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机制论文
摘 要:基于“共生”理论,主要研究了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的机理,认为“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的建设应倡导“捆携式发展”思路,避免“单体发展论”,“学生社团”通过某种方式存在向“创业店铺”转化的可能,研究同时指出这种转化存在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和对称互利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等三种模式,最后分析了“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的能量生成。
关键词:共生理念;学生杜团;创业店铺,转化机制
1 共生理论下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的可能性分析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c Bary)在1879年提出,最先在生物学领域出现,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原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模式的特点即互相依托,协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形成完整的生态;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加适应环境,从而导致共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一般意义上讲。形成共生关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聚而成的特殊组织:“创业店铺”特指一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由学生自己经营的校内创业门店。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学会就业和创业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高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等多种形式;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学生社团活动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活动范围来看,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相对封闭的方式变为更加成熟,正深入社会实践,呈现出深刻的社会性,这不仅为学生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搭起平台,更使“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的转化成为可能,为大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中经历风雨,培养自主创业精神,加速自身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1.1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组织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高校“学生社团”与“创业店铺”两个主体的自然存在及前者向后者转换过程中,有众多基础要素共生同存,如共同的环境、社团和创业店铺的组织形式经营理念、资金的筹集方式、规章制度等,这为实现转化提供了内涵上的可能,这些要素构成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基本共生单元,并在互利共生的基础上为取得共赢奠定了基本条件。
1.2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模式
研究表明。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吴鸿认为共生共荣是共生的深刻本质,这可以理解为不是排除,而是合作,不是冲突,而是融合。经研究,笔者认为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存在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和对称互利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模式的寻找为“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操作可能。
1.3 高校“学生杜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在条件,构成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性质的兼容,从本文引言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活动范围及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保证了相当多的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发展,部分职业院校对职教的探讨性发展又催生了创业店铺的产生,二者在开发上既有“经营”背景的相似性又有“资源赋存”的互补融合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
2 基于共生进化的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运作模式分析
2.1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其行为模式属寄生,其组织模式属点共生,寄生性表现在转换中依赖共生体中的某些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以说是关联性很强的两个主体之间资源的开发或发展。例如,转化可以考虑在资源的相互利用上,实现“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内部互联;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没有分工和协作,没有相互制约。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这两大组织中,“创业店铺”所需要的经验、管理理念、主要学员的管理风格等零碎元素需要在“学生社团”得以培养,从这个角度讲,其行为模式属于寄生,其组织模式属于点共生。显然,这一模式的运行效率比较低,转化所带来的效果还很有限。
2.2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其行为模式属偏利共生,其组织模式属间歇共生。在学生正式经营“创业门店”前,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得以锻炼,学习,汲取创业元素,在有机会正式经营“创业门店”后,便在人才输出,经营理念探讨等方面,调整共生关系,实行相互转化,但是机遇、共生周期都有限,虽然这一模式把“学生社团”和“创业门店”各自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优势转化,引起旁侧效应,但是由于其基础首先是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否则,也易于引起短期行为,从而不利于长期发展。
2.3 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
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其行为模式属对称互惠共生,其组织模式属一体共生,“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双方的发展需要相互促进和支持,互利共生,“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学生进入“创业店铺”奠定了经验基础、管理经验、务实精神和创业理念等,“创业店铺”的经营又会为“学生社团”的丰富繁荣起示范促进作用,主体双方在具体操作深层次过程中可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一体化共生(见图1)。
3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的能量生成
上述“共生进化”的运作模式为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操作上的几种范式,但是如何才能促成转变的有效运作,如何有效探讨大学生社团发展与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共生理念认为,共生体转化的动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共生能量的大小,这又为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方法指导。
3.1 在转化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共生同存”理念
大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社团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社团实践情况考察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团和创业店铺有相识的背景,甚至有重叠的管理人员,凡是社团活动比较活跃的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整体状况也比较好,大学生创业成就就比较突出,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3.2 在运营模式选择上,必须注重“共生进化”理念
在上述探时的三种共生模式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是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而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小,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效果最好,从而推动双方的共同进步。因此,从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大背景着眼,对大学生社团的性质、特点、机制加以分析,应该倡导“捆携式发展”,避免“单体发展论”,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
3.3 在运营方式选择上,必须注重“界面畅通”理念
共生理念认为,畅通的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结果导致共生过程中新能量源不断产生,促进共生系统共同进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团活动其实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拓展具体目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无论是从整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看,还是从具体的社团活动看,从双方运行的动力机制和促进因素相关,主要体现在观念拉力、教育推力、内驱动力,评价促力等方面是一致的,研究表明,社团干部素质拓展与创业门店的经营关联度极强,社团干部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拓展、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务实精神和效率意识、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等,都将为学生创业准备条件。
4 结语
共生理念作为一种被大家广泛认同的理论,很快被吸引到管理学中,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应倡导“捆携式发展”思路,避免“单体发展论”,如果从共生理念的视角分析,本文可得出如下结论:①从理论方面;“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存在内在关系,可以协同经营,共同发展,②在实际操作方面:要确保在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为其所在的共生环境提供双向激励,如政策的扶持等,并正确利用转化的各种模式;③转化的能量生成方面;要注重以共生理念为统揽;在运营模式上,注重共生进化,在方式选择上,注重界面畅通,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或社团发展,或创业教育单体方面的研究,如果能运用“共生”理念,把两者结合研究,将会开拓研究高校社团或创业教育的新视角,产生好的效果。
【基于共生理论的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现实路径的论文03-30
长效机制环境治理论文05-24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及机制论文12-31
创业与管理论文04-06
基于高校科研管理的教师激励机制论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