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六个支点论文

时间:2021-07-04 18:26:36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有效教学的六个支点论文

  论文摘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产生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要有合情的逻辑结构;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引;尽量使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教师在课上要给学生“隐性”的帮助;促进课堂生成等。

关于有效教学的六个支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问题情境;问题明确;高认知;课堂生成

  有效教学作为始于西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当时它的理论依据是实用主义哲学,许多人用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我国当今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已愈来愈全面,认为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产生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但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操作,才能使课堂更有效呢?笔者观察了几百节现场课,认为按照课堂发生、发展的顺序,产生有效教学不可或缺以下六个支点。

  一、恰当的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现实,提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其认知冲突,产生认知矛盾即“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熟悉产生兴趣,愉快产生兴趣,相对痛苦产生兴趣(毅力锻炼),最终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产生有效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原则:

  1 触及问题本质。

  问题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关键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从事的操作、观察,或实验、探究、猜测等活动才具备实效性。

  2 激活学生旧有认知和以往的学习经验。

  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一种缄默知识,更多的是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外显,学生的意会、感悟而获得,是在“做”中学和“做”中积累。例如:在学生第一次面对求解-分式方程时,如果教师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求解方法,而直接告诉学生:“要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就失去了一次激活学生旧有认知和以往的学习经验的大好机会,也失去了一次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机会。因此遇到解分式方程的问题,最好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模型,自然地探究方程的解。

  3 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催生学习欲望。

  新课程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成为有效课堂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这就需要上课伊始,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情境首先要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催生学习欲望。如在讲频率估计概率时,可以提出“你准备如何知道全世界60亿人口中大约有多少人不能卷舌?”在讲随机事件时,可提出“你知道人的心脏长在身体的左边”是必然事件还是随机事件,长在哪边的可能性大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等。

  二、合情的逻辑结构

  有效教学有其合情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是依据学情和知识脉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通俗的讲教学脉络要清晰、自然,课堂的“根”、“茎”、“叶”是清晰的,一节课讨论的问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如概念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如何引入这一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概念如何在规律中体现,概念如何运用等。如进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教学的脉络应当遵循下面的逻辑结构进行:“先研究引入绝对值的必要性一找引入的切入点(观察数轴上关于原点两侧对称的点所对应的有理数的特点)——下定义——研究定义的合理性——理解概念(理解绝对值的代数与几何意义)——概念的运用——构建新概念下的运算王国。最后是概念的精致,即寻找新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以理解新概念,使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到顺应。

  再如,研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教材设置的问题是在两个三角形边和角六个元素中,寻找使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最少的条件,使学生自然的进入“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探讨。这些问题之间都是逻辑相关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十分热烈,如笔者听到了这样的一个授课片段:“在讨论完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的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提出“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的发言很踊跃,一学生说“不一定全等,如我的30度的三角板与老师的30度的三角板虽然有三个角对应相等,但它们不全等。”另一个学生说“我画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显然它们不全等”,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可以说的再清楚些,前边我们刚刚讨论了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知道,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三个角对应相等的,即两者是等价的。所以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是教师提出了合情的逻辑相关的问题,才产生了如此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明确的问题

  有效课堂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指引,问题水平决定提问的价值。有研究表明,教学现实中,教师80%的课堂时间花在课堂提问,可惜只有约30%的问题是明确的`。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其实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在于教师的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教师稍有不慎就无法准确应对学生的回应,有人形象的比喻:“教师接不住学生投来的“球”,几乎同时教师抛出去的“球”也就模糊了,学生跳的再高也够不到这个“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   课堂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下深度了解学生,还需要课上及时诊断学情,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另外,还需要教师积累大量的教学缄默知识,储备大量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实例,以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再者,教师需要学习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反复追问自己,学生会怎么想,为什么这样想,他们还可能怎样想?我如何应对,如何尽快的做出反应,提出明确的问题,智者还常常把提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自己更有的放矢,教学也会更有效。

  四、高认知状态下的学习

  有效教学应尽量使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数学学科提出,把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类型称为“认知要求”,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际达到的思维类型称为“认知水平”。人们通常将认知要求划为低层次要求和高层次要求两大类型。其中低层次要求又区分为记忆型和无联系的程序型,高层次要求又分为有联系的程序型和做数学型。高层次要求一般催生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

  美国学者Stein和Smith发表的《在四种认知要求水平上的数学任务特征》,这是到目前为止被广泛用来分析数学课堂认知水平的经典工具。人们利用这个分析工具,发现了四种认知水平的联系、相互转化以及各自的定位,如:

  (1)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实施带有高水平认知要求的教学任务是困难的,很难顺利完成,在教学中它往往被转化为更低要求的问题。

  (2)在教学任务始终鼓励高层次思维和推理的课堂上学生收获最大;而那些始终维持在记忆型、无联系的程序型任务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收获最小,甚至会破坏他们数学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

  (3)教师对学生思维和推理的支持方式与程度,决定着高水平认知任务的最终命运。

  (4)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就必须选择蕴含更高层次思维方式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尽管面临着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被降低认知水平的危险,但人们一致地认识到低水平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导致高水平的认知参与。

  (5)并不是说所有的数学任务都必须转化为高水平的认知任务,就会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和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每一种数学任务“各得其所”,有其独立存在的充分理由。

  有效课堂不仅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更强调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参与,使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实质上等价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参与课堂活动。那么,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活动呢?我认为切忌不要让那些纯技能的东西占据学生注意的中心,而应当让动脑筋思维、寻找联系与决策和转折点来占据他们的头脑,如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类比、发散、归纳、猜想、概括、推理或从事问题解决的活动,学生收获不仅最大化,更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五、实施“隐性”的帮助

  有效教学必须体现教师的作用。真正科学的教学理论既重视教师的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作用。虽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他认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重要,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教贵在度,学贵在悟”,美国著名的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教师在课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隐性”的帮助,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近似于在发明、创造。

  教师的隐性帮助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搭脚手架”,教师搭的“脚手架”就要围绕寻找“接合点”和“线索”进行。还可以多问“为什么”,“还可以怎样”。教师的“隐性”帮助有许多角度如根据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从发散角度帮助,从类比角度帮助,从归纳角度帮助,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高度帮助,从指向学生动手操作的角度帮助,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帮助等等。笔者听过一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第二课时。教师提出“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经过学生画图操作、观察都能认可,但对于不是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教师却直接给出了反例,可以说教师的帮助过当,学生没有经历高认知参与,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结论,也失去了一次催生学生“类似于发明创造”的机会。还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浓郁热情就此停止了。再如,我们在研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时,可从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帮助学生找到探索的角度,这就是“隐睦”帮助。

  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今天,教师的“隐性”帮助尤为重要。

  六、促进和放大课堂生成

  有效教学一定是促进课堂生成的教学。胡庆芳编著的《美国教育360度》一书中写道:“教学是一种合作性和生成性活动”作为美国中小学有效教学的一条原则。课堂生成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发生了教师“预料之外”的学生回应或质疑。这一现象的产生恰是教学的价值所在,因为任何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学生有生成意味着意义学习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我们知道,学生的灵性常常是昙花一现、如何留住思维的花朵(也许是蓓蕾)是有效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这也说明,促进和放大课堂生成是现代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产生有效教学的支撑点也绝不止本文所述几点,但是不管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使用怎样的教学素材,也不管教学过程如何展开,教师都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最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效教学的六个支点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有效教学论文04-12

人生支点议论文05-18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论文07-18

中考作文的有效教学论文02-25

小学音乐有效教学论文03-29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论文03-29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论文04-19

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论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