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教育;三个部分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只要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教材作为媒,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碏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2005.7.
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2002,6.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
[3]刘奔丽,杨景春.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思想概说[J].绥化师专学报,2000,2.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悲剧性人物论文08-28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08-07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11-15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05-22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05-14
浅析《诗经》中女性描写11-25
余光中《乡愁》的哲学美浅析06-17
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浅析06-08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