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

时间:2021-04-21 13:18:45 论文 我要投稿

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

  一、

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

  换热设备是核电、化工、石油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设备,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固定管板换热器中,壳体,管板和换热管之间为刚性连接,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必须互相协调。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计算固定管板换热器在内压和温度载荷耦合场的作用下,其管板所受的应力,并分别计算了不同厚度的管板所受的应力,以获得管板厚度与应力的关系。

  二、工作条件与结构

  本文以核电厂的某冷却器为例,该换热器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壳体为Ф219.1×4mm,换热管为Ф19×2mm,正三角形排列,管板上共布了26根管子,管板厚度为30mm,壳体厚度为4mm,壳侧材料为022Cr19Ni10,管侧材料为022Cr17Ni12Mo2。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如下:设计压力:管程pt=0.66MPa,壳程ps=0.5MPa;设计温度:管程进出口温度为20℃~70℃,壳程流体发生相变,进出口温度均为138.8℃。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2.1×105MPa,泊松比为ν=0.3。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胀焊并用的方法,焊接后进行胀接。在之前的工程中出现过该换热器由于工厂工艺限制,无法满足换热器的管子和管板之间拉脱力的要求,为此工厂不断提高胀接压力试图达到所需的拉脱力。随着胀接力的增加,残余接触应力的峰值也会增加,使换热管在胀管区和非胀管区的应力都不断增加,令管板内的换热管发生开裂,并且制造厂在提高胀接压力后发现换热管的壁厚减薄率超出适用范围,无法满足设计需求,最后只能通过增加胀接距离的方法来提高拉脱力,但在非胀管区进行胀接需要工厂操作控制得当,否则容易损坏焊缝,因此不推荐该做法。通过经验反馈,吸取以往的工程经验,将本换热器重新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将管板的厚度增加,以满足拉脱力的要求。理论上增加管板的`厚度相当于加强其刚度,是降低应力的一个措施,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计算所得,通过有限元分析来获取一个合适的管板厚度。因此接下来利用ANSYS热结构耦合场分析方法对管板进行分析。

  三、有限元建模

  以厚度为45mm的管板为模型,利用热工计算出的换热参数,对换热器进行温度场分析,完成热分析后,再施加结构载荷再通过耦合场分析,获得管板的应力,分别计算不同厚度的管板其应力的大小来获得管板厚度与应力的关系,来选择最合适的管板厚度。(一)载荷与边界条件。为了提高计算的精度,真实模拟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各个部件的应力状态,管箱、管板、换热管和壳体均采用实体单元,为减少计算量,利用对称功能将其简化为1/4的实体分析模型,在壳侧只保留一部分的外伸换热管和壳体,外伸长度,设置材料参数属性,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二)热分析施加载荷与边界条件。热分析过程中,只为模型添加热载荷,不需添加力边界条件。首先为模型添加对流传热方式,设置换热器内部流体与换热器壁面为对流边界,根据热工计算结果,分别输入壳程和管程的对流传热系数11432.1W/m2℃与2407.1W/m2℃,对换热管的外表面、壳程筒体内表面和管板壳侧表面施加138.8℃的温度载荷,并对换热管的内表面、管箱内表面和管板管程表面施加20℃的温度载荷。(三)结构分析模型载荷与边界条件。在热分析后进行结构分析,此时在换热器的壳侧和管侧施加相应的压力载荷;压力载荷施加完成后再将热分析得到的温度分析结果作为载荷加载到模型上。力边界条件为,在换热器的对称面上施加位移约束。

  四、计算结果

  (一)热分析结果。为换热器的温度场分布云图,通过热分析可清楚看出换热器在正常工况下各处的温度分布情况。可见壳体和管侧筒体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管板与壳侧筒体连接区域的温度梯度较大。最大应力发生在管板与壳体连接的地方,靠近底部;分析原因,一是管板与壳体连接处温度变化剧烈,从高温急剧变化到低温,该区域存在较大的温差,于是受到的应力急剧增大;二是壳体与管板的厚度相差较大,造成了连接处的不连续性,形成了局部的应力集中;三是管板材料为022Cr17Ni12Mo2,壳体材料为022Cr19Ni10,两种不同的材料性能存在差异。(二)结构分析结果。结构分析时,将热分析的结果导入到结构分析模块中,温度场分析所得的节点温度作为载荷施加到模型上,同时施加力边界条件,可见最大应力值发生在管板与管程筒体的连接处,其他较大应力的位置是壳程筒体与管板连接处和管板开孔的位置,这三个位置均为结构不连续位置,因为得到的应力较大。对其进行应力线性化,对应力进行评定,换热器满足工作要求,结构安全可靠。(三)管板厚度对比分析。以上的分析是以管板厚度45mm为例,获得换热器所受的应力,为了获得不同管板厚度下换热器的应力分布,本节分别选择管板厚度为30mm,45mm和60mm对其进行热分析与结构分析应力计算,可见当管板的厚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管板的厚度并未降低所受应力,原因在于壳体壁厚较小(4mm),两者的刚度相差较大,换热器结构的变形和应力主要由管板和壳体之间的温度载荷及内压引起,由于增加了管板的厚度,管板抵抗变形的刚度变大,对与之连接的壳体有较强的约束,形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因此选择管板厚度45mm是比较合适的。经工厂验证,在该胀接距离下胀接压力不超过200MPa就可以达到所需的拉脱力,管子的壁厚减薄率也满足要求。

