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

时间:2021-07-04 08:39:34 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的政策舆论环境显著改善,但在高校教育现实中仍然存在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文章试从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与课程性质定位入手探讨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围之路。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教育;高等教育

  由国际现代语文教师联合会发布的《语言权利世界宣言》指出:“所有语言社群均有权决定其语言被表现的程度:……包括学前、初级、次级技术和职业性、大学和成人教育。”“所有语言社群的语言和文化必须在大学阶段作为研读和探究的主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特别提到“大学语文”类课程,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然而实践中,大学语文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边缘化的趋势却在不断加剧。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理论研究、教材、师资等基础问题长期搁置,致使大学语文成为很多高校中名副其实的鸡肋,困境重重而突围乏力。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1.大学语文师资力量不断弱化,教师学历及职称均有降低的趋势

  据王步高等撰《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师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为10.78%和39.92%,而2006年仅为9.1%和36.99%。2004年博士比例为15.41%,2006年仅为13.01%。”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科研、晋级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大学语文的接力棒总是倾向于传给新进教师或学历职称低的教师,且教师流动性大,在大学语文教育上难以有经验和思考的累积效果。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些高校‘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还势必对课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有固定的教研室,队伍也较稳定,但教师在从事科研、发表论文方面都有困难,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没有专设的教师,而由新加入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大学语文’教学,这些教师只是将此作为过渡,甚至有的全由研究生上课,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由于教师兼职多,专业性大为不足,水平不高,人员构成极不稳定,又缺乏学术带头人,师资问题会逐渐凸显。”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在语言学家王宁的倡导下实施新的“大学语文”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强调以师资的高标为定位,教师团队包括易敏(古代汉语学科教师)、李山(中国古典文学学科教师)、康震(中国古典文学教师)、杨联芬(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教师)、李正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师)等名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这种强调师资“高标”的改革路径给大学语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这种实验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并没有指出一条教师培养、提升以及监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仍然是困难的。

  2.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课程性质界定不明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校重新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起至今三十余年,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仍然悬而未决,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造成教学实践的混乱。“语文”二字的释义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常见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其一,语文即人文,认为人文素养培育是大学语文主要职责。以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这一观点大大扩充了传统语文的内涵,使其与注重知识传授的高中语文区别开来,接受度很广;但也导致大学语文边界不清,反而丧失了学科的独立性。

  其二,语文即文学,认为文学大于语文,强调回到文学经典现场,以优秀的作品和教师开放多元的讲解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文化认知和人文情操。这一派别强调了大学语文的本体性,但是在实践中被认为与文学专业的教育界限模糊。

  其三,语文即语言文学,在实践中强调听说读写的技能养成,这一派别在实际操作中常受到“高四语文”诟病。

  模糊的课程性质界定,也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作用似是而非,因而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材编撰无序,选用随意性强

  大学语文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也直接影响了教材的编撰与选用。第一,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如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经典的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即有相当一部分篇目与高中语文内容重复,使大学语文难以摆脱“高四语文”的帽子,降低了教学双方的热情。第二,大学语文教材繁多,但很多属受经济利益驱动而为,在选文及体例编撰上并无新见,简单重复甚至错误百出,质量低下。第三,新的优秀教材推广难,教师仍习惯选用熟悉的老教材,致使新的教研成果转化缓慢。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围

  近年来,大学语文的外部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而有关大学语文的媒体报道网络讨论,在改善大学人文教育环境提高大学语文教育质量方面也已达成共识,诸多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实例让人们对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之一“大学语文”寄予厚望。但是这些让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倍感鼓舞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并未给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带来实际的改变。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教师发展瓶颈明显的情况依旧存在,大学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愿景。借外部环境之东风,推动大学语文高校内部制度环境的实质改善,是大学语文教育突围的必由之路。而简单地将大学语文的重担交给教师,片面谴责教师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是无益大学语文的良性发展的。

  1.确定大学语文教育学科归属是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平的关键

  目前,摆在大学语文教育面前的一个现实的基础问题是,大学语文教师没有自己的“阵地”。长期以来,面向全校公共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附着在中文院系或外语院系内部,似乎只是专业学科的衍生品或者寄生物,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大学语文教师科研成果难以得到肯定,在职称评定的诸方面难以得到认定,晋升困难。因而大学语文教师的流动性和临时性成了必然。这一情况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简单重复,深度有限,创新困难。尽管舆论将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希望寄于大学语文这块阵地,但事实上却成为大学语文的难以承受之重。

