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时间:2021-02-18 14:49:40 论文 我要投稿

创新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问题意识 途径

创新教育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性而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性而教是教育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二)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三)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四)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三、 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联系在一起,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各种未知事物感到陌生、新鲜、疑惑并渴望了解的内心状态,求知欲是一种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好奇心是基于本能的认识冲动,求知欲则是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好奇心是求知欲的源头;求知欲是主动学习的内在要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导致好思好问,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就不会自觉地探索事物的奥秘,从而发现问题。人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怀疑中走向深化,科学也是在质疑与释疑的不断往返中向前发展的。如果囿于成见,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专家、学者、老师,不盲从书本、经典,敢于对现存的理论、观点提出异议。由于质疑是对现有观点、流行解释的否定和突破,更由于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影响,所以要对现存的说法进行质疑,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提问,多给学生以激励,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幼稚可笑或希奇古怪,但那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同时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而仍值得老师关注。

  (二)教师要善于设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老师巧妙设疑,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打开思路,把思维引向深入,还可以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迪。例如,以设疑的要求而言,设疑要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过难,使学生望而生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过易,唾手可得,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难易适中,使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思考问题的路径,解决问题的线索、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可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提问方法。

  (三)要重视学生在读书中质疑问题。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提问题,养成不提出问题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明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经验,要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非质疑不可。更何况世间的书大多瑕瑜互见,即使好书,如不能仔细研读,多问几个“为什么”,岂能透彻理解?宋人朱熹说:“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弄清了一个疑点,就明白了书中的一个道理,弄清的疑点越多,书就读得越深入,认识能力提高得越快,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多。读书不仅要善问,同样要根据阅读内容有针对性地具体运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叶圣陶在谈语文阅读是曾经告诉学生:“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叶先生提出的要求大家思考的这些问题是基于两类文体的根本特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关键,能抓住诸如此类问题并予以深入思考和解答,就表明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有的人能敏锐地发现具有价值的问题,而有的人只能提出一些平庸陈腐的问题,甚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实告诉我们,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应有独特的眼光和才能。发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熟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方法。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就发现问题而言,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资民筠.论神话与科幻文学的认知功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养学(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