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从小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时间:2021-02-18 09:50:45 论文 我要投稿

问题意识从小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底,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时听了某重点中学特级教师的一堂物理课,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清晰,方法灵活,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语言准确简练,但课后美国客人问:这堂课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既然如此,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一堂课,两种不同的评价,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中国教育重在灌输知识,而美国重在传授方法。

问题意识从小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意识

  儿童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二、放而不乱,收而不死

  科学重在对学生全面开放,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寻求知识的真谛。当然,对学生的“放”是不干预学生的活动,不限制学生的认知路径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张扬。但这并不是说老师对学生的探究不予以疏导,甚至不予以理睬。教师如何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但“自主”不是“自由”,“放得开”也不是甩手掌柜,教师的“主导”、“参与”、“组织”、“评价”、“指导”作用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又一条“主线”。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是为了更好的放。换句话讲,收并不是压抑、控制学生的思维、探究、质疑……而是防止学生走题,更好地去突出一节课的中心、主题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更好的思维方法。

  新课程的新理念是:“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一个宗旨就是:教师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即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首先要放得开,这就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成为他们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脱开“圣经”一样的教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过程。

  三、传授方法,迸发火花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课堂提问是学习性问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它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有体态语言。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各科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一次次的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革评价,从我做起

  一个研究者一定要树立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并培养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否则他的研究将一事无成。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前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的焦点宜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与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评价教师的标准之一,是看教师的“教”是否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而不应是“牵着牛鼻子走”和“赶鸭子上架”。评价应注重促进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走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