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及设计方法论文

时间:2021-04-18 15:10:57 论文 我要投稿

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及设计方法论文

  科普,顾名思义,不但要有科学准确的观点,还要有普及大众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我国的地震科普多见于地震基本知识、避难救治、震害防御等方面,对于监测预报的内容相对较少,且形式枯燥,缺乏吸引力;涉及预报领域的科普中,还存在与实际业务脱节、将预报工作片面化、过于强调宏观预报、夸大成功案例等错误做法。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及设计方法论文

  ①地震预报本身不过关,难以做到真正的科学准确;

  ②公众对地震预报的认知,与地震部门实际提供的信息有偏差,使得科普形式、方法以及尺度等都难以把握。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做好地震预报科普,消除公众的疑惑和误解。

  在手机互联网兴起的新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形式上可采用简明活泼的漫画形式来介绍地震预报工作。随着资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碎片化。面对海量的资讯,公众只会选择那些吸引眼球的标题。“地震预报”4个字就是这种敏感话题,有的人利用它传播不实信息,使手机反而成为谣言的温床。

  我们在科普时首先也要引人驻目,其次内容切忌没有新意、篇幅过长。科普漫画形式简洁明快,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采取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几期连载的方式,使科普由浅入深,由碎片再合为整体。漫画创意可以在地震部门已有的系列作品上继续开发,但如能够与网络知名漫画公众号合作,以大众更为熟知的漫画形象展示,则会显著增加阅读量,起到更为广泛的宣传效果。

  手机网络科普的特点是受众广、传播快,而要使公众对地震预报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还须依靠科普馆的新技术手段。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已成为各科普馆的宠儿,然而,VR侧重于场景的亲身体验,地震预报工作有其自身特点,可能并不适用于这项新技术。但内容场景化仍是必须的,合理运用传统的声光电技术到模拟场景中,辅之以互动的多媒体平台和游戏化的模拟道具等手段,也能够满足地震预报科普的需求。

  展示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应以海城地震作开篇,利用声光电技术模拟海城地震发生前后的场景,完整的呈现地震前兆的发现、发展到预报的全过程,再由其后发生的唐山地震指出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案例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进而引出“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也并非毫无征兆可循”的科普主线。

  应用互动多媒体平台能够加深访客的体验感知,以介绍经验式的“统计预报”为例,在多媒体平台展示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典型实验,列出该地历史地震的年份,并以互动方式请访客选择下一次地震的.可能时间,体会地震发震周期的不确定性。

  在具体预报工作科普中,可以设计一些可操作的监测仪器模型,如水准仪、相对重力仪等,而自动化采集的前兆仪器可以连接到显示屏,模拟输出数据变化图,让访客亲自体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必要时可以增加一些模拟人为干扰,提示人类活动对预报工作的影响,增强公众对于保护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的意识。

  另外,在科普中有必要针对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误解开展专门的演示,例如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区别;动物行为异常、地震云与地震的关系;违背科学常识的伪地震预报等等。还需注意的是,应该加强科普工作者和监测预报一线人员的沟通交流,从而使科普描述更加准确,也更贴近工作实际。科普好地震预报,不仅可以使公众消除误区,自觉抵制地震谣言,更能展示地震工作者在人类未知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

【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及设计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改革论文09-11

内容决定方法论文04-25

科普宣传口号的内容02-22

关于科普的论文06-01

科普小论文精选03-30

毕业论文指导内容和方法03-11

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的论文10-27

字体设计的方法解析论文11-12

异型纸盒设计方法的论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