  近年学界对重视大学语文的空洞口号已经逐渐落实为对改变相关学科体系和制度的呼吁,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给大学语文一块可持续发展的一亩三分地。“大学语文”是公共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一个学科。多年来高校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多为教学主导,却忽视了其专业内涵,使大学语文难以获得专业研究的养料补给,而愈加营养不良。2011年南开大学陈洪、李瑞山在《“大学语文”应有明确定位——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问题》中探讨大学语文学科建制问题。文章认为,依附于其他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强大的中文学科力量的学术支援,同时又有自身的学科内涵和特色,应逐渐形成有独立内涵和特定研究对象的一个专业。具体来说,“‘大学语文’涉及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各专业为基础,又兼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因素;而在中文一级学科中,又关涉中国文学(含古代和现当代)、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不同的二级学科。‘大学语文’专业建设的关键,就是如何重新塑造学科和课程理念,如何在这一特定理念的指导下,融合不同的学科基础,构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主体;同时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实现有学术意义的突破,形成以语文为本位而又具备多学科知识资源的课程特色。”这一设想任重而道远,却是大学语文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高校扎实开展母语教育的可靠途径。

  2.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明确大学语文的性质是大学语文生存发展的保障

  由于顶着“语文”这顶似是而非的帽子,“大学语文”常常被认为是高校专业中文教师的教学冗余,科研更是常常处于真空地带。大学语文在性质定位、内涵外延等基础问题上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在教学中常常依教师个人的专长和研究兴趣各执一端,因而学生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淡薄,不知道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有什么区别,不知道大学语文教什么。大学语文的意义对师生来说都萎缩为2个学分,而抽离了其应有的充盈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大学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教什么?大学语文怎么教?类似这样的基础问题不明确,大学语文的生存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都将大学语文置于母语教育的层面上予以强调。2006年11月,时任高教司副司长的杨志坚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报告,报告谈到“我觉得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在这一层面上,它的性质就是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区别于浪漫的文学教育,注重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008年11月国家语言文字管理委员会发布《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一节为《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做了更明确的界定,并与外国语文教学、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相区别,厘清了大学语文的内涵。报告认为:“这里说的‘母语高等教育’,特指高等学校中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文教育,亦即习称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称之‘母语高等教育’,是为揭示其根本属性。一般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既根本有别于外国语文教学,又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以字、词、句、篇为基本内容,以能力训练为主的模式,也有别于中文专业的语言学类别的课程;而是以经典的或优秀的母语即汉语文本为材料,以阅读解析鉴赏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计划课程的一种。”

  “大学语文”的“母语高等教育”定位得到了部分学界认同和学理阐释。

  杭州师范学院何二元《大中衔接:大学语文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母语教育确定为语文本位,避开了人文教育、语言教育等长期以来的争执不休。文章认为“假如我们能够换一种思路,比如不把‘大学语文’看作是一个严格的学科名称,而只是和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相似的一个偏正词组,那么需要回答的便只是‘什么是语文’的问题。当然这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至少不会危及到学科本身的成立,因为从来没有人会质疑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存在的理由。”这一阐述将大学语文作为整个母语教育的一个阶段,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并列,解决了长期以来因为“大学”二字而产生的诸多试图拔高大学语文而出现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争端,理顺了大学语文教育的逻辑合理性,有利于大学语文在母语教育框架内的科研教学实践开展。

  将“大学语文”界定为“母语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确立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诸多人文教育、政治教育等领域包围中的独立品格,重拾母语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使母语教育在国民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获得连续性。但是这一定位目前仍停留于理论讨论和探索阶段,尚未获得普遍的理论认同,也未进入普遍的教学实践,在教材编撰推广和教学实验方面仍然有广阔的工作空间,任重而道远。

  三、结语

  在学科体系中承认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在课程性质上与高校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区别开来,在母语教育的层面上予以界定,是大学语文突破现实困境,生存发展,焕发生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不可逾越的基础环节和必由之路。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突围儿童作文困境小学教育随笔06-21

高职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困境教育论文01-07

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论文03-30

语文知识教学的困境与突围12-05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困境与教育教学评价改教育论文01-21

文言文诵读的困境与突围06-01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01-18

对宝玉教育的困境随笔11-30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论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