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论文
[摘要]高校中的贫困生是一个数量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面临着经济、心理“双贫困”。如何让贫困生“精神脱贫”,融入大众,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本文试分析了建立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 支持系统 构建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往往容易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们面临着在处世能力、生活机会方面的社会性贫困,从而导致了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面临着经济、心理“双贫困”。高校建立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贫困生负面心理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负面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面对现实,他们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愧对父母,心理上产生内疚感、无助感和人落感。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这种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2.家庭和以往受的教育方式也是贫困生负面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贫困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家长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火或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发脾气,当着别人的面莫名其妙地打骂子女,并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
3.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负面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而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孤僻、自闭的主要原因则来自于对自我意识认识的偏差。
二、建立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贫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这种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并进一步妨碍其个人成长。针对这类情况,建立贫困大学生的支持系统非常必要。
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探索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目前,国家有关大学生扶贫的政策尚不系统,现有缓解贫困的措施主要是单纯的经济保障,如奖学金、勤工俭学和免息贷款等,经济政策色彩偏浓,情感支持较弱,因此高校贫困生的支持系统要以政策支持和心理支持为两大支柱,同时配合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全方位,多层次的关心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框架的探讨
经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框架可以分为两大支柱,四个平台。所谓两大支柱是指政策支持和心理支持,四个平台是指心理知识普及、个别咨询、集体咨询、心理互助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经济政策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以酬代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感恩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心理政策的原则是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鼓励他们正视困难、积极进取,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而四大平台的应用:心理知识普及、个别咨询、集体咨询、心理互助、心理学科研则应该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心理知识的普及应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课程与讲座。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其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活动也是帮助这些学生打开心扉的好办法。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俭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一方面,社团将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社团也给贫困学生提供了舞台,为他们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
个别咨询可以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相结合,学校应为每一位贫困生都设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
集体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依托团体情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
心理互助:心理互助实质上是一种同伴教育,助人者和受助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并且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随着环境和自身面临问题的改变而相互转换,从贫困生的层面上来看可以培养一些接受过一定专业心理助人技能培训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互助员,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同学当中开展心理帮助活动。由于贫困生这个团体的特殊性,让也存在这些问题的同学去帮助其他的同学,会使受帮助的同学减少抗拒感。助人者能够用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助人技能帮助求助者,能够在助人的同时获得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从而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格梅著,冯川译.爱与意志[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75- 76.
[2]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02) .
[3]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03) .
[4]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5]江峰.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前沿.
[6]毕灵敏,彭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06,(03) .
[7]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伦理标准构建论文08-19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12-30
浅谈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性拓展论文08-14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08-17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预警体质构建论文08-15
浅谈高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论文08-17
浅谈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09-20
浅谈高校钢琴教学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