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先挖掘出当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并且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这样才能逐步有效地解决当前地方院校就业难的局面。
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更为艰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而目前大多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主要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时的一时问题而已,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与决策能力都无法涉及,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对比,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就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容易“错失良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等各种交流媒介的发展,信息传递出现了广泛、敏捷、虚实难辨等特点。而作为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院校知名度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大多都处于被动状态。据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2.3%的大学生对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就业信息不满意或不清楚。同时,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对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不怎么了解,知之甚少。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不当,既“劳民”又“耗时、伤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得不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举行各类大型招聘会,但他们大多实行“全面撒网”,只求用人单位数量,不求质量及用人岗位的真实性,结果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致使一些毕业生反而因这些就业信息的虚假难辨、信息重复,遭受到各种“就业陷阱”。而对于地方院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大多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如果在就业方面费用数额较大的话,几乎都难以接受。
第三,就业指导工作体制不够完善,道德规范缺乏自我约束,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诚信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不对称,工作岗位单一,用人单位提供的用人信息不诚实,如虚假的招聘信息,随意更变用人要求、待遇条件等,致使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成本。
2当前地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
第一,责任意识。大学生就业过程一般要涉及到五个行为主体,即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所以学校应成立以主要领导为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负责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统筹协调各个就业环节,理顺各种就业关系,着实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就业工作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创造必要的就业条件,各院系也要相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质量意识。地方院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一是要坚持走市场化办学之路,要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取得学历证书,还能获得各种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和各项专项证书,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完全胜任国内各种人才市场的要求,要尽量把毕业生就业空间扩张到更高层次,要积极与港资台资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双向”联系,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二是建立与地方人才市场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区域优势,建立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毕业生能实践性地、高质量地适应自己适宜的工作岗位,确保毕业生生源质量。
第三,市场意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情况,遵循人才市场规律,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沟通,在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就业份额,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方式就业。还可建立校方就业网站,通过网络建立无形的就业市场,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择业机会。这样不仅为毕业生开拓了就业市场,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3 就业指导工作体制的创新
体制创新应是“以线带面”,即建立“以系为主体,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就业工作体制,其核心是建立“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信息、就业管理和就业队伍”五维一体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高校应建立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从学业、择业、创业和待业四个就业类别出发,强化“刚性基础,柔性方向”本科教育理念和“刚性基础,定向培养”的专科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技能,使就业工作的重心完成由“毕业生”到“全体在校生”的重大转变;二是各系创建精品就业模式,如靠学生创新能力在经济发达地区参加竞争的“能力——区域模式”,鼓励本科考取研究生“考研——深造模式”,建立专业实习期与就业试用期相统一的“实习——就业模式”等;三是各专业打造学生意向品牌,赢得求职的主动权,如通过理工科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为突破口,打造学生就业品牌,就业风格等。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早进行,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应从学生进人大学开始抓起,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服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辅导必修课程体系,实施职业生涯个性化设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4 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的原则
第一,全程性、全方位的整体性原则。要有所创薪首先就要突破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暂时性、局限性、片面性,而要切实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全程性就是要确立贯穿学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在毕业生面临紧迫的求职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它要求有组织地从四个阶段开展,包括成才教育指导、素质教育指导、择业理念指导以及进行就业政策和择业技能、信息咨询、心理辅导。四者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全方位就是指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其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文知识等方面。这就要求指导工作超越以往,将学生的人格形成、专业引导等融入其中,同时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引导方式,如咨询、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系统。 第二,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于不能及时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内容逐渐与时代脱节,呈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着如就业信息提供的多,就业观念指导的少;为完成就业率而为学生找工作出路的多,发现和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的少等情况。且当前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指导工作同样要与高科技接上轨,在传统形式指导的同时将卫星专网课程讲座,网络“人才—信息一市场”多维一体机制突显,使科技与就业指导课程、日常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测评等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第三,科学发展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思想认识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手段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要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义、核心,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即“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就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就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就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善择业观念,要敢于寻找新时期就业选择的理性时机,如可以学会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创业。二是学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学历为重点提升就业空间的就业思路,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要以能力的创新和内部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就业重点。三就是择业指导,择业指导就是指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就是要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解说分析,选择就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跟踪服务。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合理安排合理计划。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进行职业学习、职业选择和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并力争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就是各就业指导部门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政府机构、各省级政府机构关于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要让学生明知政策的实际作用,并落到实处。心理咨询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现在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某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信心,以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目的。
就是关于就业工作方法的创新。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继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有的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是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和效益的综合检验。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环节重点推进。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从专业特点出发强化市场意识,培养职业竞争能力,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议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从实际出发,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逐步有效解决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