  五、结语

  第一,壳侧与管侧的温差较大,由于温差的存在会形成较大的温差应力,因为温度载荷对管板会造成较大的热应力,因此对温差较大的换热器进行结构热耦合分析非常必要。第二,在施加了热载荷和力边界条件后,发现最危险的区域没有发生在管板上,而是发生管板与壳体的连接处,因该处结构不连续,容易形成较大的应力。第三,管板厚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降低应力,管板的厚度需与壳体的厚度相匹配,以免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将温度场和结构分析相耦合,通过计算管板在压力载荷和温度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应力,优化了管板的厚度,使其既满足了拉脱力的要求又满足了经济性要求,为管板强度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付磊,唐克伦,文华斌,王维慧,付玲.管壳式换热器流体流动与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12,31(11):2384~2389

  [2]张智,刘江伟,王思文,郑卫刚.管壳式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数值仿真[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2,2(1):33~37

  [3]杨明,孟晓风,张卫军.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优化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5(35):615~618

  [4]张亚新,唐丽,别超.固定管板是换热器管板热-力耦合场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2,3(28):124~126.

《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总图运输设计的技术优化分析论文07-02

汽缸试水压工装中封板密封槽的优化设计论文11-16

网页设计中的CSS 技术及优化分析论文11-18

现浇板裂缝分析论文04-27

企业优化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方法分析论文11-25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分析论文11-10

桥式起重机疲劳分析优化设计论文11-16

挖泥船加热盘管优化设计探讨论文11-19

优化职高作业设计的论文05-0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

  一、

固定管板换热器优化设计分析论文

  换热设备是核电、化工、石油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设备,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固定管板换热器中,壳体,管板和换热管之间为刚性连接,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必须互相协调。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计算固定管板换热器在内压和温度载荷耦合场的作用下,其管板所受的应力,并分别计算了不同厚度的管板所受的应力,以获得管板厚度与应力的关系。

  二、工作条件与结构

  本文以核电厂的某冷却器为例,该换热器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壳体为Ф219.1×4mm,换热管为Ф19×2mm,正三角形排列,管板上共布了26根管子,管板厚度为30mm,壳体厚度为4mm,壳侧材料为022Cr19Ni10,管侧材料为022Cr17Ni12Mo2。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如下:设计压力:管程pt=0.66MPa,壳程ps=0.5MPa;设计温度:管程进出口温度为20℃~70℃,壳程流体发生相变,进出口温度均为138.8℃。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2.1×105MPa,泊松比为ν=0.3。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胀焊并用的方法,焊接后进行胀接。在之前的工程中出现过该换热器由于工厂工艺限制,无法满足换热器的管子和管板之间拉脱力的要求,为此工厂不断提高胀接压力试图达到所需的拉脱力。随着胀接力的增加,残余接触应力的峰值也会增加,使换热管在胀管区和非胀管区的应力都不断增加,令管板内的换热管发生开裂,并且制造厂在提高胀接压力后发现换热管的壁厚减薄率超出适用范围,无法满足设计需求,最后只能通过增加胀接距离的方法来提高拉脱力,但在非胀管区进行胀接需要工厂操作控制得当,否则容易损坏焊缝,因此不推荐该做法。通过经验反馈,吸取以往的工程经验,将本换热器重新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将管板的厚度增加,以满足拉脱力的要求。理论上增加管板的`厚度相当于加强其刚度,是降低应力的一个措施,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计算所得,通过有限元分析来获取一个合适的管板厚度。因此接下来利用ANSYS热结构耦合场分析方法对管板进行分析。

