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论文
一、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
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主要表现为某一知识、学科与学段的学习对后来学习所提供准备程度的价值判断,比如初中教育为高中的学习准备程度等。所谓内适,是指“内部自己定义的自我完善的系统要求,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或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以后阶段的学习、为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准备的充分程度”。同时,教育系统内部制定的其他标准也是内适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如初中的学业中期考试等。这种内适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观,关注的是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多大程度上满足教育系统内部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育系统内部往往通过学科课程的实施来保证质量的实现,这就导致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标准,强调考试的效率、公平和正确。评价者主要是国家及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方式采用绩效责任考核的形式,其目的是通过量化的评价结果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社会公众也主要通过学校在教育系统内部评定中所获得的声誉等方面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基于此,若学校声誉等级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就高; 反之亦然。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以“学业至上”为核心,强调“学业成绩”的标准化测试,一方面能最低限度地实现效率、公平的评价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初中学校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如教育功利思想盛行。为了取得“学业成绩”的良好表现,争夺优质生源现象在初中学校越来越突出,部分学校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招收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校相信,只有获得足够数量的优秀生源,学校才能在考试中占得优势。同时,考核学生成绩时候,部分学校只考核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以便在教育质量评价中获得好评。在评价结果上,初中学校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学校成为所谓的“被薄弱学校”,部分学生成为所谓的“学困生”。这里的“被薄弱学校”是专指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困生”是专指学习成就差的学生。久而久之,学校由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影响而造成的学校声誉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初中教育资源在分配上有失公允。由于受社会结构的制约,所有的初中学校并不是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那些办学条件、生源素质、师资水平好的学校往往与社会利益的上层对应,这也符合鲍尔斯和金蒂斯所认为的“对应原则”。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学生往往进入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社会化模式。同时,“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的目标和期望( 以及学生对各种教学和控制模式的反应) 因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而不同”。
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仅仅用“学业成绩”这唯一的标尺来评价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够科学。这种价值观强调学生“学业成绩”,使学校获得了声誉,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社会表现就很好。目前,社会各界对初中功利性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甚为不满。同时,由于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界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评价对象单一,主要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学业成绩”,相对忽视中等职业高中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评价,这也是社会对初中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责的另一因素。
二、外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
外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的人才为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作准备的充分程度的价值判断,实质上,这是一种以社会为评价主体的质量满意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是评价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实际需要。所谓外适,指的是内部提供的服务满足外部如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它强调的是内部对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它克服了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仅仅关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评价主体的“硬”要求,尽量满足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这一教育质量评价观认为,“社会公众对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表现上的满意度,包括学生自己在步入社会后对所接受教育的满意度,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更为根本的标准”。以学生社会满意作为标准的外适性教育质量评价价值观,可以使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软”评价更为合理。以“社会满意”为核心的外适性教育质量评价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在评价方式上建立以社会公众为评价主体的教育评价机制。除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硬”评价外,家长、社会等也应参与到评价当中,实施以促进学校适应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软”评价。这就改变了内部以学校为单位的学校评价方式,补救了评价方式的不足; 改变以“学业成绩”为核心的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价值观造成学校之间因学生“学业成绩”攀比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主要关注学校在教育资源投入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与上一年相比是否有所进步; 同时,这种教育质量评价需要对学生的社会表现进行资料搜集和追踪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彻底地知晓社会各界对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使初中学校的教育质量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外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以“社会满意”为核心,改变了以“学业至上”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破除了以“高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工作—富足的生活”这种简单的逻辑作为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社会满意”的教育质量评价价值观是对“学业至上”为核心的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价值观的超越,它不仅仅关注学生易于表现、易于监测和量化的指标,更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等内隐性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往往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取得的社会表现所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过分强调教育的外适,其功利意识也非常明显。这种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观强调国家导向、社会导向,重视外部社会满意在教育系统的实现程度,容易忽视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最终影响到提高外适性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
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是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主体的主动建构与完善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教育质量评价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以体现社会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为一个重要目标。就个人而言,通过教育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也即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创造,能大大促进精神文明成果的提高,是提高全社会人文水准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个适”,指的是内部满足个体的个性完善与主体的主动建构与完善程度。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幸福”。学生被赋予主体地位,人成为“为我”之人而不是“为人”之人。其实质是教育的人文质量及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体现。这就超越了知识追求或社会需求等功利性取向,注重学生导向和人文导向,适应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是以“个人幸福”为核心。这里的“个人幸福”,正如霍尔所言: “教育的一个精神是,年轻人被教育成能为他人的幸福而存在,并能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得幸福。”这种以“个人幸福”为核心的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属于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体现。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是在对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过分强调“社会满意”,更多表现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培养。在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下,个人幸福只有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才能得以间接体现,这种忽视人性的“社会化幸福”扭曲了教育本性。如建国以来,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明显地体现为“社会化幸福”的价值取向,即以“阶级论”“以经济建设为重”“政治论”和“适应论”等哲学主导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话语权。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较多地认识个体“生存”问题的重要性,却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如价值、意义的必要性。初中学生的个性和个人幸福被“社会化幸福”所湮没。这就导致初中教育漠视“中考”中不考的“无用”综合课程,以消极态度对待考试不考的所谓“副课”。由于教师不关注初中生的精神培育,导致初中生精神世界匮乏,为学生早恋、逃课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观,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高于结果性评价、目标性评价。这就有利于改变一味地重视教育的结果,如学业至上,社会满意等的偏差,看到人的发展和幸福是在过程中实现,使学生不再成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绘的“洞穴中囚徒”,具有抬头看远处的能力,而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洞穴之外的空间中存在。此外,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也重视个体非理性幸福的缺失。目前,初中教育质量观被知识本位的范式所主导着,教师强调以科学、理性、中立的标准看待问题,教学内容讲究体系化、序列化和结构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对情感、信仰、意志的合理诉求。学生在一种冰冷的交流中丧失了感受与创造幸福的热情和动力。当然,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过分强调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学生表现: 衡量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价值取向的关键
