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论文

时间:2021-07-05 19:32:23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思路,或者说有一个基本的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这种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可初步归纳为“七个字”,即读、思、议、品、评、联、练。

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论文

  一、指导学生“读”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读。怎样读效果好,教师应对学生给予指导。就学生读的方式来看,有默读,有朗读;就组织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分角色读,有齐读;就体会内容读的要求来看,有带表情的读,有重、轻音区别之读。如此读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指导运用,并逐步使学生掌握读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教学小说节选、短篇小说适合于学生默读、自由读,因为小说课文篇幅较长,默读速度快,自由读可静心领会故事情节;教学诗歌、戏剧、散文,适合于朗读,有表情地读,分角色读,因为这些课文的内容富于情感,有利于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不断品味;教学有些议论文则应重视重轻音的区别之读。总之,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予重视。

  二、教会学生“思”

  “思”即思考问题。思考什么问题,怎样去思考,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方法技巧。一般来说,教学一篇课文,就学生阅读的整体要求来看,教师要教学生思中心,思艺术表现手法,思语文特色等。怎样思呢?这就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比如,思记叙文的中心应把握故事情节思考,而故事情节的领会又应从地点的转移、时间的先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方面去把握;思议论文的中心,应把握标题并考虑结构是否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去思考;思说明文的中心,应把握说明对象的中心说明句,结合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去思考。思文章的表现手法,应逐步让学生掌握记叙文应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手法,议论文应用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基本论证方法,以及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作诠释等几种说明方法。思文章的语言特色,主要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变换特点、语言感情色彩等方面的.领会。

  教会学生思,不一定是在指导学生读后才教思,它靠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和思的能力。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阅读一篇新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思,读后不免会感慨万千。

  三、组织学生“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学生初读了一篇新课文,教师组织学生2人一组或4人一组不等进行讨论,是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方法。议什么?就获取知识信息的角度讲,最只要的是议论文章的中心。怎么议?认识论的角度讲,还是要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议论。比如要明确文章的中心,首先得了解故事情节、段落大意,而要了解故事情节段落大意又必须把字面意思弄明白。总之,先议什么,后议什么,教师应组织有序。值得说明的是,每次讨论的中心问题不一定都由老师提出,有时启发学生提出,让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内容提出来让大家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品”

  “品”,即品读、品析之意。品的要求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后深入领会其表现手法和语言妙处汲取精华。品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指导。“引导”的含义是带领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所以,教师的这种引导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有时教师甚至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示范。品什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决定品的重点。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意思构思匠心独运,不少语言精练含蓄包含丰富的意味,值得品析。

  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1)这篇小说用第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用我回忆20年前的口吻来写,而不用当时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3)开头两段先勾画江南小镇酒店格局和社会风俗,然后在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如果改成“掏”、“付”意义有什么区别,等等。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激发学生“评”

  “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评课文,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的评论可以是整体性的,也可以是课文的局部内容。所谓激发学生评,就是教师针对课文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去思考并发表见解。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值不值得同情,《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到底愚不愚,《范进中举》中的范进54岁能中举值不值得赞扬,菲利普夫妇是不是讲道理的人,等等。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疑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六、开导学生“联”

  “联“的含义,包括联想和想象教学是课内外语文衔接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可谓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联想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根据课文中的有关事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想象则是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社会实践的现象、感觉等的再造想象。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是不够的,启发之后有时还需要开导。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一部乱蓬蓬的胡子、衣服又脏又破,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乞丐。学生如何对乞丐进行深层思考,这需要教师开导: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乞丐,他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懒,是自然灾害,是行骗,这些乞丐会不会消失,有没有治理乞丐的好办法,这些即是问题又有选择答案,会引起学生的思索,对于培养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再举例说想象教学。针对孔《孔乙己》中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推论结局,教师可启发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并这样问学生:

  (1)仍旧好吃懒做,悲哀地死去?

  (2)遇到好心人,赡养他后半生?一改过去懒惰的行为,以手工生活为生计?

  (3)他的断腿治好了,仍苦读经书,终于中举了?如此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可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大脑,使学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七、布置学生“练”

  “练”即练习、训练。如上文所说,阅读中的联想和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训练,真正对知识的巩固、对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必须经常布置学生做好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是布置学生写,写阅读内容提要,写课文点评,写课文读后感,写阅读联想和想象作文等。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二是布置学生背。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而且要引导学生大量地背诵一些优美的文段、名言警句。因为知识是能力的源泉,“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背诵的目的是便于灵活运用。

  以上这“八个字”的教学,重在突出学生学法的指导,有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七个字中的前三个“读”、“思”、“议”,重在指导学生会读课文,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后四个字“品”、“评”、“联”、“练”,是探究式的学习,则偏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