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一、城市街道记录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程和特点,城市街道能反映城市的历史形态和风格。城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和建造的过程,都会留下一些见证,不同年代的建筑形成不同风格的街道空间和广场形态等等。这些建筑和街道积淀下来便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塑造了城市的物质形象和精神面貌,人们就是通过这些物质形象来感知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间,街道又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城市街道分布广,涵盖的内容多,对城市环境质量、景观特色以及精神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街道景观的现状
(一)文化缺失与同一化趋势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街道的布局、交通、管理的功能性设计;在城市建筑物的布置上注意朝向、间距等实用性原则,这些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但是,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忽视了人们的心理知觉。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许多街道都呈现出同一化的趋势,在追求利益的商业型社会冲击下,各种类型的街道空间全都统一在商业文化的气息中。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是现代化的城市街道在所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逐渐丧失了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趋同化。文化的缺失使得街道的差异性渐渐难以辨别,走在千篇一律的'、商业味浓重的街道上,人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街道没有地域文化特色,是导致城市之间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车取代人成为街道的主角
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原来以步行为代表的慢速交通,建立一种快速交通体系,这也使得传统的街道空间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街道空间一般尺度较小,时宽时窄,或直或弯,因而可以构成丰富的空间形态。这样的空间形态方便行人往来穿梭于街道中。街道两侧的建筑物间距较近,总体尺度较小,有较强的亲和力,形成丰富的社会生活。而现代以汽车交通为中心的城市街道正逐渐侵蚀这种社会生活。人行道上停满车辆,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川流不息,道路空间被交通工具占据。机动车的出现,无疑使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传统街道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丰富的街道生活、传统商业和邻里结构遭到破坏,城市追求流动性的大尺度城市街道和广场,却没有可以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东西,造成“只有道路,没有街道”的结果。
三、城市街道空间发展的建议
(一)城市交通性街道———突出城市地域个性
城市交通性街道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干道、快速道和车行速度快、车流量大的次干道。交通性街道解决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承担了城市中重要的交通运输。其特点是机动车数量多、车行速度快、车道较宽、行人和非机动车数量少。为减少行人和机动车间的矛盾,道路两旁应尽量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并且通过两侧的绿化层次来提升街道景观的品味,展现城市的特色。街道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特质,构成了当地文化和城市特色。交通性街道联系城市各主要区域及周围各城市,车道要求车辆有较快的车速,所以,周围一般通过大尺度的景观来反映城市特有景观,从而展现出城市的气质和个性。这种大尺度的景观主要通过自然环境、沿街的建筑风格、轮廓线以及道路线形、节点性建筑物等来体现。比如云南西双版纳的街道用茂盛的植物来体现亚热带雨林城市街道的特点。
(二)传统城市街道———保护与更新
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和风俗,这些文化和风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当地的地域特点、民风民俗、历史人文等等。这些民间文化在各个时期最集中的体现和存在在传统街道当中。传统街道具有真实延续的生命力,保护和传承传统街道,可以反映一定的当地特点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街道的物质环境方面,物质环境包括保留下来的街道空间形式、街道建筑、街道布局等等。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充斥着各色商业元素,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留街道的历史性和地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在保护好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让多元的空间能更好地承载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各个时期的物质遗产,以及现代商品的交易往来,都能做到做到和谐共处。
(三)城市生活性街道———构建宜人共享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解决城市各功能区域内部的交通问题,满足各分区内部的生活和活动需要,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的特点是:街道两侧一般由构筑物、地面、绿化和公共设施构成。相对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路面较窄,车辆少且车速慢。其中,步行商业街是特殊的城市生活性街道,成功的步行街甚至可以作为城市形象的名片。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淮海路等。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设计中应该抓住生活的特点,强调场所感和邻里空间,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利用小品、座椅和当地植物来营造交流空间。生活性街道人流量较大,还应该注重行道树种的选择,以方便人们在夏天纳凉,在冬天取得足够的阳光。生活性的街道虽然跟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相关,但不能忽略它的交通功能,要注意解决人车共存的矛盾。上世纪80年代,西方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强调居住使用者、行人、儿童和骑自行车的人构架一个人车“共享街道”模式。共享街道的特征有:第一,构建行人和机动车共享的路面空间,行人有优先权,不鼓励交通畅行无阻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第二,明确标示出入口,人行道和车行道不存在明显的区分,路沿石也不做抬高;第三,设置自然状态的屏障和街道设施,来限制行车速度;第四,形式可以是街道、广场或者其他形式,具有充分的景观绿化和休闲设施。
【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反思论文09-19
城市配送现状及其发展论文04-19
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10-30
对我国城市园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论文03-01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05-12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规划论文04-18
热泵现状展望的发展论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