要重新认识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属于他们自己职业责任范围之内的事。”但是在现实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是教授信息技术的,所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对他们而言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所有学科都要渗透信息伦理教育,信息伦理教育不只是德育学科的职责,而应该是所有教育者的义务;又因为填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代沟”是提高信息伦理教育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而要填平这种“信息代沟”就需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之外,其他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必须对年轻的学生所共享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之间新兴的信息文化。总之,提高中小学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克服教育实践中“信息代沟”的关键,教师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另外存在一个问题是,学校管理层一般总是花许多钱来购买大量的信息技术硬件,而对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却是不重视的。这种做法一方面使这些教育经费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培训,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切实提高,使得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与“网络世代”学生仍然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不能够相互理解,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在“网络世代”学生面前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如此使教育的效能得不到提高。所以,学校管理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强调软件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填平教师与“网络世代”学生之间的“信息代沟”。这样就可以重新树立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合理权威,使其与“网络世代”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沟通顺畅,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代沟的议论文03-24
代沟议论文作文11-25
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探讨论文11-20
数学基础教育论文03-30
语文基础教育论文06-30
代沟不填也罢议论文10-16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论文02-18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12-01
代沟经典散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