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分层培养机制的构建论文
摘 要:大学生因为社会资本不同而出现“层化”现象,并严重地制约其发展路径选择和就业质量。大学应该针对大学生分层现象,健全分类培养机制,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资本,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理想就业。
关键词:社会资本 ;大学生 ;分层培养;职称论文
一、 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于1980年提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他们与或多或少制度化了的相互认识与认知的持续关系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集体拥有的资本的支持提供给他的每一个成员”他关注的是个人通过参与群体活动不断增加的收益以及为了创造这种资源而对社会能力的精心建构。
普特南则将社会资本与民主自治结合起来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他强调信任、规范、网络对组织的重要性。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网络中可达到(accessible)的资源”。
做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更关注的社会资本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研究不足,更多的学者仅仅停留在社会资本对毕业生就业有影响的层面,至于我们该怎么办,则研究不够。而如何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来思考的则更少,很少有学者将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分层结合起来去研究。目前国内对社会资本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本文重在探析社会资本包括哪些要素及大学生分层培养模式的构建。社会资本一方面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不同人社会网络差别很大,这又对其行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在社会网络中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能够与其他人良性沟通、合作共事、确立信任,而有的则孤僻封闭、难得相处、缺乏信任,不管一个人专业技能有多高,如果这方面存在问题,也必然影响其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 大学生社会资本分层现象
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去思考当代大学生培养问题,我们便会发现社会资本的不同使大学生产生了明显了“层化”现象,一部分学生沟通能力强,社会网大,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有的则交往险隘,封闭孤独,疑心重,难得与人相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人格障碍。 同时,社会资本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笔者学生管理的实践,也发现社会资本丰富的学生在专业选择,竞聘学生干部,社会兼职,实习单位的选择以及就业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这些学生有着较大的社会网络,信息渠道多,社会动员能力强。相反一些学生则因为家庭、性格、专业等原因导致他们社会资本贫乏,表现为封闭,交往圈子狭小;信息封闭,缺乏发展机会;社会动员能力差,就业渠道狭窄;自卑胆怯,缺乏闯劲等。而就业单位更乐意聘用社会资本丰富的学生,他们更能为岗位创造价值。
三、 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分层培养路径的思考
(一) 把握大学生分层现状,实施分层培养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就业趋向也是极为不同的,往往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兴趣多样,人生规划千差万别。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别,试图用刚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教育所有的学生,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以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自2004年招生以来,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第一志愿报社会学专业的很少,多数是学校调剂的。这导致学生出现严重分化现象,每届学生中大概有约20%的对社会学专业较感兴趣,可能选择继续攻读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约60%左右的学生想报考公务员;约20%的学生会选择到企业工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那些想报考公务员和到企业工作的学生普遍对社会学理论类的课程不感兴趣,对其他课程兴趣也一般,特别是到了大三、大四,一些学生上课往往带着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的训练资料看,甚至逃课去图书馆看这些书。
(二) 积极搭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搭建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培养学生应该“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那些热爱参加社会实践,沟通能力强,做事能力强的学生成长得快。通过实习,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际做事能力,而且积累的社会资本也往往对于他们的就业产生了直接促进作用。通过这些实践,相当一批学生扩大了社会网路,积累了社会资本,扩大了信息来源,其中多人因为有社区实习工作经验,在恩施招聘基层干部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胜出。这也证实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从求职者的角度看,运用社会网络获得职业信息,是一个理性行为。”
(三)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构建多层次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各个专业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近年来我们学校通过完善《湖北民族学院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湖北民族学院师范教育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构建多层次实习基地,完善实习方案,严格执行实习计划,加大实习督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特别值得指出是学校的师范专业和医学专业的实习工作扎实严谨,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笔者认为,对于那些不想从事学术研究,学校应该更加注重他们动手能力培养,这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在实习单位表现突出,毕业时候顺利留到实习单位工作,特别是师范专业和医学专业学生居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其实是学生在实习中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产生了作用,能够留下来的往往是与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建立起了信任关系,积极进取,作风过硬的学生。
(四)注重学生情商培养,促使学生积累社会资本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性格好,人格健全的学生往往积极向上,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迎接挑战,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这些学生参加工作后往往发展得很顺利。因此,笔者觉得情商不同会导致社会资本的差异,表现在一些学生虽然会读书,但是人际交往知识贫乏,沟通能力低下,社会圈子狭窄,信息封闭,这必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其实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信息鸿沟。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有的大学生信息富有,有的则相当贫乏。那些情商高,社会网络大,信息渠道广的大学生往往借助镶嵌在网络中的资源得到了更好发展和良性就业。那么怎么才能培养情商呢?笔者认为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能力,鼓励学生审慎地冒险;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培养包容性品质;养成良好的性格,能够与人融洽相处;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有坚强的意志;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也指出,“真正成功的人士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的,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为根本、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进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即“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包括积极、同理性、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等”;在笔者看来,李开复博士其实也是讲的情商的重要性,情商对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积累社会资本。
结语
总之,大学不能回避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分化现象,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设施分类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类别学生的成长指导。基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成长和就业的影响,要切实采取措施注重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社会资本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4)
[2][4]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3]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
[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