目前,初中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其实与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一个理论分析。只有澄清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困惑,才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国内外关于“教育质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教育质量”的界定却尚未统一。“教育质量”是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菲力浦·库姆斯指出: “比起习惯上定义的教育质量以及根据传统的课程和标准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从而判断教育质量,这里所说‘质量’还包括教与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提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体系本身及构成教育专业要素( 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 的重要变化,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在库姆斯看来,“教育质量”不应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而应该从教育环境出发对“教育质量”进行考察。可见,“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机械的数据呈现,而是一种综合指标。基于此,笔者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的价值判断,其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功能的发挥。
由于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因此,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化价值取向。结合初中的属性,我们认为进行教育质量评价也应采用多元教育价值观。这里的“多元”是与“一元”相对应的,是指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由于主体所处的地位、需要等性质不同,因此对“教育质量评价”的看法和认识也就不一样,形成的价值判断自然就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当然,教育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存在,并不否认主导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每个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占主导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各种教育质量评价观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判断一种教育质量评价观的标准,主要看这种教育质量评价观能否实现,其实现能否满足相应层次的主体发展需要。
( 一) 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应关注全体学生表现
初中教育具有义务教育的属性。所谓“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由于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作为义务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教育,必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其构建基础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形成基本的创造能力。教育质量应该是接受教育的全体学生的质量,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因为“每一个人( 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 都应当获益于旨在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种受教育机会是超越民族、地域、性别、社会背景、家庭出身等界限的。
针对过去那种教育质量评价仅仅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标准的价值观,多元教育价值观下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更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公平”与“均衡”既是初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初中教育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所谓的“弱势群体”,如学困生往往由于得不到学校中较好的教育资源,会导致产生“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坚持教育质量评价的全面性,不应把所谓的“弱势群体”排斥在初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之外,应该调整部分学校为了片面提高升学率,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留级或辍学的现象。只有坚持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关注全体学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质量评价的“公平”和“均衡”。实现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关注全体学生,还应该坚持“底线合格”原则。所谓“底线是指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底线合格是就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而言的。现在,衡量初中教育质量的标准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注重部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初中教育是第一次教育分流时期,部分学生要被分流到社会中去,中断系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文化知识、确定基本文化知识的底线,还必须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技能,确定基本技能的底线,作为未来的生存需要,确定生存水平的底线等等。关注全体学生表现是衡量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基本指标。
( 二) 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要求满足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为有见识的决策,未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 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 和基本学习内容( 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 ”。而不仅仅是以学业至上、社会满意为价值判断,更是指向学生的最基本自身学习需要及未来发展,“既能使人们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使人们获得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顾明远通过分析中学发展历史发现,“当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以前,初中的任务是准备就业大于升学; 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得到普及后,初中的任务就变为单一地为升高中做准备,高中的任务就变为准备就业大于升学了”。由此可知,在高中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下,升学成为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选择,初中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试教育愈来愈激烈。在相当程度上,初中教育成为一种旨在以“升学”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一般地讲,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功能价值,但归根结底,又体现在促进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这就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育,着眼于对初中学生具备的合格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为“单向度的人”。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初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必需的基础——基础知识的习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不同。初中阶段基于其属性的特殊性,其教育目的也相应具有特殊性。着眼于学生表现,即全体学生、学生全面素质、学生的差异等方面都是衡量初中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质量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学生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和能否学好知识,还决定了各国教育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个人、社会和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初中教育应该照顾到全体学生多维素质发展,而不是仅仅一维素质的发展( 如单纯智育、成绩) ,应该关注初中阶段的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
【浅谈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实现论文02-28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10-04
浅谈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对策论文09-30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论文01-23
浅谈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论文01-25
从活动教案评析幼师的价值取向范文10-02
浅谈秦淮灯彩文化艺术价值论文03-03
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范文(精选7篇)12-09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反思08-13
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论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