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论文
1、引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改革以前的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效应,而回归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求、提高全民族体质与健康的轨道上。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随着社会体育事业的纵深发展而蓬勃兴起,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就有众多民办高校相继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暴露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民办高校社体专业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分析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2、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2.1、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民办高校设置的社会体育专业基本都是按照或鉴借公办院校的体育院系造就而成,所以其生存状态处于体育学科(专业)生态群落的最边缘,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明显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各种优质资源全部流向重点体育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在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的体育系(部)直接从社会上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造成生源质量差、招生人数少、规模效益差,很难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专业(或方向),因此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需要一段时间。这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使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难以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
2.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体系不成熟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整体思路的集中体现,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同公办院校一样正走向专业设置趋同与自身特色缺失之间的尴尬境地,基本围绕《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进行设置,突出表现在专业特色不够、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亮点缺乏,造就出来的人才是“千人一面”同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偏离了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在缺乏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也缺乏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监控。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给民办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了困难,各院校基本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的、合符民办高校特点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如果以本专业的体育休闲娱乐指导方向为例,就需要开设诸如户外拓展、攀岩、高尔夫等课程,这种场地设施要求高,经费投入大的课程,民办高校很难搞好课程的配套建设,到最后还是采用和体育教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相似的课程设置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专业的培养规格,最终也没有市场竞争力。又如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大量开设社会体育方面理论课程而无相应的实践课程,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定位在体育产业领域,却很少有机会去公司实习。同时,由于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门课程,即使有了明确的专业定位,却因为课程体系不完善而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但转向学校体育教学时又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素质好,因此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2.3、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民办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和课程设置不完善,直到今天师资队伍建设依旧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最大的薄弱环节。首先,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多,不注重内部培养教学团队与科研骨干队伍;其次,是大部分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出身,很难打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去开拓新专业需要新知识体系,一方面是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狭窄;再次,和其他专业联合培养的效果也不佳,因为其他专业的教师对自身专业精通而对体育领域知识理解不够深透,很难做到跨专业的融合和指导实践。再次,民办高校引进的师资多以教学型为主,缺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师资的质与量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社体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专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潜伏性的隐患。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民办院校的体育系(部)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民办高校学生所交的学费部分,政府对民办高校只限于在办学中的`政策支持,而无实际财政投入。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抓手的民办高校并不会投入足够人、财、物来支持本专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系部自身也很难从社会中筹措所需的办学经费。现阶段开办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众多的民办高校能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文件中所规定的软件和硬件条件的是少数。少投入、多收益是各民办高校秉持的传统,所以,民办高校体育系(部)的场地设施、实验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不能满足或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2.4、学生就业压力大
社会体育专业目前的就业的严峻形势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低的新闻报道是屡见不鲜。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国家并没有设置固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制岗位,无法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那样,在各级各类学校有固定的体育教师编制岗位,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到社会上自谋职业,寻求聘用。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仅有少部分毕业生从事与社会体育工作,更多的是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还没真正形成。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越显堪忧。
3、对策分析
3.1、准确把脉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由于缺少体力活动而引起的“文明病”的日益增多。于是各种缓解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的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各种康体会所健身、户外拓展、登山野营、极限运动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这些活动的相关产业起步较晚,入行门槛较高,尤其是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住体育休闲产业人才的缺口,开设具有显著专业特色的专业、专项课程,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如:如外聘有实际经验的校外专家进行现场授课、把课堂搬到校外的实践场所、增加课堂案例教学,增加学生顶岗实习机会等,使学生不但掌握一套运动技术和指导方法,而且要具备运动休闲产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自身对职业的规划设计,社会体育专业的方向可以细分为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运动康复与医疗等小班,针对不同的行业需求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根据市场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实际及时做出调整。
3.2、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完善场(馆)、实习基地的建设
师资素质建设是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鼓励中青年教师深入体育产业部门和社区、企业及重点体育院系进行、考察、学习、交流或短期培训,以尽快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聘请行业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教练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稳定、高效、专业的队伍,使民办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针对民办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匾乏,用于教学和实践的现代社会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实习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必须扩建一批适合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运动场馆、是实验设备。充分发挥校内场馆(器材)、实验设备的功能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同时把校内实习基地建成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实训基地;其次,把各大知名体育俱乐部(高级体育健身会所)作为开拓实践基地的龙头,健身场馆和娱乐场地作为补充,搞好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3.3、坚持订单培养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模式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过剩的现状,发挥民办高校就业主动、灵活的特点,可以采用主动寻找就业市场信息,提前获得相关体育产业经营公司的用人需求数量和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信息,并和相关用人单位达成一定协议,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和人才的培养规格,校方采用订单模式培养,针对性的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对选择自主择业的学生,安排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学生自主创业的领航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