  三、有限元建模

  以厚度为45mm的管板为模型,利用热工计算出的换热参数,对换热器进行温度场分析,完成热分析后,再施加结构载荷再通过耦合场分析,获得管板的应力,分别计算不同厚度的管板其应力的大小来获得管板厚度与应力的关系,来选择最合适的管板厚度。(一)载荷与边界条件。为了提高计算的精度,真实模拟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各个部件的应力状态,管箱、管板、换热管和壳体均采用实体单元,为减少计算量,利用对称功能将其简化为1/4的实体分析模型,在壳侧只保留一部分的外伸换热管和壳体,外伸长度,设置材料参数属性,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二)热分析施加载荷与边界条件。热分析过程中,只为模型添加热载荷,不需添加力边界条件。首先为模型添加对流传热方式,设置换热器内部流体与换热器壁面为对流边界,根据热工计算结果,分别输入壳程和管程的对流传热系数11432.1W/m2℃与2407.1W/m2℃,对换热管的外表面、壳程筒体内表面和管板壳侧表面施加138.8℃的温度载荷,并对换热管的内表面、管箱内表面和管板管程表面施加20℃的温度载荷。(三)结构分析模型载荷与边界条件。在热分析后进行结构分析,此时在换热器的壳侧和管侧施加相应的压力载荷;压力载荷施加完成后再将热分析得到的温度分析结果作为载荷加载到模型上。力边界条件为,在换热器的对称面上施加位移约束。

  四、计算结果

  (一)热分析结果。为换热器的温度场分布云图,通过热分析可清楚看出换热器在正常工况下各处的温度分布情况。可见壳体和管侧筒体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管板与壳侧筒体连接区域的温度梯度较大。最大应力发生在管板与壳体连接的地方,靠近底部;分析原因,一是管板与壳体连接处温度变化剧烈,从高温急剧变化到低温,该区域存在较大的温差,于是受到的应力急剧增大;二是壳体与管板的厚度相差较大,造成了连接处的不连续性,形成了局部的应力集中;三是管板材料为022Cr17Ni12Mo2,壳体材料为022Cr19Ni10,两种不同的材料性能存在差异。(二)结构分析结果。结构分析时,将热分析的结果导入到结构分析模块中,温度场分析所得的节点温度作为载荷施加到模型上,同时施加力边界条件,可见最大应力值发生在管板与管程筒体的连接处,其他较大应力的位置是壳程筒体与管板连接处和管板开孔的位置,这三个位置均为结构不连续位置,因为得到的应力较大。对其进行应力线性化,对应力进行评定,换热器满足工作要求,结构安全可靠。(三)管板厚度对比分析。以上的分析是以管板厚度45mm为例,获得换热器所受的应力,为了获得不同管板厚度下换热器的应力分布,本节分别选择管板厚度为30mm,45mm和60mm对其进行热分析与结构分析应力计算,可见当管板的厚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管板的厚度并未降低所受应力,原因在于壳体壁厚较小(4mm),两者的刚度相差较大,换热器结构的变形和应力主要由管板和壳体之间的温度载荷及内压引起,由于增加了管板的厚度,管板抵抗变形的刚度变大,对与之连接的壳体有较强的约束,形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因此选择管板厚度45mm是比较合适的。经工厂验证,在该胀接距离下胀接压力不超过200MPa就可以达到所需的拉脱力,管子的壁厚减薄率也满足要求。

  五、结语

  第一,壳侧与管侧的温差较大,由于温差的存在会形成较大的温差应力,因为温度载荷对管板会造成较大的热应力,因此对温差较大的换热器进行结构热耦合分析非常必要。第二,在施加了热载荷和力边界条件后,发现最危险的区域没有发生在管板上,而是发生管板与壳体的连接处,因该处结构不连续,容易形成较大的应力。第三,管板厚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降低应力,管板的厚度需与壳体的厚度相匹配,以免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将温度场和结构分析相耦合,通过计算管板在压力载荷和温度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应力,优化了管板的厚度,使其既满足了拉脱力的要求又满足了经济性要求,为管板强度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付磊,唐克伦,文华斌,王维慧,付玲.管壳式换热器流体流动与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12,31(11):2384~2389

  [2]张智,刘江伟,王思文,郑卫刚.管壳式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数值仿真[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2,2(1):33~37

  [3]杨明,孟晓风,张卫军.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优化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5(35):615~618

  [4]张亚新,唐丽,别超.固定管板是换热器管板热-力耦合场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2,3(28):124~126.